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水,佇佗位?】重見雲林溪:從一張老照片,一起開始關懷家鄉的河川

2024-04-17

「雲林溪美食廣場」是身為外地人的我,對雲林溪的第一印象,第二個印象就是停車場,但一年中沒停過幾輛車子!

起心動念:找尋名字與一張老照片

對雲林溪開始有感覺,要從一張老照片開始。照片是由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以下簡稱「社大」)一位志工阿媽所提供,阿媽在離鄉多年後重新回到兒時老家,發現門前那條充滿著嬉戲、捉魚及摸蜆兼洗褲記憶的河川不見了,變成了今日的停車場。我們透過這張老照片,開始了河川與公民行動故事。
 

雲林溪,從清代到日本時代,河道貫穿斗六這座城市市中心,是斗六的城市之河,也是重要的民生、農業用水來源,亦是廢水排放的大排渠道。大約在 1980 年代,隨著社會發展快速,自然環境則面臨著改變與破壞,尤其是城市內的河川或水圳,當早期的農田灌溉功能減弱時,城市河川就變成了家庭汙水、農業藥水及畜牧養殖等排放廢水的好去處。接著,當綠水變黑水時,曾經的兒時嬉水、婦女洗衣、水牛洗澡景象,隨著溪水黑了、髒了也臭了,自然溪流的蹤跡只能存留在老斗六人的記憶之中。
 

當時為了解決雲林溪因排水造成的髒臭、公正街攤販收容及城市停車空間不足等問題,政府決定於雲林溪上分段加蓋。但是加蓋並不能解決環境衛生問題,只是眼不見為淨的做法,雖然暫時解決問題,卻也讓雲林溪失去了原有的生態和風貌,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犧牲品。
 

直到 2016 年,雲林溪開始進行掀蓋工程,人們才有機會再找回這條消失了近 30 年的城市河川。在田野訪談中,只要問到 50 歲以上的河畔居民,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摸蜊仔兼洗褲。」話中常出現的場景,是堤岸裡的菜園與潺潺流水。雖然這不是一條偉大的河,但絕對是一條承載著斗六市民記憶與生活的河川。
 

雲林溪河岸上設立的說明牌,透過數張老照片回溯河畔的往昔風貌。(Source: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提供)

 

契機與改變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及國家前瞻政策等原因,中央與地方政府重新思考與民眾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水環境議題,並且有了更多資源的挹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公部門對於水環境整治的生態性、地方共識與公民行動等,有了具前瞻性的改變,不再將河川、水圳當作水泥工程的大排水溝交差,而願意認真看待河川與人們雙方的生態、生活與生命;並且,工務單位願意傾聽民意、了解流域的生態與文化資源,以及跨域合作達到共生共榮的水域生活圈,這才是地方之福、人民之福。
 

雲林溪改變與翻轉的契機,可從 2015 年斗六市公所邀請斗六 38 里的社造會議開始。當時有過半數的里長認為雲林溪掀蓋是斗六最重要的事,此想法與社大及在地社團意見不謀而合,因此正式開啟了雲林溪公民參與的行動,並與斗六太平大街協會、雲科大文資系等單位,共同發起「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此外,透過河川展覽、耆老訪談、河川公民紀錄片、流域走讀、公民論壇、講座與工作坊、文史課程、讀書會、志工培訓及雲林溪廣播劇等多元方式,帶領公私部門及社區民眾一同交流、討論與行動,正是希望透過人與景觀工程、河川生態及地方文化的不斷對話與學習,彼此了解、認識進而逐步達成共識。
 

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於 2018 年 6 月 22 日舉辦「雲林溪公民論壇」,公部門與民眾齊聚於太平老街,共同關心雲林溪與城市的未來。(Source:林妍廷拍攝)


