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牧羊人的讀書筆記】所有的功夫,都得練習,沒有例外

朱敬一 2020-05-10
來源:by Paul Li, via Flickr
朱敬一,《牧羊人的讀書筆記》,印刻文學,2020。

2017 年有一場「打架」被全程錄影網路流傳:某位格鬥壯漢數十秒內擊倒了一位所謂太極拳「名師」。因此網路上就出現一堆評論,說某門某派沒有真功夫啦、某些拳術都是表演造假的啦。


牧羊人來自學界,由於認識幾位有造假紀錄的教授,一聽到「造假」二字就頭皮發麻,碰巧又懂得一些「功夫」,所以又要開講補課了。


補課之前,要先複習一本 2004 年的舊書,《漢寶德談美》。書中,作者涵蓋討論了生活、器物、建築、品味、功能、時尚各種面向的美。但是我覺得少了一項「運動」之美。談功夫,就要與運動的圓潤之美一起談。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聯經出版,2004。

功夫與格鬥不同

什麼是「功夫」?功夫完全不是「格鬥」的意思,「功夫」與「格鬥」的細節比較容後詳述。在此我們暫時只談功夫的定義。功夫,是在「合乎物理原理」的前提之下,做出凌厲的攻擊或是靈巧的防禦動作。像李小龍這麼小的個子,要能做到那麼靈活的閃躲與那麼威猛快速的出拳出腿,幾乎超過一般人想像的凌厲,那就是功夫。


在前段,為什麼我說要「合乎物理原理」呢?因為不合乎物理原理的動作,叫做魔術幻術、特異功能,你要信就信,要不信就不信,根本不需要解釋。李小龍「一寸拳」的演示網路上都有,大家一看就知道係金 A,所以練功夫的人希望了解其訣竅而企及之:要如何才能在這麼短距離產生這麼大的暴發力?


但是有些所謂功夫錄影,師父一抖,其一票徒弟就「跳躍散開」,其躍起之動作完全不合乎物理原理,那就是變魔術了。我不想說那是造假(因為一講就頭皮發麻),但是我也沒有閒功夫去「解釋」特異功能。


在合乎物理原理的前提下,為什麼李小龍能有凌厲到驚人的靈敏與爆發?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純粹就物理而言,功夫背後有三個元素:一天賦、二技巧、三練習。天賦不用多說,它包括肢體協調、筋骨柔軟、觀摩領悟等。有的人游泳一輩子學不會游蝶式,因為身體協調性太差,但是也有人看別人蝶式游十秒鐘就會游了,這就是天賦的肢體協調性。


練習也不必多說,也許有人生下來就認識之、無二字,但是絕對沒有人不練習就能一寸擊拳的。所有的功夫,都得練習,沒有例外。


運動技巧圓熟,就有韻律之美

天賦、練習之外最難說明的,就是第二項的「技巧」。電影裡我們聽李小龍說,踢腿要「腰馬合一」;馬是指馬步、腰指腰臀,但是什麼是腰馬合一?又怎麼樣才算是「合一」呢?


李小龍電影劇照。(Source:by Lexinatrix, via Flickr)

我們再看詠春拳的教學影片,其箭拳、偏拳、獨龍拳,都說要「腿、腰、手」合一,但那又是什麼呢?太極拳經說「勁由腿發」;但是明明是「手上」卸出去的勁,為什麼是「腿發」?八極拳裡常見「上步」的動作。但是為什麼出拳要上步呢?


其實前述強調的腰、馬、手合一、上步的種種描述,應該都與「勁由腿發」是一致的。


各家拳經沒有解釋清楚的,就是「合一」的內涵。我認為之所以許多人解釋不清楚,就是因為少了「科學」的串接。如果把「物理」講清楚了,技巧也就會清楚。


你如果仔細看,所有的拳勁、掌勁,都是發自於腿。許多男生當兵時練習的莒拳,出拳時強調腰部的旋轉,看起來好像與腿無關。可是腰坐在馬步之上,故旋腰其實就是源自於雙腿重心的小幅度移轉;腿與腰若能銜接得宜,則一拳拳都有一腿腿的下盤「加持」。腿比手臂粗壯甚多,加持之後威力當然會大。然而若是銜接不佳,則腿腰與手不相連結,那麼揮拳就只是「手臂動作」,威力自然不足。


因此所謂腰、馬、手合一,就是要使自己身體各部分的力道銜接相加,而不是自我抵消。銜接得好,出拳如同蹬腿般威猛,功夫的「技巧」就好。腿腰手合一推其極致,就會看到類似一寸拳那樣威力驚人的出拳勁道,那就是運動之美。腰腿手銜接得好,揮拳出腳就流暢漂亮,用肉眼看就能看出威猛。


鞭擊圓潤之美

腰、馬、手的合一聽起來頗為玄妙,我們也許用別種運動解說,就更清楚。十年前男子職業網壇發球球速極為驚人的,首屬羅迪克(Andy Roddick)。大家都知道,網球發球通常身高越高球速越快,所以伊斯那(John Isner)發球球速快不足為奇。但羅迪克身高在男子網壇不算突出,卻能球速如此,就是因為他的腿至腰至手,銜接得極為平順。


