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歷史說書人】學術書是一切書籍的源頭──專訪臺大出版中心總編輯湯世鑄

2022-04-24
臺大出版中心的出版書目眾多,除了維持學術出版的原則和品質,書籍的美學質感也不馬虎。

一本知識滿滿的歷史學術書是怎麼製作出來的?本期「製書人」單元訪問了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總編輯,請他談談學術書編輯工作的特色,並說明學術出版單位的出版標準。

不能出錯的三種書⸺童書、教科書、學術書

「學術書是其他類書籍的源頭」,當我們問到學術書的特色時,湯世鑄總編輯如此回答。學術書很「硬」、不好讀,但可以再轉譯成一般讀者看的書,甚至是童書或繪本。學術書的生命是在出版後才啟動,透過學界的書評、論辯、引用,不斷延續其生命;一本好的學術著作,即使作者已經不在,50年後的研究生依然可以與其對話。

 

學術書與一般書籍在編務上有什麼不同呢?湯世鑄說,有3種書錯誤要少⸺童書、教科書、學術書,前兩種書具有教育功能,而學術書則是因為會被引用、論辯。因此學術出版,在編務的最高原則就是追求越少錯誤越好,編輯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追求出版時效,而是「除錯」。

 

要有一張嘴、四條腿的才是好編輯

學術編輯有點像是品檢員,搭配嚴謹的編輯流程,耗費時間與心力確保格式、用詞的統一,進行編輯內容的除錯。一本書的編校工作,會由執行編輯與1至2位外聘編輯一個字一個字細看(包含向作者提問、討論),再交編輯組同仁核校,送印前由總編輯看數位樣,如此至少經過4、5位編輯的眼睛。臺大出版中心中目前共有10位編輯,面對各式書稿,有時甚至是人手一臺計算機,在校稿過程一邊驗算表格裡的數據、計算是否正確。

 

好的編輯該具備哪些能力?湯世鑄提到他常開玩笑地說,編輯要有「一張嘴、四條腿」。四條腿指的是「文字邏輯、美學素養、時程掌控、市場判斷」四個基本能力,一張嘴則是要會溝通。根據出版社與書種不同,「四條腿」的比重也有所不同,如學術出版最看重「文字邏輯」,最理想的狀況,是希望編輯能夠100%理解一本書,但做學術書的編輯卻很難達到這個目標,畢竟編輯對於各學門的研究終究是外行,但仍可以透過長久磨練的技藝與經驗來揪出書稿自相矛盾、講述不清楚的地方,其它細節如前後重覆、表格內容與其標題是否與正文吻合、中文譯名是否統一,引用是否符合學術格式等。

 

因為學術出版品的內容屬於研究成果,所以不能如大眾書籍般,與作者商議章節內容的大幅調整或加筆潤飾,但編輯可以對書稿提問,遇到看不懂或疑惑的地方,必須直白地向對作者提出疑問,「就算提10個問題,其中7個無意義,3個問對了,對書就是好事」,如此來回修正,提升品質。「不會提問不是好編輯,那只是單純的校對而已。」這些努力雖然讀者不會知曉,但卻是學術出版編輯應該盡力去做的。

 

有關編輯的「美學素養」能力,儘管這幾年的新書封面廣受好評,但湯世鑄強調學術書籍的設計不宜太過,要典雅大方,再加一些畫龍點睛的效果即可。學術書的目的是讓讀者能靜下心來展開閱讀,這個原則除了用於封面,也適用於版型,以及文案、書介的撰寫。

 

湯世鑄總編輯分享多本印象深刻的書籍編輯過程,以及任職11 年來出版中心的變化。

 

知識的起點:臺大出版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在1996年成立,是臺大的一級單位,目前的編制有編輯、行銷、行政三組。在「出版高品質的學術書」的理念下,出版中心的出版品大致可分為學術書、教科書及一般書,其占比約為7:2:1。高比例的學術書出版品,正是為了維持「專業學術出版社」的本質。

 

臺大出版中心有一套嚴謹的編輯、審查流程,因為要做好一本書很耗時費力,但做壞一家出版社卻很容易。學術書交稿後,出版中心會請專家進行「同行審查」(peer review), 審查通過後才進入編輯流程,也有可能需要發標案、與學校其他單位溝通等,不論是上下游及橫向的溝通,過程中都要動用編輯的「一張嘴」的能力。「基本上不會溝通就不適合做編輯」,湯世鑄強調。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審查流程非常嚴謹,每本學術書至少需經兩位審查人審查推薦或修改後經確認,才能進入編輯程序。(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提供)

