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百人說書022】Aleksandar Novakovic:一旦人生的認同被瓦解,生活就有可能崩塌

哪一本書讓你走上現今的研究之路?

在臺灣解嚴 30 周年時,德國漢學家蔣永學(Thilo Diefenbach)出了《Kriegsrecht: Literatur aus Taiwan》,中文名為《戒嚴:臺灣文學選集》,其中令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李喬寫的〈告密者〉。


故事主角是一位特務,從小到大他檢舉了無數人,告密就是支持他生活理念的工作,後來,他愛上一位女記者,但她卻是「有問題」的人,於是他陷入兩難及矛盾:不檢舉她,就等同於放棄「為國家服務」、他人生中為一的目的與信念,檢舉她,則會失去他這輩子第一個與唯一的愛情,導致他精神分裂。最後他並沒有檢舉女記者,而是檢舉自己,於是感覺自己終於解脫了。


我對這個故事很有感觸,不過真正引起我興趣的是序言所提的「警總」。後來去查了關於戒嚴時期的書,發現常常有「警總是國民黨的最高治安機關」這句話,但是從來找不到解釋清楚為什麼的文章,即使我找了很多資料也摸不透,越找越生氣,人生第一次遇到找不到解答的學術問題,所以這就成為我的研究動機,後來我的本科論文就是寫關於警總的內容。來到臺灣以後,才知道已經有人做過有關情治機關的研究。


是否有哪特定種類的書是不看的?

只要是我媽推薦的,我都不喜歡看,因為她老愛看一些鬼啊神啊的東西,例如:怎麼跟鬼講話、怎麼和陰間溝通、靈學、秘教等等的,我的家人很傳統、迷信,但我截然不同,我比較科學派。


來臺灣之後最有印象的一本書是?

許進雄的《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作者把文化、歷史、文字學、政治學、人類學都結合在一起,但又能用很淺白的文字讓讀者好讀懂,所以是一本好看的書。(實際上看了很少書,都在看老師的指定閲讀……)


讓我選這本書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看中文書其實很慢,然後這本圖片又很多,所以很好吸收啦哈哈!


會選擇看原文書還是翻譯本?

文學作品的話,最好的選擇是先看原文,再看翻譯本(如果有時間的話),因為原文文字有些詞匯或雙關語,是翻譯呈現不出來的,但是如果不夠熟悉那個語言,其實很難掌握原文的美感,所以最好是都看啦!


對買書有什麼看法?

日文裡有個詞叫「積ん読」(tsundoku),就是形容有買書癖的人。他們在家裡已經堆了很多根本看不完的書,卻會一直繼續買新的。Schopenhauer 曾説過:「It would be good to buy books if you could buy the time to read them, but we usually confuse buying books with acquiring their content.」這是不是很矛盾,雖然喜歡看書的人明明知道讀書的價值高於普通的消費(買衣服、新的I-Phone等),但購買書已成為了普通的消費行為,看似這些人誤以為買了書就等同於欣賞了它的內容與內在價值……看來齊澤克説得沒錯:「意識形態不在我們的思想,而在我們的行為裏面。」


 
受訪者
Aleksandar Novakovic,奧地利維也納人,從 12 歲開始學習中文,曾經於中國南京大學留學,主修漢學系,近期則在臺灣的臺灣大學學習臺灣史,主要研究為臺灣的轉型正義。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9-08-11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