美國網球運動員羅迪克(Andy Roddick),以他強力的發球及正拍出名。(Source:Wikimedia

如果把身體比喻為鞭,則腿為鞭頭,手及拍為鞭尾,脊背腰臂則為鞭身中段。羅迪克的銜接好,表示他可以「身體揮鞭」極為順暢。這,就是發球的「技巧」,也是運動的流暢之美。當然,技巧一部分源於練習、一部分源於稟賦。只有稟賦夠好的,才能在苦練之後成為一等一的高手。網球如此、各種運動如此、各種功夫也是如此。


我把身體描述為鞭,是要大家嘗試想像各種可能性。網球發球就只有一種揮鞭弧線,可是功夫則不同。我們想像鞭頭是腿,鞭尾是拳掌,這個拳掌在迎敵對陣的時候,可能擊往對手的頭、胸、肋、腹、腿。「鞭尾」落點隨攻擊目標而高低不同,但是「鞭頭」的部位卻同樣是腿。讀者就可以想像,各種招式若要都能發擊俐落,其所需要的身體銜接技巧即招招不同。也因為如此,武術上對於正拳、勾拳、偏拳、栽拳及移步箭拳等招式,各有不同的「技巧」,也需要不同的練習。


許多門派的功夫都有「型」、「套路」,都是希望練習者熟悉這些套路中不同的腿腰手銜接。各種套路打熟了,則各種不同角度的出擊皆如柔順擊鞭,那樣自然功夫深厚,也有渾然一氣的運動之美。


畫圓,越小越美

到現在為止,我都只談身體協調性的鞭擊,都只是人體物理的熟練,沒有談到許多練功夫者常說的「內勁」。如前所述,我不相信、不打算討論任何「違反物理原理」的所謂內勁。「一寸拳」看起來像是「內勁」,但是我認為它只是「外顯身體動作極小」的「擊鞭」。功夫不但希望勁道強,也希望自己的動作小,如此才不會讓對手事先察覺。所以,當我們用腰馬旋轉而啟動擊鞭動作時,這個腰馬動作可以很大,也可以縮小。


如果功夫練習者可以嘗試不斷縮小鞭頭(腿)至鞭尾(拳掌)的外顯作動,然後照樣威力驚人,則由於外顯動作極小極小,看起來只是「身體微微一抖」,鞭擊即已完成。一寸拳,就像是沒有準備動作、幾乎沒有加速度空間的出擊。你可以把它稱為「內勁」,我的解釋卻是「在極小極小空間內完成的鞭擊」。畫圓縮小,則外顯動作的美就不容易察覺了。


功夫鞭擊的另一點困難就是:你要揮擊的對象是活動的;它會閃躲、會逃避、甚至會壓迫到你。一旦出擊者有可能受到壓迫,那麼擊鞭的角度就更受限縮。所以功夫所要練習的鞭擊,還要考量各種奇怪的角度,務必使自己能在各種情況下皆能有效攻擊。


舉例來說,如果你要用拳掌攻擊一個在你小腿前面的目標(例如對手抱住你的小腿),此時由腿而掌的角度幾乎是個倒 U 字形,你有辦法使出「倒U字形的擊鞭」嗎?就物理而言,只要膝、臗、脊椎、肩、肘、腕段段銜接得當,那樣這樣的擊鞭是可能的。


但是可能歸可能,倒 U 型擊鞭有幾個人做得到、做得俐落?武俠小說上說張三丰用綿掌擊碎下跪偷襲他丹田者的頭骨,那就類似倒 U 字形的發勁。總之,角度特殊若要擊鞭通透,那是非常困難的。困難的動作唯有圓潤順暢至極,才可能做得到。


「氣」可以美化鞭擊

功夫講到這裡,我還沒有談到「氣」。談中國功夫不談「氣」,大概沒有說服力。關於「氣」的中醫討論,可以參閱蔡璧名教授的書。在此我只討論「氣」在運動中扮演的角色。但是既然我只討論「合乎物理原理」的身體動作,「氣」所發揮的作用,就只是「輔助物理動作」而已。要怎麼輔助呢?


