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不好意思,京都不是日本:民族學家梅棹忠夫的京都「探檢」

2019-11-25
梅棹忠夫著,蘇文淑譯,《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從地理、歷史、居民性格到語言》,遠足文化,2014。

「假使有一天日本這個國家不見了,京都人還是覺得京都會繼續存在。這是京都人對於這千年古都所抱持的自信。」但是,「萬一有一天日本被其他國家佔領了或是這個國家垮台了,唯有京都能置身事外,平安無事。而屆時做為一個獨立國家的京都,將使用哪一種語言來當做國語呢?毫無疑問,京都人絕不可能使用現代日本語。」—梅棹忠夫《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頁 176

一、梅棹忠夫的京都「探檢」

在日本,京都熱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從不斷絕。在台灣,京都熱則是方興未艾,熱潮勢將持續。不過,在「老京都」同時也是日本民族學的開創者梅棹忠夫的「探檢」之下,事實上,京都人一點都不像日本人。


換句話說,京都根本就不是日本。

 

京都人很愛講話,不分男女,這點是京都人的通病。你如果不理京都人,京都人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個沒完沒了。這在日本文化中是很罕見的特性。就整體情況來看,日本人由於尊崇武家文化傳統,並不讚賞能言善道的行為。唯有像京都這麼徹底漠視武家文化的地方,才有辦法發展出口齒伶俐的文化特徵。—梅棹忠夫《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頁 169

不管是外國人露絲・潘乃德所寫的《菊與刀》,還是日本人新渡戶稻造寫的《武士道》,幾乎所有「日本人論」的鉅著,全都強調日本文化及日本人特有的帶有澀味的全力求死的武家性格,但是,京都這個號稱日本文化中心地的城市,偏偏不理會這一套。後現代式的「活著就好」,才是這個城市亙古不變的規則。

 

從長遠的歷史裡,(京都人)早就知道了權勢的易變,因此不會把人非黑即白地分成善意與惡意;朋友與敵人,這也是京都人從歷史之中,學會的智慧。—梅棹忠夫《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頁 157

梅棹忠夫(1920-2010)生於京都西陣的商人之家,從小學(京都市立正親尋常小學校)、舊制中學(京都府立京都中學校)、舊制高校(第三高等學校)到大學(京都帝國大學)都在京都度過。也就是說,如果由梅棹忠夫來寫一本京都導覽的話,沒有人會認為不夠資格。不過,這本書《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之所以成為名著,當然並不是因為梅棹忠夫是京都人,也不是因為他是一個民族學家,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巨人,戰後日本最重要的「知的巨人」。


以《文明的生態史觀》(中央公論社,1967)一書奠定獨自學術地位的梅棹忠夫,雖然晚年雙眼失明,但是依然維持異於常人的知識生產力。單單在他生前整理收錄於「梅棹忠夫作品集」的著作就達到 23 卷。


在他的龐大的著作當中有幾個共通之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常被提及的田野調查,或者是梅棹自己經常使用的術語:「探檢」。只是,梅棹忠夫所說的田野調查,並不是某已開發國家的某個人類學者,來到某開發中或未開地區的某個村落,不讀書,也不考慮世界的其他事物,單單一頭栽進「我的村子」的那種調查。


梅棹忠夫進行田野調查時的裝備,攝於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ウメサオ タダオ展》(Source:by muzina_shanghai, via Flickr

初期的梅棹忠夫,有一部著作叫作《福山誠之館》。這是 1959 年,發表在「日本探檢」系列的作品,同時也是梅棹忠夫眾多著作當中,非常令筆者鍾愛的一部。


梅棹忠夫在此書的一開頭便說:「什麼都不知道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靠自己的腳走,用自己的眼看,才能讓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發展。知識可以透過旅行得來。旅行的同時,讀書;讀書的同時,思考;思考的同時,旅行。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新版,重收於《日本探檢》,講談社學術文庫,2014 年,頁 21。)


雖然,美國人類學者紀爾茲(Clifford Geertz,1926-2006)曾經在他的著作中說過,人類學者不是「研究村子」的人,而是「在村子裏研究」的人。但是,就何謂田野調查的說明而言,上述梅棹忠夫的定義明顯高明許多。就像梅棹所言,田野調查就是一個「場所」,一個用自己的腳走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閱讀,用自己的腦袋思考,然後再用自己的眼睛進行觀察的「場所」。對梅棹忠夫而言,這樣的過程就叫作「探檢」。


所以田野調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而梅棹的京都「探檢」又是怎樣進行的呢?在《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一書當中,完美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非常值得讀者自己用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腦袋去探索。


二、梅棹忠夫的「世界比較」

雖然,梅棹忠夫自己也說:

 

京都人不太喜歡跟外地人介紹或談論關於京都的事。在京都人跟外來者之間,橫亙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把彼此隔成了兩邊。京都人當然不至於拒絕外地人來京都走動,可是我們總是冷眼旁觀的,京都人是京都人,外來客是外來客。—梅棹忠夫《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頁 5

但是,梅棹忠夫學術體系的另一個特徵就在於「世界比較」,同時,他想要比較什麼,自己非常清楚,因為透過「探檢」對於社會的事象非常具體地抓住實相進行思考,並且徹底地認為沒有透過比較,真相就不會出現。


也就是說,就如同日本不透過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比較,不會知道日本的特異性一樣,梅棹忠夫認為如果不透過比較,京都人也不會知道自己跟其他日本人間存在那麼大的異質性。


「梅棹忠夫著作集」第 19 卷《京都文化論》,攝於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ウメサオ タダオ展》(Source:by muzina_shanghai, via Flickr

梅棹忠夫也承認,這本《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的內容,「對京都人來講應該會覺得很能認同,幾乎都是常識,可是對於外地人來講恐怕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如果有什麼內容忤逆了外地讀者,就請當成我們京都人妄自尊大、無可救藥的表現,一笑置之吧!」(《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頁 7。)


講這句話的「京都人」梅棹忠夫是不是也讓我們這些非京都人覺得「京都人所有的人際往來全都是外交」呢?外交可是國對國的哦!這句話寫在本書的哪裏,不告訴大家,就留待有心的讀者好好地「探檢」一番吧!
 

(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資訊
作者 陳永峰
刊登日期 2019-11-25

文章分類 說書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