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閱讀電子化這件事?
雖然現在電子化是很普及的事情,但在非工作的時間我還是會閱讀紙本,因為在媒體分眾化之後,資訊其實被切得很零碎,但是一個知識的形成,並非單單一篇文章就可以完成,至少需一本完整的書籍,才能夠得到系統性的論述、接收完整的知識。
之所以要去閱讀紙本,不只是因為要看得更加完整,而是因為,如果大家只重視結果,不去看論述的過程,你不知道那樣的知識是怎麼來得,容易流於對知識「版本」的爭議,那麼,最後所謂的知識,會因為過程的空缺而容易被虛假的訊息取代。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差別是?
其實光要定義「新媒體」是什麼,就會先面臨一番爭論,但最主要的不同,其實編輯思維的改變。如果以傳統的大編輯臺作業,即便端出新的媒體網站與內容,你也很難說他是新媒體。而若傳統媒體發展新的採編思維與數位經營模式,那即便是「舊」媒體,一樣可以端出令人一新耳目的內容。
就鳴人堂的操作模式上,我們自己建立的內規是,改好的文章(不論大、小標、內文),全數會給作者確定,他 OK 了我們才會上文章。因為編輯、作者是各有各的專業,讓作者感到被尊重、互動方式處於平行地位,這是建立彼此信任感很重要的一環,不會是編輯說了算那樣。
2019 年最推薦的一本書是?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
大概是從 2018 年以後,全球的民粹有明顯的興起,特別是選戰的部分。以 2020 的臺灣大選來看,其實就是反應民粹政治的問題,選舉變得簡單化,好像只有二分法、是非問題。但這中間其實是很需要被斡旋、討論的,如果我們都把政治簡單化,那反而會讓政治議題失去公共對話空間。
除了簡單化的問題,「標籤化」也是很值得被注意的,像是韓國瑜打出的「庶民」口號,把民主建制派、政治體系塑造成要對抗的「敵人」。
回到這本書,為什麼我們總是選錯人?其實跟人類「演化」有很大的關係,導致我們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閱讀如何和生活做連結?
我的工作其實有點像是領薪水來閱讀、研究議題,我們很難只談特定一個議題,所以要看得夠廣,每個議題我都要懂一些。
而對我來說,閱讀是很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閱讀不只是看的懂字而已,而是要「讀懂文章」,這樣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運用在你的生活上。
選一本書送給十年後的自己?
我最想要重讀的書就是《白鯨記》,因為裡面有很多隱喻的故事,想送給十年後的自己。
故事是在講一位剛愎自用的船長,和一隻神出鬼沒的白鯨,大副其實會去建議船長怎麼做比較好,但因為船長很自大所以都聽不進去。其實這就好像政治隱喻,潛伏在海裡的白鯨是台灣結構性問題,因為還沒被解決所以造成社會被撕裂,而且會不斷再反思回來。十年後再讀《白鯨記》,我希望可以記得這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