跨域合作與公私協力

2016 年,來自日本的非營利活動法人組織「Groundwork 三島」執行長渡邊豐博來到雲林,並由社大協助,拜訪了雲林縣水利處及斗六市公所;接著在 2017 年 8 月,社大夥伴自「Groundwork 三島」見習回來之後,開啟了雲林溪公民參與的公共議題。我們廣邀在地朋友加入河川守護的行列,其中包括了社區大學、NPO 組織、社區發展協會、大專院校教師、藝術團體、景觀工程公司及建築師事務所等單位,共同組成了「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
 

聯盟每個月固定聚會討論雲林溪議題,規劃與辦理一系列公民論壇、走讀雲林溪、國內外案例分享會、講座與工作坊,針對河川治理提供更多的想像與學習。此外更積極與公部門進行對話、討論與協商,因為一個好的公共設施,不僅需要公部門的重視、施工單位的規劃,也需要社區民眾的共同參與。如此一來、才能讓公共建設更令民眾有感!
 

話雖如此,實際上來自不同組織的單位要跨域合作,是一件挑戰性相當高的事情。當我們開啟了政府與民眾對話的平臺,同時成為協助公私部門相互交流與溝通的中介組織,需要更大的能量去了解、認識及承擔雙方的立場與看法。
 

歷經多年的努力合作,雲林溪河岸上剛設的說明牌、指示標誌等設施,皆由社大與雲林溪聯盟夥伴協助設計,圍籬上設置斗六詩社的詩詞、西川滿的文學作品,以及創作歌曲《重見雲林溪》,已變成雲林溪上美麗的風景。
 

在雲林溪整治完成後,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仍持續規劃、辦理系列活動,透過公部門、施工單位與民眾的共同參與,促進彼此的溝通。(Source:林妍廷拍攝)


流域共學的河川公民行動

過去,雲林溪只是一條被汙染的河流,被人遺忘在城市角落。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人們開始重新關注這條河流,並積極參與到河川整治的行動中。因此,雲山線社大秉持著「里山里河」理念,透過流域共學方式,舉辦一系列河川公民講座、論壇、走讀及工作坊,推動雲林溪流域生態保育、地方文資保存等工作。例如,社大的文史班級進行斗六舊城區與河川小旅行,舞蹈班就在河畔翩翩起舞,傳統工藝的春仔花班則透過「雲水帶」及臺灣萍蓬草的河川胸針創作與雲林溪對話。
 

自 2023 年起,由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與社大共同發起的每月一次「雲林溪夜跑團」,除了繼續關心與了解河川狀況之外,亦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邀請聯盟、社大師生及社區民眾一起關心河岸景觀與公共設施,另外與在地的生態團體與中學合作,進行雲林溪的四季植栽調查與河川走讀等學習活動。
 

尤其是針對河川的雜草整理方式,社區民眾、NPO 團體與公部門三方有著很大的差異——因為河川的水草是水鳥、紅冠水雞、青蛙與魚類的重要棲地,卻因社區民眾看不慣水草過多、不斷要求公部門去除乾淨,造成不少河川生物無家可歸。故此,公部門多次與社大、民間組織討論、研議,試著共同規劃與擬定河川管理與維護辦法,期盼引導市民們重新認識與了解河川生態棲地的重要性。
 

「河你共學去,河川植物手作工藝坊」於 2023 年 11 月舉辦,透過河川的生態與文化導覽,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帶領更多人認識河川整治等重要公共議題。(Source:林妍廷拍攝)

 

實地走訪雲林溪,除草、剁草,並將雜草製作為手抄紙,成為紙燈籠的製作原料。(Source:林妍廷拍攝)

實地走訪雲林溪,除草、剁草,並將雜草製作為手抄紙,成為紙燈籠的製作原料。(Source:林妍廷拍攝)


NPO 組織的專業?從專業學習與對話開始

公民行動開始的初期,社大的夥伴們都覺得壓力很大又委屈,因為辦活動實在挺累人的,面對民眾不同的聲音、和公部門及施工單位的對話更是不易,且容易針鋒相對。當壓力不斷地累積,也會逐漸開始質疑自己,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如何能夠做得對、做得好呢?
 

