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百人說書033】低碳生活者張楊乾:氣候變遷是很急迫的,但感受的人太少

聊聊《那瑪夏的圖書館》與《低碳生活雙城記》這兩本書的創作歷程?

《低碳生活雙城記》的內容基本上是根據「低碳生活部落格」的內容而來,《那瑪夏的圖書館》則是台達基金會專案負責同仁,與繪本作者及出版社共同發想出的故事軸。這兩本書的共同特點,都是提供在生活中實際可行,且已經被驗證過的低碳生活方式,包括讓讀者了解一家四口電費全年控制在台幣 5000 元、或是打造一間「淨零耗能」校園,其實以臺灣現有的技術絕對可以作到,只在於想不想作到而已。


在《低碳生活雙城記》出版前,我上一本書也是在講低碳實踐,但總覺得少了點比較的趣味。我的太太是香港人,有時脾氣一來,常會嫌我在家裏作的節能與節水實驗,造成她生活不便,三不五時就會在臉書上罵我,她香港的朋友們就會附和她,覺得她來臺灣是來受苦的。不過,因為有這的壓力,相對也激勵我思考出更無痛的低碳設計,所以我一直覺得和香港比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低碳生活雙城記》是我和香港公開大學的何建宗教授合作的書,他在香港是相當資深的環保學者 ,的確挖掘出有許多對照是很有趣的,像我在台北是把洗完澡的水抽到馬桶重複利用,不夠時再利用回收的雨水,這樣幾乎可以省下 30% 的用水量;而香港是直接利用海水來沖馬桶。這些作法,都直接反映了當前的社會是如何看待地球資源這件事,而我一直抱持的理念是,如果我做得到,讀者也一定可以!


《那瑪夏的圖書館》則是專門寫給小朋友看的繪本,基金會當時在作新的環境教育計畫發想時,在桌遊與繪本之間考慮了許久,評估後因為覺得環境議題相關的繪本不多,因而決定把《那瑪夏的圖書館》做成繪本,也比較好切入。


何時開始關心氣候變遷?

我自小一直想要成為一位專精環境議題的記者,也很想了解近幾十年來在臺灣所看到的環境災變,背後有沒有一個共同原因。在一次看到吐瓦魯群島被海水淹沒的新聞,當時我對「環境正義」的議題很有感,也就開始接觸到氣候變遷的議題。


後來當我 2005 年去倫敦大學念氣候變遷相關研究所後,才發現原來在歐洲對此問題的討論,早已不是一個只用「天災」就能帶過的問題,氣候變遷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我曾經把《衛報》內頁談卡崔娜颶風過後的一個月,在美國南方一個農莊籬笆上仍躺有一具骨骸的跨頁照片放在研究室裏,時時提醒我即使像美國這樣強大的國家,在面對大自然的反撲也都一樣是脆弱的。這張照片現仍表框放在我辦公室的牆上,仍時時提醒我勿忘初衷。


對假新聞有何看法呢?

在過往大學的課堂上,我們其實學了很多消息來源如何影響報導,或是看似平衡的報導其實反而誤導事實的真相,因此人類只要有傳播的行為,本來就是會有偏好。不過,今日所討論的假新聞,是指有系統性的訴造輿論聲量,甚至利用人工智慧演算出最有利一方的新聞露出。我覺得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情,而人們其實也已養成「信成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習慣,就連氣候變遷這樣的議題,即使已有這麼多的科學數據支持,只要研究上一有缺失,立刻就會被氣候懷疑論者放大檢視。


閱聽者要自己增強抵抗力,我覺得可能是唯一的手段,也就是在學院裏所教的媒體識讀能力。但在可見的未來,至少在氣候變遷領域,假新聞一定都仍會存在。


環境類的書在臺灣並不吃香,如何利用其他形式作傳播?

不同媒介有不同偏好的族群,但不得不說,很多書籍轉化成影像後,才讓更多人接觸到,像是《冰與火之歌》也是因為拍成影集之後才又更紅的啊。有些時候把書籍影像化,也更能讓讀者了解書想要表達什麼、學習知識,像是電影《星際效應》讓人更加了解何謂時空扭曲。


有鑑於影像和書籍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我們基金會近年來也做了很多影像相關的嘗試,例如和齊柏林導演合作《看見臺灣》、和日本 NHK Enterprises 合作世界第一部 8K 超高畫質水資源的紀錄片《水起.台灣》等等,希望能用影片的方式讓大家重視環境議題。另外,如果影像又能再轉化為實體的活動,也可以再次創造共同記憶。像十月初台達基金會在日月潭伊達邵碼頭,要將 8K《水起.台灣》紀錄片作現地的公益放映,就是希望能吸引千人到場,共同思考「水能交織(Water-Energy Nexus)」的議題


社群媒體和書籍如何相輔相成?

我現在會看的書,大多來自社群上同溫層的推薦,其實人氣推薦一直都是蠻受歡迎的方式,就像電影一樣,大家的反應會影響你要不要去看。


對圖書館和書店的綠建築有什麼看法?

我覺得綠建築圖書館或書店的概念都很棒,能把閱讀和環保結合在一起。很多建築師本身就是大量閱讀的人,透過自己的作品,希望人們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享受閱讀,也能感受綠建築的好。


當然有些圖書館為了節電,即使夏天冷氣的溫度也令人相當不舒適,但這樣會讓讀者不想來,反而本末倒置,其實有很多綠建築的方式和科技,是可以讓節能與舒適度達到平衡,且兼顧室內空氣品質與讀者健康。



受訪者

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除書寫自身在生活中的減碳嘗試,並與眾多環境寫手共營網路社群,分享減碳新知。現持續與團隊在臺灣推動能源教育與普及低碳住行等相關計畫。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9-09-22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