我的粗淺體驗是這樣的。你想像一下「氣」在身體裡面遊走,而你可以用一個幫浦(pump)去壓縮、加速氣習流動。這個幫浦,一般稱為「丹田」。請注意,「幫浦」這個說法是沒有違反物理原理的。當你由腰腿發動鞭擊時,身體的「鞭節」包括小腿、大腿、脊椎、上臂、下臂、手掌,節節銜接不易。


當「氣」在身體間遊走時,可以利用丹田壓縮、加速氣習流動。(Source

但是如果能夠在鞭擊同時鼓動丹田,讓身體????的氣「平滑化」(smooth)一節一節的身體,那就會使身體的鞭子「節鞭變成軟鞭」,極為柔暢,像是經過修飾的鞭擊,因此而「勁力通透」且到位快速。一般而言,小個子能夠打出幾乎超越他們體型的勁道,十之八九有「氣」的作用。


前段雖然說「氣」是鞭擊的輔助,但是能夠輔助到什麼程度,是有相當空間的。如果我們能夠把身體的許多部分都用氣平滑化,幾乎使整個身體都圓鼓、飽滿,則身體就像是一個充了氣的袋子。


當發勁的時候,由於外顯的身體動作極小,外人看起來就像是對手被充氣袋子「繃彈」而出。我雖然功不至此,卻絕對能體會如此之境界。如果「繃彈」而出,漂亮到乾淨俐落,那就是呈現勁力的俐落之美。


武功上「勁」常有不同的分類;長勁、短勁、挫勁等,都是出現過的名詞。還是用鞭擊解釋:我們可以將鞭子柔軟的送出,像是拋擲繡球一樣,那是長勁。我們也可以在擊鞭之後強抖鞭頭再急收,則鞭子會發出脆響之聲(啪);在出拳攻擊時若是搭配這種強抖急收,就是短勁。


勁若是短到急促的地步,幾乎就是個瞬間頓挫,就像是被鞭尾重擊,若受之,大概重傷難免。在同門練習時,當然都是練長勁,師父嚴禁發短勁。否則自家兄弟個個挫骨折臂,那有什麼意思?


功夫美,格鬥不美

由這裡,我們就回到「功夫」與「格鬥」的差別了。功夫是要熟練技巧,期能提升自己身體的物理能力或丹田鼓盪輔助,不論是閃躲或攻擊,都效果大增。練功夫能夠強身,危急的時候當然也能自衛迎戰。練功夫如果強調臨敵應用,當然也會有「對練」,由同門之間互為攻防。這些攻防,也是為了熟練自家功夫在臨場的種種應對變化。


但是幾乎所有的自由對練,都是在練「本門」功夫、都是點到為止、都不准發短勁、都會在對手小挫時收手、都不准騎到人家身上拳如雨下(摔角與柔道在對手倒下後有「壓制」或「鎖定」,但也只是制服而非傷人)。然而前述種種功夫對練的「不准」,卻都是格鬥所允許的。


那麼「格鬥」與「功夫」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呢?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功夫終究是一種運動;切磋運動當然可以,其目的在於學習彼此的技巧,進而改善精進。但是格鬥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擺平」對方。由於格鬥沒有門派限制,所以為了公平,各種技撃的護具全部撤除。於是,格鬥比賽的身體傷害甚至死亡極為普遍,落牙、斷鼻、角膜撕裂、腦震盪等時有所聞。


此外,由於格鬥沒有護具,故經常是「一次猛烈攻擊決定勝負」。這與有護具情況下「多次攻擊防守,計分評點」的情況非常不同。換言之,有護具、不追擊對手的功夫比賽是「大樣本平均數分析」,而格鬥比賽卻是「極端值統計量分析」。正因為格鬥只注重「擺平」,它相對而言重視瞬間速度與暴發力,「技術」反而退居次要。因此在格鬥場上,只會出現暴發力強的年輕小伙子,不可能出現張三丰這種老人家。小說上老和尚、老道士瞬間撂倒年輕人的場景,格鬥場上絕對不會出現。


打架,絕對沒有美的成分

說了這麼多,大概已經解釋清楚功夫與格鬥的差別了。我喜歡幾乎所有的運動,因為運動都含有「美」的成分。蝶式游泳,美;撐竿跳過桿,美;百米衝刺,美。功夫裡的擊鞭,也是一種美;縮小腰馬作動的幅度而極少外顯,是一種美;丹田鼓盪之下將對手長勁飄然送出,也是美。但是粗野的格鬥不美、打落別人的牙齒不美、打到對手眼睛流血更是殘忍。功夫有運動之美,格鬥只有殘暴的野蠻摧毀,根本沒有運動之美。


任何一個功夫門派的所謂大師,想靠格鬥獲勝而取得某種正當性,我認為都已經誤解了「功夫」的意涵,已然不足論矣。不管哪一個門派出身,任何兩個人要靠「打架」拚高下,都是他們的選擇。但是打架就是打架,別說那是什麼「功夫」對決。功夫,是講究技巧與練習的技擊運動。它當然有技擊之用,但是不必靠格鬥那麼殘忍的比賽去證明。


本書摘自印刻文學《牧羊人的讀書筆記》
本書收錄朱敬一大使精選的25篇重磅書評,涵蓋思想、歷史、經濟、政治、貿易、生物、科技和中國研究等,涵蓄多元、雜融百家面向。

閱讀不僅是知識涵養的基本功,亦是談判攻防的前置作業,全面理解書寫脈絡,回饋犀利批判,避免落入似是而非的數字陷阱或狹隘史觀的圈套,尋思因地因時因勢的應變之道。
文章資訊
作者 朱敬一
刊登日期 2020-05-10

文章分類 說書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