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我會帶郭松棻的《奔跑的母親》,因為這本書有濃濃的鄉愁味,如果我到荒島上的話應該會很想家吧,在讀《奔跑的母親》時能讓心境上有所扣合,產生共鳴。
郭松棻是我認為臺灣最好的作家,因為參與保釣運動的關係,讓他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回臺灣,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感受到淡淡的憂傷和濃烈的鄉愁。我在高中的時候就看過《奔跑的母親》,當時就覺得還好,但是上大學之後,我曾經在半夜時看這本書看到掉淚,心裡想著:「啊,這就是臺灣人的樣子啊!」,這是很綿延又平淡的美。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至少看了十次左右。
小時候我媽媽假日會到台北進修,通常就會把我丟在重慶南路的書街,一次就是八個小時,那時候看書的狀況是沒有任何目的也沒有任何條件限制,就是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漸漸就培養出閱讀的習慣了。
如果說家長想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帶去書店、圖書館會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別去限制孩子該看什麼,培養他們閱讀的「動作」,還有要讓他們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訓練解析細節的能力,這才是閱讀。
任何學習的基礎都是從「模仿」開始,所以我會建議想寫作的人,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作家然後模仿他,因為會喜歡的通常都是跟自己屬性相同的,所以要入門也比較快。
另外,作者也要有當作者的自覺意識,作者其實也是一個「表演者」,寫作是「表演」給讀者看,心中有讀者,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會有合適的調整。一般人寫東西是「我想說什麼」,但作者應該要是「我想要給讀者看什麼」。
文學是一門總集合,只要符合文學的外型,就能夠被稱作是文學,所以廣義上來說,只要是文字,就是文學,就連檔案、文件都可以被稱作是文學。
文學小說→詩→散文→社會科學、歷史類→商業跟經濟;
臺灣出版的書>>>其他國家的書! (這點應該很少人跟我一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