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字的人》是知名獨立書店小小書房,在十週年出版的系列書籍《 下一個字的旅程 》中的第二本。藉由訪問相關出版人,這本書不只描繪商業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在紙本書出版寒冬中默默耕耘的樣貌,也勾勒出不少獨立出版人,為了推動自身信念而投入出版的熱情與執著。
就像日劇《重版出來》讓我們看見每一本暢銷漫畫背後努力付出的編輯以及行銷,這本書不只是簡單的訪談紀事,書中的採訪者,作為第一線賣書的店員,提出的問題更能讓人看見這些出版「職人」的專業價值,進而對他們的不忘初心感到肅然起敬。
一本書就是一顆理念的種子
這本書,可以被拿到一個人的手裡,他可以再去傳遞,那個種子是要撒下去的。要找好的種子,做撒種。像一個種子一樣,丟下去,會長多高?沒有人知道。因為它需要很多條件,也許丟下去會被鳥吃了,那株就死了。但是,做一個運動者,你還是要保持運動的新,你不可以停,不斷地運動,生命才會延續。—吳東傑
作為一家推廣環境及土地議題的獨立書店,「小小書房」與其他書店不同的是,它的的暢銷書排行榜上,有許多關於生態理念的作品。《馴字的人》就收錄了《一根稻草的革命》、《無III 實踐篇 自然農法》及《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等三本書的出版故事。
相較於「正規」出版社有永續經營書系與作家的業績壓力,這些獨立出版者著重的,不是書封設計以及行銷規劃,而更在意翻譯的內容是否正確,因為這影響到書中理念是否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讀者。對他們來說,一本書就是一顆理念的種子,它被播出去後,不一定都能發芽生根,但是在一百個閱讀過這本書的人之中,只要有一個人的心被種下這個新的想法,那樣運動就有持續下去的可能。
閱讀這些人的訪談時,我總是被他們對自身信仰的堅持給撼動,即使運動的成果是如此令人氣餒,他們仍然不放棄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理想,並且不斷的播下種子。
閱讀使我們免於無知,文學使我們免於孤獨。
對我而言,有意思的文學(我不想說「好的文學」),是一個個寫作者以其獨特的經驗、感知和想像力所創造的小宇宙,透過捕捉這些在時間之海中漂流的小宇宙,我們發現與他者共通的希望與喜悅,不一樣卻又有點熟悉的疑惑與困頓,從而感到一種安慰;我們藉此更多地認識了他者,同時也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然後確認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無可置疑的連帶關係。存有即時間,小宇宙是時間,也是時間的回聲。—吳繼文
卡爾維諾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堪稱是 90 年代每個台灣文青人手一本的文學經典,由於距離出版時代久遠,採訪者找了三位前後擔任過聯合文學編輯的吳繼文、鄭栗兒以及嘉世強,試圖藉此拼湊出本書的出版歷程。除此之外,採訪的問題也圍繞著文學系出版品的選書規劃。在這個讀者越來越沒耐心的時代,如何將文學書推到讀者眼前?受訪者說,除了具備精準的選書眼光以外,封面選擇及排版設計,都需要格外用心。
不過,這幾篇採訪中,最令我動容的是三個編輯,在針對「文學」與「閱讀」對自身意義的問答,因為那也是在這個高舉「文學無用論」的時代裡,我所不斷反問自己的:我們該如何繼續相信文學對人生來說,仍有其無可取代的意義?
吳繼文說,「文學使我們免於孤獨」,或許是當下我所能想到最好的解答了。
編輯,作為一條橋樑
出版社要做的事,並不是『偷渡』他比較可親的部份去面向大眾,而是打造出一座橋梁,讓『大眾』裡的一群人,覺得這座橋我好像可以踏上去試試看,觀望一下吳明益筆下的世界,最後成為這本書的讀者,再漸漸擴大這群人的數量;也就是說,幫作者找到更多位『下一個讀者』。—梁心愉
不知道是刻意或是偶然,這本訪談集挑選了兩本吳明益的書,分別是麥田出版社的《單車失竊記》及新經典文化出版的《浮光》。兩個出版社的編輯面對同一個作者的「出版策略」以及「作家經營」,兩相對照下特別有意思。
兩位編輯都認同,吳明益是個很有自己想法的作家,麥田出版社的副總編林秀梅就說,在包裝行銷上她大致都尊重作家的提議,因此不僅在書封採用作者手繪,更採納了吳明益提議的「騎老鐵馬巡迴獨立書店」這個大膽的宣傳手法。相對而言,新經典文化副總編梁心愉則顯得更為主動一些,不只寫了關於書的排版、定位等規劃的 proposal 給作者,《浮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正片」與「負片」篇章交錯對照的編排,也來自她的提議。
採訪者李偉麟對梁心愉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編輯有所謂的風格嗎?」對此,她的回應是,編輯最重要的並不是創造風格、或者透過選書展現出自己的閱讀品味,而是忠於手中的文本,試圖找出最適合那本書的行銷方式。即使是像吳明益這樣已經很有名的作家,她仍然戒慎恐懼的思考,如何將這一本好書推薦到每個會對此感到興趣的讀者面前。
一個好的編輯,就像是一座橋樑,連結作者與讀者,橋面越是寬廣,越能幫作家爭取到更多讀者願意走進他筆下的世界。
給下一輪出版業者的備忘錄
縮小來說,無論編輯、行銷或業務面,出版工作者傾全力做的其實只是『爭取讀者把書拿起來,翻閱,或點進購書網頁,瀏覽,然後被觸動,願意買走』這樣的行為而已。一本書,在這個過程中有好多看起來小的事情可以做、需要做,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夠多細節,或有沒有辦法妥善地捍衛那個初衷。—梁心愉
身為第一線販賣的書店業者,小小書房在這些訪談的最後,不免提出他們心中最掛念的問題:在面對這樣的出版寒冬,出版業者該如何因應?
有的編輯提到,網路是不可迴避的競爭者,卻也是新時代宣傳的利器;有的編輯則認為,在這樣的時代,編輯不能再只是幕後安靜的人,而該走到幕前,當一本書的導演;有的編輯提出,下一代出版社應該找出自己的目標分眾,加強互動的機制,以各種活動培養出死忠的讀者群。
即使再怎麼哀嘆,出版業的榮景也不會再回來,該如何在寒冬中維繫手中那把火不熄滅,或許才是新一代出版業者更需在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