熱門搜尋

如何看待難民問題?反思族群衝突時,我們需要知道的脈絡與真實

2018-06-23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著, 姬健梅譯,《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4》,臺北:麥田出版,2018。


本書在德國出版於 2016 年 9 月,正是難民潮衝擊德國社會的一週年之際。當時,德國公民之間的辯論已呈現各種歪樓,焦點也從難民政策一路擴大到族群問題,最後上綱成所謂「伊斯蘭辯論」。


對接收難民持懷疑態度者,將「伊斯蘭」、「社會安全」、「族群融合」這三個概念打包在一起,彷彿所有社會安全和族群衝突的問題,都可以被歸咎於伊斯蘭文化。接著就讓問題演變成傳統的「德意志文化」與外來的「伊斯蘭文化」的對立。


當焦點集中在「文化」這麼抽象的概念時,事實就變得不重要了:造成遷徙流亡的原因是什麼?德國該負多少責任、擁有多少資源和能力?德國目前有多少移難民?他們在德國居住、領取補助、工作與參與社會的現況如何?他們都是穆斯林嗎?他們犯罪率真的比本地居民高嗎?穆斯林族群的犯罪情況和他們的文化有關嗎?可蘭經的教義真的挑戰了德國的民主憲政嗎?──這些問題往往被群眾所忽略。


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文化衝突」、「傳統與外來的對立」這種高度開放的題目,既能輕易地引發激情和成見,又允許人們不必費力去考慮事實問題,就能憑個人直覺想像來發揮,上場參加鄉民大亂鬥的擂臺賽。


最激烈的案例,是 2015/2016 年跨年夜在科隆發生的集體性侵害案所激起的大辯論。


事發當夜約有 2000 名外國人在科隆車站前廣場附近聚集狂歡,隨即發生酒醉扭打、煙火砲擊人群、乃至於侵犯女性路人的事件。在遭到警方驅散後,他們流竄開來,繼續成群在周遭隨機侵犯路過的女性,約有 1200 名受害者。


事後證實,嫌犯絕大多數來自北非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幾乎都是年輕男性。他們之中不少是非法入境德國尋找工作機會,也有正在申請政治庇護者。


許多德國鄉民的怒火隨即擴大到概括反對一切難民,並且信誓旦旦地指控:「所有難民都是性侵害慣犯」、「伊斯蘭文化歧視女性」、「穆斯林不遵守德國法律」。


然而,卻很少有人在意以下事實:這群年輕嫌犯和入德難民潮的大宗分屬不同族群、他們宗教信仰的色彩也普遍不明顯、而德國社會長久以來就已存在一大群融合情況良好的穆斯林公民。


反難民聲浪的嚴重失焦,同時牽動了同情難民的陣營:後者擔心助長日益失控的種族偏見,於是只能僵硬地堅持難民的人權,卻刻意諱言確有部分難民犯罪的情事、不敢對某些伊斯蘭族群內確實存在壓迫女性的情況置喙、也不願正面討論有大量非法移民趁著難民潮混入德國的事實。


同情難民者這樣的態度,正好坐實了反對者對前者「政治正確」的指控。


關於接收難民的議題,在贊成與反對之間,原本就存在光譜上各種不同的考量。但是當輿論圈形成了一方面不想談事實、而另一方面不敢談事實的態勢,所有人就被迫要在兩種極端對立的意識型態上選邊站:一邊是高舉人權和自由的「性侵共犯」和「恐怖主義同情者」,另一邊則是代表沈默大眾捍衛家國文化的「納粹信徒」和「種族歧視者」。


與事實脫節的言論大亂鬥,讓各地頻繁發生族群暴力衝突,最後也讓擅於煽動對立、玩弄民粹手法的德國替代選擇黨(AfD)在選舉中大量收割選票。


在學習公民思辨與公共議題討論時,我們必須先提醒自己:多數情況下,真理只會越辯越混亂,而溝通也無法改變彼此的態度和立場。能夠釐清真相和改變態度的決定性關鍵,不是言詞,而是事實。


而「流亡與融合」這個題材所涉及的事實,又往往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加複雜離奇。流亡的動機是曲折的,流亡者的行動也經常混著合法與非法的決定,並且各人的族群認同觀也不能被一概而論。在此,我們會頻繁遭遇尷尬的兩難處境,考驗我們對人權、自由、秩序等原則的堅持。


就像許多哲學問題一樣,越是貼近遷徙、流亡、衝突、融合等問題的真實樣貌,我們就越不清楚什麼才是最好的解答。我們必須時時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不能因為高舉了普世原則、或自認佔到道德高地,就因此懈怠。


「流亡與融合」,或說「族群衝突」這個題目,對於公民思辨而言,是最棘手的議題,同時也是無可取代的試金石。


這本書以清晰易讀的文字,翔實彙整了參與討論必備的各項基本事實,並且透過事實的鋪展,引導讀者逐步思考一系列的政治和倫理原則。


以本書作為起步,能讓我們期待這樣的討論文化:當人們堅持正確的理念時,不再流於空洞僵化,也不再因此被酸成「左膠」或「覺青」。而當人們想要如實表達不安與疑慮時,能夠基於事實,找到恰當的表達方式,不必再透過傷害特定族群的偏見來宣洩,也就不必再委屈被當作政治不正確的反動份子了。


本文作者為udn《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本文收錄於麥田出版《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4》,原標題「族群衝突──公民思辨最棘手的議題,也是無可取代的試金石」:
什麼是難民、族群融合、庇護政策或仇外心理?
截至 2017 年,全世界因為戰爭和暴力共有 6560 萬人被迫流離失,創新歷史高,
其中難民人數相當臺灣的總人口,且半數以上是未成年孩童……
作者克莉絲汀・舒茲—萊斯以化繁為簡的方式,
幫助讀者理解當今複雜的難民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族群融合課題。
如今全球有超過六千萬人流離失所,被迫遠走他鄉。
但這一切又與我們有何關係?
文章資訊
作者 黃哲翰
刊登日期 2018-06-23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