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百人說書037】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剛勇:書寫,可以存放一個人生存過的痕跡

人生百味如何借助閱讀的力量?

會出第一本書《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純粹是希望這些人經歷過的事情,能夠被記住。


我認識一個街友大哥,他常大聲嚷嚷著要出一本書,寫下自己的故事。他小時候因為家庭冷漠、受到家暴,很早就出來流浪了。雖然曾經有過一段婚姻,但是離婚了,現在跟家人都沒有連絡。


後來他到處流浪,漂泊全臺灣,卻沒有一個真正的羈絆和朋友,如果有天他死了,也沒有人會記住他,所以我們出了這一本書紀錄他的故事,因為書寫其實是可以存放一個人生存過的痕跡,而人生百味就是要去置放這些人的故事。


重複看過最多次的書是?

我很喜歡《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基隆的碼頭曾經是人來人往的大港,那裡有很多貨櫃和卸貨工人,在以前,碼頭的生活是很繁榮的,工人的生活也薰染上各種色彩(酒色當然);但在產業轉型後逐漸沒落,這些工人也隨著時代漸漸消失。


第二本是《泰利的街角》,是關於非裔美國人貧窮的研究。這本書主要是在討論為什麼在貧困黑人家庭中,很多男性都會離開,跑到街角「混」。他們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就聽過太多關於父親失職的故事,導致他在成為一家之主後,會督促自己要當好一個父親。但是黑人男性在社會仍普遍被打壓和汙名化,導致他沒有辦法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來養家庭,這些挫折感累積到最後,就讓他們自我放棄,來到街頭。


對我來說,不論是碼頭工人還是街角的黑人男性,他們時常是在社會上難以被理解的人,有時連自己都會怪罪、貶低自己。但這心境是很迂迴的,因為社會對需要幫助的人,有一定的標準期待,希望這個人是完美的被害人,像悲慘世界那樣的主角;可是這些工人和黑人們某種程度上,看起來像自作自受的人,所以社會是唾棄他們而非給予他們幫助。我認為這是需要反覆咀嚼思考的議題。


學生時代最喜歡的書是?

捷克文學家─米蘭.昆德拉的書,因為小時候家裡剛好有一系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書裡提到大家以為生命的重量──責任、義務、關係之類──很可怕,但其實當生命沒有任何負重時,反而輕到讓人難以感受。

我覺得這很像現在人生百味做的很多議題:很多從社群、家庭、社會脫落的人,看似是不被需要,所以好像不用負責任、自由自在;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這樣的人們,心中其實中滿著不安與焦慮。生命彷彿輕到無法著地。


第一次看完這本是在國高中時,那時候我在某種層面對社會產生了些抱負,覺得人真的要有些負重。但後來當我真的看到生命狀態是很輕的人時,又有多了一層的感受,讓我反覆思考、反省。


你認為閱讀帶來什麼體悟?

我覺得閱讀是一種視野與思想的解放。


我小時候常讀超齡的書,因為家裡剛好也只有這些書。結果腦袋就被燒壞了 XD,心裡對世界充滿各種問號跟質疑。文字是作者的精華,閱讀便是與之對話,看完的內容可以拿到生活裡驗證、挑戰。


最喜歡的閱讀地點、時刻為何?

通常在吃飯跟排隊的時候,不然很無聊吧!搭車的時候也會看,但公車上看書很容易暈。然後,因為我吃飯會看書,所以我的書都超級髒,因為很常沾到。


有沒有一本書,改變了你的人生認同?

我在大學時看了《糧食戰爭》,以前大家都認為飢荒是因為食物生產不足,但這本書提到生產食物的過程中其實很不正義,也因此導致循環不順暢,所以問題並非是因為資源不夠。我那時看完就覺得很震驚,也影響我開始關注公民貿易的議題,並從事相關工作。


另一本是《自由之夏》。1960 年代美國開始有平權運動,但在有些地方,還是會有人去恐嚇黑人。後來北部很多懷抱理想的白人學生就到南部發起自由平權運動,協助黑人們投票,而這個運動和這種理想感,後來還延伸很多,像是女權運動。


我看完的感受是,即便在充滿理想的運動裡,仍然有很多不平等,但同時也感受到,原來運動可以這麼踏實、法喜充滿 XD。現在很多人都很容易因為改革失敗而灰心喪志,但所謂的運動應該是漸進、連續的過程。


最喜歡的作者是誰?

我最喜歡寫《我在底層生活》的芭芭拉跟《雜食者的兩難》的作者麥可波倫。喜歡親力親為,實際走訪田野,為心中疑問尋找答案的書寫者。



受訪者

剛勇,本名朱冠蓁,2014 年與夥伴創立人生百味。她認為心靈上的缺失也是一種匱乏,而「當我們走向弱勢,才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弱勢」,人生百味所關注的,不只是「街友」,而是在街頭上的每一個人,凝聚眾人的力量,將彼此拉近,如此,社會即沒有所謂邊緣。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9-10-06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