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因應人類需求而生的偉大發明──《印刷書的誕生》

2018-02-26
如果你想見證一個偉大發明的誕生,以及它如何影響社會文化,《印刷書的誕生》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收藏
本文為清華大學 106 年度【媒體與史學】課程作品

書籍好比一條船,承載著人類的思想與記憶,航行在知識傳承的巨河之中;然而,再怎麼巨大的船若沒有動力,什麼地方也去不了,而印刷術的出現則扮演了這麼一個角色,就如同信風一般,使得船能夠順利出航,並行駛至各個地方。此時此刻,個體的概念不復存在,大家都是這巨河中的一份子,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障壁。


文字可說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而其載體也歷經過多次轉變。其中,「書本」的發明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其被大量生產且普及至世俗百姓並不是必然,書的形式、編排,乃至於整個市場模式、生產製程等,亦是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與累積而成。促成它得以如此大量製造,並且演化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模樣,絕對要歸功於印刷術的發明。


這本《印刷書的誕生》,如同書名所言,特別聚焦在「印刷書」的範疇,旨在研究印刷書從 1450 年代被發明以來約 300 年間,對於社會、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並藉由史料佐證,推敲與當時印刷書的形式、商業模式或相關人物的故事。


在印刷書誕生前,有兩個相關物品:手抄本及紙張。作為印刷書的前身,手抄本被劃分為兩個時期:羅馬帝國滅亡後的修院時代,及直至 12 世紀後的俗世時代,兩者的分隔在於原本由教會掌控的智識中心由此轉變到俗世社會,生產手抄本的地點也在教會之外出現,大學的出現、紙張於 12 世紀的傳入多少促成了此一現象,而上述兩點,再加上越來越多對於「知」的需求,也為印刷術的發明鋪了路。


十四世紀出現以凹刻的印版將圖案印在紙上的木刻版畫,看似已具備活版印刷的雛型,但事實上活字版印刷所需的金屬活字對於木刻版業者可說是不同領域,反而是金匠更有機會從事改良,而我們所熟知的古騰堡便是一位金匠。在印刷術發明的十五世紀中期,印刷品起初仍以舊有的暢銷作品為主(如宗教類),語言多為當時的強勢語言拉丁文。


到了十六世紀,隨著印刷書逐漸普及,不僅使獲取書本門檻降低,類型也不再侷限於宗教,古典、通俗文學及法律書大量出現。此外,印刷書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宗教改革,宣揚新教教義的小冊子十分盛行,傳教士為使其簡單易懂而使用方言印製,這促使各地民族語言逐漸取代拉丁文的地位,印刷作品因此分隔為不同市場。


書籍的樣貌、內容與形式,一開始皆承襲自上一個世代的手抄本形式。好比說字體,起初都模仿手抄的字型,但由於金屬活字的造價不斐,以及考慮到整體市場的流通性,字的樣式趨於統一。早在手抄書時代就已經存在的手繪插畫,也在印刷術發明之後,發展出以木板印刷的新型態,到了 17 世紀更是出現了銅版畫,繪畫作為資訊傳遞的重要性更是逐漸受到重視。


回到書籍作為商品的本質。要印製一本書,大多數的成本皆用在紙張上,器具的費用反而不高,儘管如此,它最大的風險是投資難以回收,因此印刷商或者選擇印製需求穩定的書(如宗教用書),或者選擇籌措資金,這使得印刷書的經濟模式逐漸成形。我們可以約略分為勞方與資方,前者包含印刷師傅、工人,後者則代表印刷商及書商。事實上,在印刷術問世時,兩者間並無明顯的界線,多數時候一個人除了擔任印刷工作也同時負責銷售書籍,然而增加的市場需求使他們不得不邁向分工、專業化之路,生產與銷售交予不同群體負責。


隨著許多具有商機的書(包括古代經典)陸續被印刷,原稿趨於不足,業者會向作者徵求原稿印刷販售,儘管如此,當時作者主要收入來源仍來自權貴者的贊助,而非書籍的出版,因為提供原稿給印刷商在當時保障極少,收取到的利益又不符合比例,著作權的概念在 17 世紀之後才逐漸被確立。


在書籍被生產出來後,更繁瑣的還在後頭。一般來說,在  16世紀市場秩序逐漸成形後,一版書平均會印刷 1000 至 1500 本,暢銷書偶爾(不常見到)能印到 2000 本以上,這些數量的變化主要是為了符合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當時的市場遍佈全歐洲,書商有時還必須將書籍交由某地的承包商販售,又因為書籍的交易價格不斐,他們還發展出一套使用「承兌券」的交易制度,直至 18 世紀才終止。儘管距離人人都擁有書的今日還是有一段差距,但印刷術大幅增加了書籍的流動及降低閱讀的門檻,因而為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印刷術,堪稱人類的歷史上最耀眼的亮點之一也不為過。


作者強調,印刷術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全盤的改變,它只是因應膨脹的需求,而出現的一個技術改良罷了,亦即它沒有造成宗教的改革、文藝復興的產生,但你可以說它的確加速、促成了它們的發生,因為作為一個更為強大的媒介,串連著不同人,使得資訊的獲得越來越容易,門檻降低的同時促成了彼此間想法與價值觀的激盪。


作者基本上相信「人」在社會演進中扮演的角色才是重點。或許我們可以藉此延伸,將印刷書的歷史看作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演進,可以發現供給與需求的交互作用,造就了印刷術的發明,它存在的目的在於因應持續膨脹的需求,而這些需求的源頭皆出自於人。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印刷術對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貢獻,當時從事相關行業,如印刷商、書商的人也並非全然為了牟利,他們可能是出於對書籍的熱愛,或是對於新知識的渴望,而紙本書正好提供一個管道,使其同時滿足這兩項。


回到現在,科技的發展為這個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包括人類獲取資訊的方式;有人會因此討論書本的存廢,但我相信實體書本的價值不只在於它所記載,它更是一種人類共通的語言、記憶,被賦予的價值更是因人而異。不論是封面的觸感,書頁中獨特的氣味,或是擺放在書櫃中那不言而喻的和諧感,都是書的意義。它究竟是如何演變,過程中又是經歷了何種轉變,最後成為我們所熟知的那個樣貌?《印刷書的誕生》是一個關於書本的故事,如果你同樣對書籍抱有熱忱,或是想見證一個偉大發明的誕生,以及它如何對整個社會文化帶來怎麼樣的影響,這絕對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文章資訊
作者 倪詠量
刊登日期 2018-02-26

文章分類 說書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