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他們的人生主場】第一位登上奧運會場的臺灣選手,他看到了什麼?田徑健將張星賢的書寫與飛奔

2021-04-06
 

運動選手的表現,渴望更快、更好、更強之契機,從突破自我、挺住現實,到邁開腳步,其影響超越國族,甚至拋向更廣遠的層次。


臺灣人的歷史不是只在臺灣島上,運動員生命史裡的種種故事,一切都值得在公眾史學上,一再銘刻。


「發現」張星賢

1931年,張星賢就讀早稻田大學時被選拔為田徑隊代表,穿上有「W」標誌的早大田徑隊制服。(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本時代,臺灣日日新報社曾以「臺灣陸上競技界的明星」形容他;紀政也曾稱其為「田徑史上的一代巨人」;學者林玫君則以「太陽旗下的鐵人」來讚譽他。1932 年,首次登上奧運舞臺的臺灣人選手張星賢,長期以來,卻鮮少臺人知悉。


臺史博開始關注這位運動界前輩,始自 2013 年起,家屬陸續將張星賢的文物捐贈給臺史博。除了近身的珍稀物件之外,他的回憶錄、差事日記與老照片,以及來自楊肇嘉「六然居資料室」提供的書信資料,讓我們更加清楚他的背景座標與他留名後世的傳奇細節。2016 年臺史博策畫的「我的體育生活:第一個參加奧運的臺灣人⸺張星賢特展」,是我們首度以特展向大眾回顧他為體育全心投入付出的一生。


從公學校燃起運動興趣,到開始參加比賽的中學時期,為了自我提升、前往體育名校東京早稻田大學,成為認真練習的留學生……他輾轉各地,極有毅力。過程中有嗟歎、有自省、有期望、有失落。每個靠岸的駐足,對手、港口、餐敘、活動,書寫日記與書信,似是他的心情跳板,有時則讓他沈潛安靜。


這些來自 1930 年代青年張星賢的書寫與身影,不單是運動員出賽、日常個人生活的顯現,更是從他田徑場上的經驗和海外遊歷,看到日治時期殖民統治下,自我主體意識的鮮明,以及獲得啟迪的心靈。那是他參與各大賽事想得到優異成績的熱望,以及中日對峙的歷史脈絡下,蘊生的國族意識;當他前往日本、歐美各國與滿洲國等地居留時,作為日本時代智識分子,他也寫下當下的心情,絮絮叨叨,不斷不斷地勾勒臺灣運動選手內心小劇場。我們得以從中窺見一位年輕人,在征戰各地賽事的旅途中,看見世界的各種形貌,本身就具有多種意義的近代性。


轉換:自我承諾,改跑四百米

張星賢就讀早稻田大學期間,利用寒假時回臺擔任巡迴教練。圖為張星賢(中)與何友澄(右)於臺南第一女中運動場練習。(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在臺中商業學校期間,張星賢跳遠、馬拉松競賽的成績,在他的自我練習下,已顯不凡。那時,殖民體制下前往日本的留學者俱增,他受到早稻田大學日籍校友南部忠平和笠原寬推薦,以及臺北友人橄欖球員柯子彰的激勵,1931 年負笈日本,接受專業訓練。又因跳遠成績無法突出,不得不轉換跑道,改練跑中長距離。他靠著持續不懈的練習,加上奧運田徑名將織田幹雄與南部忠平兩位學長的相助與提攜,得以更上層樓。

 

我們運動選手在比賽時,已經是使出了全力,腦中深處想的總是如何以最佳的狀態,堂堂正正而戰。所以我們只要能跑出最佳的狀態便已足夠。

因為以往太過於在意勝負,總是在重要比賽時跌倒或落敗下來,滿腦子都在煩惱第十屆國際奧運大會與奧運的事,這樣是不正確的。

為了勝利,為了突破自己的成績,他在日記裡寫下自我效能的評估,並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的狀況,為出賽前的暖身預備,伸展體操、跑步、練習倒立或踢足球,注意睡眠、留意營養,抵抗懶散的慾望,調校出適當姿勢。練習再練習,感受感受。這般自律的能力,無非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專業表現。


日記裡曾見到他想放棄跑四百公尺,或是因應國際賽事規則的經驗不足、語言溝通能力有待加強等反省。這般隱密的慚愧,透過書寫,他或許能緩解緊張的情緒,我們也得以理解運動選手在征戰各處時,腦袋裡翻轉過的無數念頭,理性的、情緒的與其它的,面對過犯,挑戰自己、記憶自己。


與楊肇嘉,和其他朋友們

張星賢參加第十屆洛杉磯奧運後,在東京與楊肇嘉(右)合照。(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運動選手的人際網絡究竟如何?雖說際遇這件事,本來就是運氣。至於親近與疏離,爭取與承諾,報恩與虧負,其實是另外一個世界。


楊肇嘉在張星賢生命裡留下絕對深厚的意義,無論是經濟或者精神上,都給予他極大支持。兩人以書信往來最早於 1935 年起,張星賢當時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任職。除了多次在信中談到自己的滿州的工作與人際網絡,亦真誠地告知他自己為奧運賽事準備的身心狀況,以及聊到同為留日運動的臺籍選手們如林月雲、林和引、兵明田等人在異鄉闖蕩的細碎生活樣貌,好讓支持臺籍選手們的楊肇嘉知悉。這般魚雁往返,持續到戰後。


跨越:國際換日線

長期資助張星賢的楊肇嘉,類似當今贊助運動選手的企業單位,運用賽事來提升品牌正面形象與大眾認同,但楊肇嘉卻不是為了商業目的。他熱心地與臺籍運動員站在一起,支持這群年輕人,一旦張星賢等人能在國際體壇為臺灣人嶄露頭角,便是「發揚臺灣人的精神」,讓世界看見臺灣。


在國際賽事的旅行經驗中,張星賢幾次記下在太平洋、大西洋上的郵輪船艙裡,體會到因應國際換日線的時間感受。例如,船上會透過廣播,提醒旅客調整鐘錶時刻。時間感,在日本時代的近代教育裡,已進駐人們心智,更別說分秒必爭的體育選手。
 

有人說今天二十七日星期一會有兩天,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可是有研究的人或是常常穿渡太平洋的人才會清楚的事情啊。想到明天也是二十七日,不就是白白損失了一天?

