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面對白色恐怖虛實交錯的困難歷史,成為自由時代的新公民──《政治檔案會說話》

2021-08-07
 

前言:共筆寫史的新時代

在當代臺灣「人人都是史家」的呼聲下,讀歷史不再是陳舊史實的重複,也不再是軼聞掌故的拼貼,更不是教條觀點的背誦。「歷史普及」成為新世代歷史作者們的關鍵詞,以植根於嶄新史料的研究,通史脈絡的思考,和讀者取向的書寫為目標,致力創作各種質量俱佳的史普作品。年輕學者們關注於民主社會中學院專業知識的轉譯傳播與流通,更運用各類新媒介來提升公民閱讀素養及文化生活。


此一全民發聲的公眾史學思潮,以 2009 年 11 月「芭樂人類學」共筆部落格的開設為契機,各種人文社會學術科網站諸如「巷子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地理眼」、「白經濟」、「STS 多重奏」及「法律白話文運動」等陸續問世,蔚為大觀。青壯世代學者們紛紛走出象牙塔,透過網路媒介及公共書寫來回應時代的脈動和社會的變遷。他們將學院知識帶入時代社會脈動及人民日常生活,在傳統官方媒體與主流商業市場之外,為讀者開闢嶄新的公共論述場域。


在 2014 年先後成立的「故事」、「台灣吧」及「內容力」等青年史家團隊,則結合有趣創意的新媒體運用,推出兼具資訊與娛樂性的數位內容,引發網路世代觀眾對於不同歷史知識與議題的興趣。


而由戴寶村教授策劃的《小的台灣史》系列、蘇碩斌教授師生創作的《終戰的那一天》文學故事、以及筆者主編的《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中的臺灣史》等作品,則是臺灣文史學界近年來在集體共筆寫作的努力成果,提供讀者們兼具時空脈絡和生命溫度的島嶼故事。讀者們透過瀏覽這些奠基於書信、日記、圖像、文書、檔案等各類史料的「記憶所繫之處」,除了吸收歷史新知及體驗歷史想像的雙重樂趣,更可以思考當代公眾史學對於知識權威共享,平臺協作共構,以及人文社會創新等進步理念。


民主臺灣的人權讀本

在當代臺灣共筆寫史的風潮中,由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及林正慧等五位作者共同完成的《政治檔案會說話》,是件獨樹一幟的作品。本書的兩大主題:白恐時期臺灣的闇黑歷史,以及其間錯謬扭曲的人間悲劇,是坊間各種以通俗趣味取向的大眾歷史讀物,所完全無法承載和傳達的。


具體而言,恰是因為《政治檔案會說話》一書內容做為困難歷史(difficult history)的特質,使得閱讀本書成為一種特殊的,結合了知識、情感與倫理思維的多重體驗:讀者透過史普的趣味友善形式,進入虛實交織的政治檔案,從而反思困難歷史及民主價值的人權教育。此一重要特色,可以從本書的三個合作單位的活動宗旨來加以理解。


成立於 2018 年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包含綠島及景美兩個白色恐怖紀念園區。近年來致力於推動威權統治時期臺灣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及展示推廣,並積極參與國際人權組織發展。出版《高一生獄中家書》、《葉盛吉日記》、《獄外之囚》口述歷史等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紀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等文學選集(與春山出版合作出版)、以及《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等青少年讀本。


成立於 2007 年的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真促會),長期致力於推動轉型正義及落實民主教育。至今已舉辦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訪談計畫、模擬憲法法庭、戒嚴記憶物件徵集等計畫。並出版《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書》等作品(與衛城出版合作出版)。


而成立於 2018 年底的春山出版,是莊瑞琳總編輯和同仁在衛城出版《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等重要作品基礎上的進一步深耕,繼續挖掘臺灣根深柢固的問題,並追蹤社會不斷變化出的新問題。《政治檔案會說話》一書,便是由真促會同仁在出版《高中轉型正義教學手冊》工具書後,為歷史教學現場師生、地方文史工作者、文藝創作者、乃至政治受難者後裔們所精心編寫的入門讀本,並列入「春山之聲:島嶼湧現的聲音」書系。


政治檔案的解讀與分析

檔案是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的核心史料,而政治檔案的開放與利用則是戰後臺灣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政治檔案會說話》的五位作者以「紙上研習營」的型態,帶領讀者進入政治檔案解讀的學術天地,進而省思政治案件的當代意義。


在第一部分的基礎知識篇,讀者們在「政治檔案不會自己說話,更不一定都說真話」的提醒下,逐步認識政治檔案的定義、《檔案法》與《政治檔案條例》的實施過程與爭議、生產政治檔案的各個核心與協力機關間的互動與競爭、檔管局與國史館、促轉會及人權館的資訊庫檢索資訊、政治檔案的檔號結構與公文用詞、以及政治案件從偵查、判決到服刑各階段中自白書與判決書等檔案文件類型。


