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走上寫作這條路?
小學的時候我就很喜歡寫作了,但那時寫得並不怎麼樣,後來到大學時,因為有老師的肯定,我發現自己其實有「文筆好」這項天賦。之所以會選擇新聞媒體,是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除了寫作之外,我還有什麼更好的地方,也從來沒有想要換工作,因為這就是我的天職。
現在的我幾乎每天花 4-5 個小時寫作,通常是早上到中午。我現在 50 歲,我希望我可以持續寫作到 80 歲,所以還有 30 年的時間可以寫作。
談談新書《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
我過去寫比較多的是新聞、政治、外交、歷史類的書籍,但《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算是個例外,其實寫旅遊、食記和海外訪問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也一直放在我的寫作計畫裡。
2018 年時我剛好滿 50 歲,是人生一次重大的轉折點,我在回顧我的人生時,想要改變不一樣的自己。於是我就請了半年的假,毅然決然地踏上旅途,走訪了 30 多個國家, 現在想想,那真的是我很快樂的時光呀!雖然之前當記者時去過很多國家,但是有些地方是先前比較沒有機會去、未來可能也比較不容易去的,所以它們就成為我環遊世界的必去的點,也因此帶來許多和其他旅行經驗不同的內在體會。
旅行時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我個人會特別關心當地的美食,透過美食來理解各國的歷史文化,所以書名才會有「食考學」,希望可以讓讀者一起享受這些美食與世界的故事。
影響你很深的一本書是?
1995 年司馬遼太郎寫的《臺灣紀行》,這本書是讓我研究臺灣的起點。
我大學是念新聞系的,曾經來過臺灣留學,所以一直想要學習更多關於臺灣的一切。現在可能很難想像,其實在九零年代的日本,是很難找到一本關於臺灣的好書籍,畢竟八零年代時臺灣還處於戒嚴,日本並沒有多少臺灣的訊息,也沒有什麼特別大的興趣。所以在九零年代時有這一本《臺灣紀行》是非常可貴的。
司馬遼太郎不論是在日本還是在臺灣都是很受歡迎的作家,所以當他出了日本第一本有關臺灣內容的書時,很快就受到很大的迴響。《臺灣紀行》是司馬自己的臺灣旅行紀,他訪問很多臺灣人,用很全面的方式向日本人介紹,臺灣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期的歷史,到底是經歷了什麼。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本來就已經喜歡臺灣又更喜歡了,所以就決定投身臺灣研究。
對你而言什麼是新聞文學?
新聞文學需要的是一個態度,一個要盡量接近真實的態度,所以正反兩面的消息都要寫。雖然要找到真正的真實是很困難的,但其實換個角度想,幾十年後這些新聞就會變成歷史,所以新聞文學也是歷史的一種,而歷史最重要的就是要還原事實,從事這一行必須要常常把這個態度放在心裡。
你怎麼看臺灣媒體?
媒體本身有立場是 OK 的,但臺灣最大的問題是因為背後有兩岸、統獨、認同等各式各樣的因素,反映在媒體上就會看起來「很複雜」。
但其實我認為更嚴重的問題是,臺灣並不那麼重視新聞媒體這個領域,當不重視時就不那麼認真地培養,久了其實就是惡性循環。報導文學其實是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你必須要採訪很久、到處採點,但綜觀來看,臺灣媒體本身不培養記者寫長篇深入的報導文學、記者本身被政治立場影響太深、市場也沒有好到可以鼓勵到作者,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可否介紹一下日本的閱讀環境?
我自己一直相信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日本應該是第一,最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出版業實力非常充實,每個月都能出很大量的書,加上日本人本身很愛翻譯,所以也進口了很多國外的書,這點甚至影響了臺灣和中國,透過日本翻譯過的再翻譯成中文出版。
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書的世界,我會覺得去日本是最好的,因為我們閱讀的環境很棒,雖然這二十年來出版業的收入一直在下降,看書的人也變少了,但總體而言日本的出版業還是很自由,讓讀者也很多選擇,所以對愛閱讀的人來說還是很幸福的。
日本的家長會鼓勵小孩閱讀嗎?
關於這點,日本的家長其實剛好和臺灣相反,我們會覺得學校的課業已經讓小孩有足夠的閱讀時間了,所以不會再介入小孩們的教育。
最喜歡的作家是誰?
澤木耕太郎,是一位報導文學的作家,他寫了很多人物報導,每個人在他筆下都是那麼有魅力卻又同時帶有黑暗面,這和市面上很多「只說好話」的傳記不一樣,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人是 100% 的好人,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黑暗面。
我認為澤木耕太郎很厲害的地方就是,他能夠很深入地挖掘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只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所以要挖掘受訪者看不到的那一面,真的是很有功夫。
各選一本書推薦給少年、中年、老年的讀者?
少年時,我會選澤木耕太郎的《深夜特急》,他和我一樣都是寫報導文學的,在年輕時就以背包客的身分去世界旅行。這本書出了之後就一直是日本的暢銷書,很多人因為看了它之後萌生去旅行的想法。選這本書不只是要送給自己,更想送給現在的年輕日本人,因為我覺得比起過去的我們,他們似乎比較內向保守,而且壓力又很大,希望《深夜特急》可以帶給他們對世界不同的想像空間。
中年時,我選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聽起來是很硬的書,但其實讀起來是很容易的。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天職」,你在人世間努力地打拼不是為了名譽,而是這是上帝給你生存在世上的理念,歐美國家之所以那麼成功、進步,是因為他們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的概念。過了中年的人們,其實很需要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工作呢?在看這本書以前,我以為我只是喜歡寫作而已,但看完之後我認為寫作就是我的天職,是為了讓我在世界上生存的意義。
老年時,我選五木寬之一系列有關「孤獨」的書籍,這套書其實就是寫給老年人看的。孤獨是逃不了的命運,很多人都會害怕孤獨,彷彿它是一件很負面的事,但五木寬之認為,每個人都要習慣孤獨,孤獨是值得思考、而且很正面的事情。六十幾歲之後,應該是人生比較能積極接收「孤獨」的時期,所以我也選這系列的書送給老年時期的自己。
以食物為啟發,寫下對陌生土地的所思所感
「吃一碗麵,喝一碗湯,你的旅行就開始了。」第17屆卓越新聞獎得主野島剛最新作品!
一位資深記者走出日本,台灣舒適圈的50歲中年一人旅,以最在地的庶民食物,勾勒出21個國家最樸素真實的樣貌,及其背後的歷史糾葛、文化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