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飄到荒島,只能帶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書?
我會帶《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畢竟不知道這個荒島的基礎建設如何,如果帶著這本書,或許能夠試著重建文明看看,我本身比較偏向科技樂觀,即使末日來臨,也會盡可能地運用剩下的資源。
這本書雖然表面上是工具書,但事實上它就是一本科普書,例如:要用什麼原料才能做出紙、要用什麼果實才能做出顏料等等,如果真的碰上末日,那它還蠻實用的。
2019上半年來最推薦的一本書是?
《科學月刊》2019 年 7 月號,這一期討論到登陸月球,雖然不是一個新穎的題目,但這期卻是少數將國內科學家觀點拿上來討論的內容,像是我們該用什麼態度跟觀點去看待登月?我覺得這非常有趣。
不只如此,我也認為在科學這一塊,國內的發展也是很值得被提的,臺灣其實比較少人在關注太空計畫,除非有比較重大的事件(像前陣子的福衛七號),不然其實很少人意識到,我們其實一直都有在做這件事情。
《科學月刊》是臺灣第一本科普雜誌,明年就要滿 50 年了,一路走來,他們也隨著時代改變作出很多取捨,例如:內容更輕量、雙封面設計、風格轉變等等,可以感覺到他們的編輯真的很用心在推,我很佩服也很喜歡。
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是?
國小的時候,我因為自然科的成績比較高,就以為自己很喜歡自然科學,但國中時理化並不在行,我因此懷疑自己對科學的熱忱,但在那時,我看了《不過是具屍體》,雖然作者本身不是科學家,卻可以用文字把科學的面貌展現出來,讓身為讀者的我感到非常振奮。
除了上述這個原因,本書讓我感到興奮的原因是在於它對屍體的描寫,描述實驗中如何使用屍體,這大大滿足我對這生物方面的愛好,因此持續支撐我對科學的熱忱。
最喜歡的閱讀空間是?
我最喜歡在火車上,雖然會暈車蠻困擾的,但火車的節奏、聲音、速度跟閱讀的頻率很合,而且這段閱讀的時間可以固定,並不容易被打擾。
如何形容《PanSci 泛科學》與閱讀的關係?
閱讀是《PanSci 泛科學》的一種方式,「泛」是動詞,讓熱愛知識的讀者們,從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他們想知道的。
閱讀是很自然而然發生的行為,是人的一種習慣,但對於身處在螢幕世代的我們,閱讀已經不再是那麼直觀的事情,但我們仍以文字作為呈現知識的方式,要怎麼吸引讀者來看,是我們要不斷努力的目標。
閱讀的動力從何而來?
求知慾、好奇心。
對我來說,閱讀可以獲得知識,我只要把書拿起來看,就能學到知識、探索世界,既然如此,我又要如何克制自己不去閱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