 

行政組是出版中心的後勤,處理各種行政事務,包括帳務、標案、版稅、版權洽談等,隨著書籍經銷與推廣的拓展,行政組的工作也日益複雜。學術書籍的印量怎麼評估呢?由於大學出版社的特殊性,訪談中提到,書籍的印量要看書的性質來決定,不完全以市場為考量。因為有些書極具出版價值,但可以預期其銷售完全無法達到損益平衡,這時就要靠著教科書或一般書,以及出版中心近年來銷售極佳的紀念品等來彌補。

 

因學術書的生命是從出版上市後、學者間的論辯才開始,出版中心不希望好書出版後卻埋沒在倉庫裡,因而行銷組「總得到跑到大街上吆喝一下,告訴讀者書出了。」除了積極建立通路外,為新書精心規劃的學術講座絕非一般的新書發表會,而是將內容以主題方式提供給關心此領域最新發展的讀者,由於講者及與談人均為一時之選,講座活動經常一座難求。除了較為國人所知的臺北國際書展,中心也會派專人參加亞洲研究學會(AAS)的學術會議暨書展,與各國學術出版商、研究單位交流,因為AAS的參與者才是學術書的讀者群。此外,簡體中文圈、英語圈也有委託銷售的通路,努力將書籍提供給需要的讀者。
 

 

經典出版案例

【學術書】《熟番與奸民》

 

【學術書】經典重譯
經典作品中譯出版的案例, 包括邵式柏的《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鄧津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若林正丈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等。選書是由專家學者評估,具有經典價值,翻譯後對於臺灣讀者和學生會有幫助的書就可能被選上。如果題目太瑣碎或範圍太小,就不在考慮的範圍。

 

【教科書】「臺灣史論叢」
「臺灣史論叢」這套書,試圖要為「臺灣學研究奠基」,預期讀者是研究生或其它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者。這套書的策劃者是當時任出版中心主任的王泰升教授。這套書是以特定的主題進行分冊,例如客家篇、民間信仰篇、社會生活篇……,再力邀學者擔任各主題分冊的主編,進行該領域經典文章的選文,例如「經濟篇」的主編是臺大經濟系的吳聰敏教授。湯世鑄說,這套書各分冊收錄的文章,皆是該主題的重要論文,因而讀者首先要讀的就是各冊主編的導讀,講述其選文的脈絡,為什麼選這些論文,同時也會提到沒被選中但很重要的遺珠、延伸閱讀書目等。

 

【教科書】《心理學》
湯世鑄認為這本書是臺大出版中心教科書製作的典範。全書由臺大心理系的老師、系友各自負責撰寫擅長的領域,書稿完成後由主編梁庚辰教授全書統合、修改,經過一學期的試教,得到學生反饋及測驗結果後再度調整修改,之後才交付出版。所有作者皆放棄著作財產權,版稅回饋心理系。心理學的教育,需根植在本土研究上,外文中譯的教科書常有文化背景不同的問題。「在地性」能夠讓學習更有感,這本書則是涵蓋了華人研究資料,是普通心理學的最佳教科書。
【教科書】《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本書由臺大的工作坊課程內容為主、集結多位作者重新編寫而成,是一本田野工作的實用入門書。在當代的學術研究中,不只人類學需要做田野,包括社會學、歷史學,甚至文史工作者、高中生也有可能需要相關知識,因有實際需求,推出之後市場反應也很好。除了內容深入淺出外,湯世鑄說本書值得給予掌聲的部分,為全書架構是在編輯和作者的密切討論下一起完成。此外, 教學問答還收錄於Podcast「田野跑路中」,可進一步延伸學習。

 

受訪者‧湯世鑄
臺大出版中心總編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英文漢聲雜誌出版社副主編。
觀臺灣第53期(2022.4):歷史說書人

《觀・臺灣》第 53期《歷史說書人》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五南‧蝦皮
  4. 購買連結 國家書店
  5.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6. 購買連結  readmoo讀墨
文章資訊
採訪 邱芊樺、陳涵郁
攝影 陳筱勻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2-04-24

文章分類 觀‧臺灣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