……二十七日似乎是很吉祥的數字,昨天、今天都是二十七日,又是好天氣。而即將來到的第十一屆國際奧運,剛好也是在我二十七歲之年,所以前景美好,我這麼想會不會太大膽了?

在航行的過程中,寫下這細微的小事,彷彿反覆核對自己出賽的意志、決心,還有樂觀。


地點:奧運現場,世界迎面而來


1932 年,第十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大會在洛杉磯的紀念體育場舉行,目前這個地點已被美國列為國家歷史地標。張星賢飄洋過海,遠渡重洋,並在此成為臺灣參與奧運的第一人:

 

全世界的代表選手都聚集在此,我只要想到他們都是強者中的強者,不禁感嘆我竟然能來到這裡。

在熱鬧開幕的奧運開幕典禮上,莊嚴的音樂響起,22 歲的張星賢,忘記與出賽的緊張、疲勞計較,望著眼前萬頭鑽動的景象,掌聲如雷,感到無限希望。他在日記裡寫下這段出場的過程:

 

在開始進場時,莊嚴的喇叭聲,樂隊所奏出的每一個聲音,都深深地迴盪在心。在經過隧道從觀眾看臺下面走出來時的心情,不知該如何表達,很可惜我無法用語言和筆來形容。我應該一輩子也無法忘記當時的感受吧。從昏暗的隧道走出來時,高聳在半空中可以容納十萬七千人的觀眾看臺,已是毫無空隙,整個人被罩在一張張觀眾的臉孔下的心情……在進到會場的那一瞬間,那傾瀉而下如雷的掌聲,讓人無法相信是鼓掌的聲音,到現在仍然一直迴盪在我的耳邊。

同為體育選手的吳阿民,也曾分享 1964 年參與東京奧運時,出場時歡聲雷動的轟然。擔任掌旗角色的他,體會到撼動人心的難忘啊,就是當世界迎面而來。


1936年,張星賢在柏林奧運會上與美國跳高金牌選手強森合影。(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食物:壽喜燒

營養對運動員有多重要?


壽喜燒,以鍋物的方式出現,主角有牛肉、豆腐、蒟蒻條,加上醬油與蔥段燒煮而成。日本時代隨著帝國主義擴張,意味著「文明開化」的新式料理,傳播至朝鮮、臺灣等地。一場一場與異國選手、朋友的相遇,一次一次和在地日籍官員聚合,張星賢的選擇與惦念,都是壽喜燒。


旅程中,他厭倦義大利的船上膳食多為通心粉,心裡一直低咕,希望能吃到壽喜燒。在洛杉磯的日本餐飲店裡,他吃了壽喜燒;在歐洲遊歷、比賽過程,也常常選擇壽喜燒。這暖胃又熟悉的日式料理,是 1930 年代受到臺人家庭、留學生、青年聚餐受歡迎的飲食。邊煮邊吃的鍋料理,能夠有效促進情誼,其實也考量了營養價值。即使他周遊各地、跟著團隊品嚐各地風味,但比起西餐、冷食、生食,這攸關身體的食物,壽喜燒還是他入肚為安的選項。


終點線:心境的間隙

我們見過無數鳴槍起跑,蓄勢待發的運動比賽,觀賞無數精彩絕倫的表演與競技,要如何同感體會運動選手的心理,他們的領受與苦惱?一個動作、一秒瞬間,隨時可能超越自己,與世界短兵相接。


那些強大的決心與耐性,充滿力道與速度的衝刺,不是運動員的我們,終究望塵莫及。當我們重新張看歷史,想起那些奮力不懈的運動選手們,卻不一定每一位都受到萬民關注;當我們翻閱他們選擇堅持的生命史,也正在走近大眾歷史;這些運動員的意志與精神,讓我們得到鼓勵與方向,無畏顛簸,持續往未來闖蕩。


張星賢起跑的剎那。(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張星賢年表

西元 年齡 大事記
1910 0 10月2日生於今臺中市龍井區
1928 18 首次獲獎:第2回全島中等學校陸上競技會1500公尺項目第二名
1931 21 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
1932 22 獲選代表日本出賽洛杉磯奧運
1933 23 400公尺打破日本紀錄
1935 25 任職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1936 26 獲選代表日本出賽柏林奧運
1937 27 締造滿洲十項最新紀錄
1938 28 與鄭新合結婚
1946 36 終戰後返臺參加首屆臺灣省運動會
1948 38 發起臺灣省田徑協會;任職合作金庫,並任合庫體育會總幹事
1951 41 擔任田徑協會總幹事,連任二十餘年
1958 48 擔任東京亞運中華田徑代表隊總教練
1989 79 因病辭世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觀・臺灣》第 49 期「他們的人生主場」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臺灣吧:購買連結
博客來: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購買連結  
TAAZE讀冊:購買連結
讀墨電子書:購買連結
誠品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國家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三民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五南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文章資訊
作者 劉維瑛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1-04-06

文章分類 觀‧臺灣
收錄專題
【Editor's Pick 06】賽事,超展開!
追逐聖火的賽事與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