在第二部分的解讀示例篇,作者們透過蔡懋棠案、崔小萍案、蔡孝乾案、許席圖案等四個精選案件,生動地示範如何運用檔案解讀技巧,深入分析政治案件的真相始末與複雜細節。讀者可以看到蔡懋棠案判決轉折過程中下層文官的「用筆殺人」、崔小萍案真假交織的判決書中情治機關的羅織入罪,蔡孝乾案裡省工委會中共地下黨幹部投降坐監自新與受難的不同身影、以及許席圖案裡愛國自覺青年被刑求至癲狂與長期關押的錯謬人生。

 

乍看之下,《政治檔案會說話》有著史普書籍的共同特徵:吸睛的封面設計、創意的標題文案、豐富的圖表照片、動人的歷史故事。而為給予讀者最佳指引,翻開本書即可見一份圖文並茂的指南,教讀者們如何使用本書。然而這些表面的商業暢銷元素,乃至「政治檔案不難」、「可以自學讀懂」等宣傳口號,並不能沖淡本書做為困難歷史的沉重本質,更無法迴避政治檔案做為見證威權統治國家暴力的嚴肅挑戰。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雖然具備歷史普及的形式,乃至鼓勵人人都可以利用政治檔案,但政治案件的研究,乃至於結合多元史料的交叉分析工作,仍是件需要長時間投入的歷史專業技藝。換言之,本書雖鼓勵讀者解讀並應用檔案來提升臺灣社會對於白色恐怖真相的集體認識和究責。但書中的內容並非可以拿來即用、輕易速成的懶人包知識和技巧。


如同作者陳翠蓮在本書結語中再三提醒的:政治檔案的大量開放利用雖是臺灣民主化的重要成果,但其中的偏見扭曲造假和隱私也可能造成二度傷害。研究者需避免見獵心喜的陷阱,以高度的自律,嚴謹和自制的審慎態度來解讀和使用檔案,才能避免造成災難。


代結語:困難歷史與共構記憶

臺灣的白色恐怖時代雖已逐漸遠去,卻仍是全體人民須共同面對的困難歷史。公眾史學及博物館做為社會溝通的平臺,其角色和功能也日趨重要。面對政治檔案資料大量開放利用、網路與媒體書寫言論充斥氾濫、各種相異甚至相反觀點競逐衝突,《政治檔案會說話》出版,正是回應此一當代困難歷史的挑戰。歷史學者不再只是象牙塔內的知識生產者,而是促使公眾歷史認識和建構公共記憶的行動者。


如同人權館陳俊宏館長在序言中提到的當代德國史塔西檔案局運用現代科技進行研究出版及展示教育,為去納粹化、克服過去與建構民主校園的努力。政治檔案的公開,可以重建公眾對國家保護人民功能的信任,進而釐清真相,減少謊言,消弭錯誤認知和偏見。然而檔案不等於真相,面對檔案中的虛構,讀者們需要參照多元史料、審慎交叉比對,才能還原歷史真相。


總而言之,《政治檔案會說話》是一本為讀者大眾量身打造、適合大眾閱讀的政治檔案解讀專書,也是歷史學者和博物館邀請公眾一起攜手克服當代臺灣困難歷史的重要嘗試。如同本書作者們所期待的:透過民眾對於臺灣人權歷史的關心和培力,對於白色恐怖真相的理解與反思,我們終將揚棄威權舊價值,建立民主新秩序,成為自由時代的新公民。為米蘭.昆德拉的名言──「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寫下嶄新的注腳!

 

春山出版《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
政治檔案不難,找到解讀方法而已。
國家人權博物館 X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合作出版
臺灣在威權統治時期,發生眾多政治案件,當時直接或間接處理政治案件的一干機關組織,留下許多相關檔案。過去,因為找不到檔案或是檔案不開放,外界難以理解威權統治運作機制。近二十年來,政治檔案的徵集與公開,頗有進展且數量龐大,有助我們解答上述謎團。
但是,政治檔案不會自己說話,更不一定都說真話。人權館與真促會共同策劃《政治檔案會說話》,五位作者群策群力,希望用簡單明瞭的方式,提供大眾讀者檔案基礎知識與實用解碼撇步,好吸收、易消化,掌握之後,就不難讓檔案吐真言!
政治檔案是暴露國家暴力之惡的關鍵紀錄。所以,本書更期盼生活在臺灣自由時代的全體公民,都願意拿起書來自學,讀懂檔案、接觸檔案,凝視惡的扭曲荒謬,看見惡的結構肌理,時刻警覺「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作者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文章資訊
作者 張隆志
刊登日期 2021-08-07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