這個問題,直到渡邊先生再度來訪時,終於獲得解答。我們向這位日本河川專家提問:「針對河川整治議題,我們應該如何與專業對話,畢竟我們並不是水利工程人員,要如何溝通?」渡邊先生笑答:「那 NPO 組織的專業又是什麼呢?」這句話令我感受很深、衝擊很大。確實如此,若真有心想把公共事務做好,就應該先努力讓自己與聯盟夥伴們具備這樣的專業,誠如渡邊先生所言,擔任中介組織是需要專業的,需要有許多專業的人加入,並積極與河岸關係人進行交流及對話,慢慢匯聚成一股社會支持力量。
 

2018 年 10 月,渡邊豐博的著作《地方創生的挑戰:日本 NPO 的在地創業》在臺出版,剛好也受其他單位邀請來臺灣演講,順便宣傳新書。雲山線社大協助翻譯工作,我們因此有機會在雲林接待他。(Source: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開學文化提供/林妍廷拍攝)


每一哩路都是公民社會的養分

在關懷雲林溪議題初期,並沒有人看好我們、也不清楚縣府的水岸工程建設施作進度與狀況,更有不少人認為老百姓的聲音,只不過是狗吠火車、沒有實質用處。即便如此,社大與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的夥伴們多年來透過定期開會討論、河川學習、積極與公部門及工程單位協商,並且主動規劃與籌辦各項河川推廣活動,慢慢地感動、影響了一群關心家鄉河川環境的市民朋友們。
 

2023 年底,雲林縣政府獲得《天下雜誌》「天下城市治理卓越獎」之環境保護組優選的殊榮,並以兩座首獎、兩座優選,獲選為「2023 年度卓越城市」。
 

授獎當天,縣府水利處特別邀請了社大及 NPO 組織代表一同上臺領獎,經過多年努力,雲林溪在公私部門協力之下,獲得一點小小成就,而公民參與更是獲獎的指標之一,也代表著地方的改變與成長,因為有人願意站出來說話、勇敢表達意見,希望地方變得更好並且擁有更多良善的回應和參與機會。
 

景觀建築家郭中端曾說:「『人做一半,天做一半』才是最好的工程思維。」若我們希望自己家鄉的河川環境變得更好,不應僅是用工程的思維來設計與規劃,更多時候我們應該學習尊重這片土地,了解在地的生態環境,也希望公共工程施作前,都能聽見民眾的聲音,並了解河川環境生態及流域文化脈絡。
 

一座城市的美好,將因為有市民的加入而變得溫暖與獨特!這也是多年來參與河川公民運動時,雲林溪教會我的事。
 

在多單位的協力下,河川公民運動得以推動,河岸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的發展共生共榮。(Source:黃莉婷拍攝)

觀臺灣第 61 期(2024.04):水,佇佗位?

《觀・臺灣》第 61 期《水,佇佗位?》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4.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採用國際通用的 CC 授權條款,讓文化內容再流通與創造、型塑更多可能。
  • 如果你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故事 》是全臺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歷史專門新媒體,擁有超過 20 萬使用者與 50 萬社群追蹤者,在輕視人文素養的時代,仍堅持專注於人文知識的傳播。
     
  • 如果你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故事》懷抱著知識走進生活的使命,透過有趣的文筆和切角,讓臺灣與世界的歷史進入大眾日常,已經累積超過 6000 篇深入淺出的歷史文章!
     
  • 如果你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在資訊爆炸破碎的時代,《故事 》集結超過 50 位作者,以歷史人文的專業,提供理解世界的脈絡、探索議題的深度,帶領讀者在眾說紛紜中慢下來好好思辨。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文章資訊
作者 黃莉婷
圖片提供 林妍廷、黃莉婷、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開學文化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4-04-17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