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鐵道旅行】跟著楊双子一起開動:以前搭火車旅行的人們會吃什麼?

2023-04-24
從日本時代縱貫鐵路完成開始,一輛輛列車串接起的不只有臺灣南北交通網絡,也串起各地的人文風景甚至美食文化。本期邀請到作家楊双子,向來熱衷於歷史和美食的楊双子曾以日本時代的鐵道旅行為背景寫出精彩的故事,也因熱愛臺中小吃而專門寫一本談論小吃歷史的著作。讓我們跟隨楊双子的腳步,搭乘這班紙上列車,一同探訪因移動而誕生的臺灣美食與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吧!


搭車前:吃飽再出發,車站美食大蒐羅

臺灣鐵路從日本時代開始迅速發展,如西部的縱貫線鐵路,鐵道旅行自然也成為可能的休閒選項之一。我們好奇,當時的火車站附近也會有許多吃的地方供旅人用餐嗎?「從一些口述資料來看,麵攤很多,其實很多食物相關的內容,我主要是從陳柔縉老師的著作中讀到。」楊双子首先提到,雖然具體的歷史資料較難考據,不過如切仔麵或臺南擔仔麵,都是戰前就存在、常見的臺灣食物;還有在日本時代的舊慣調查中,大麵被記錄成臺灣主食,因為比起白米,麵是更方便烹煮的食物。反而大部分臺灣人熟悉的地瓜簽,並沒有那麼早普及,由於地瓜經過改良,不少和地瓜有關的產品在後來才慢慢流行起來。


「擔仔麵我比較不熟,不過在臺中,有一道料理是大麵羹。」楊双子分享,很多人吃不慣大麵羹的鹼味,但因為她從小吃到大,早已習以為常。就她所了解,臺中大麵羹的興起,是因為早期臺灣務農人口多,大麵羹耐煮、能夠久放、又便宜,加上臺中果菜市場出現後,勞力密集的工作機會大增,所以很多人口流動到這裡,一些飲食或者習慣也自然從鄉村往都市流動。
 

大麵羹的興起,與其耐煮、耐久放、便宜等特性,及早期臺灣務農人口多相關。

在車上:除了鐵路便當,還有什麼可以吃?

提到鐵路美食,許多人第一直覺就是「鐵路便當」,不過當時火車其實也會販售「日式洋食」,如三明治、湯、果汁、牛奶和咖啡等。除此之外,日本時代的旅人們是否還有別的食物選擇?「炒米粉應該是當時車上能買到的食物,我和陳柔縉老師的書剛好都有提過。」楊双子說道。當時火車依據車票價格,分成一等、二等、三等車廂,但大多數民眾在搭火車時,往往不會購買高定價的鐵路便當來吃,平民小吃自然成為優先選擇。
 

因此,大部分人可能自行攜帶的食物如烤地瓜、水煮地瓜、水煮芋頭等澱粉類主食,還有乾糧、飯糰,甚至糕餅等,均屬耐放、便宜和方便即食的小吃,雖無具體記載,或許在那時是可能在車上食用的選項。「像我知道有一種吃法是把糕仔用水泡開後,直接可以取代米飯成為簡便的一餐。」楊双子分享。
 

「還有鹽水煮的鴨蛋,因為鴨蛋很大顆,吃一顆就飽了。」楊双子補充,因為臺灣早年雞蛋較為珍稀,大部分人會主要食用鴨蛋。
 

早年的臺灣雞蛋較為珍稀,大部分人主要食用鴨蛋。

出乎意料的是,「毛蟹」居然也是鐵路美食之一?「臺灣以前毛蟹又多又便宜,在日本,是真的有一款在戰爭期間出現的毛蟹便當,直接用報紙包起來,讓人帶上車。而且因為以前火車要搭很久,可以慢慢吃。」楊双子說。如此在火車上大快朵頤一整隻螃蟹的場景,即使放在現代,也是相當難以想像的一件事吧!
 

在日本,毛蟹曾為鐵道美食之一。


謝謝搭乘:臺灣水果是伴手禮之王

除了鐵路美食之外,以前的火車站會像今天的車站一樣,有許多販售土產或伴手禮的攤商嗎?「這個比較難考證,從照片來看,可以看到車站有小賣部,但要從照片中看出來具體販售的產品是什麼,有點困難。」楊双子分享,她曾看過老照片拍到寫著「臺北名產雞卵卷」的招牌,後來查到義美有一款就是打著重現 1930 年代的伴手禮「臺北名產雞卵卷」,只可惜後來找不到更多資料印證。不過,楊双子以日本時代的明信片為例,推斷當時的政府確實有在推廣臺灣的水果,並在明信片中印製關於香蕉最合適的食用時機是什麼顏色。
 

楊双子曾在其小說作品《臺灣漫遊錄》撰寫過一段情境,便是反映伴手禮文化。身為日本人的主角千鶴子在車站外的水果攤買水果,小販第一句話就問她:「要不要包裝?」楊双子分享,購買水果作為送禮用途是當時的普遍現象,於是在作品中安排了此段對話。
 

然而,清領時期的臺灣水果則遇到截然不同的情況,楊双子提到,曾有進貢過臺灣芒果給皇帝,但皇室不屑一顧的相關記載。「臺灣相較於中國或日本就是邊陲地區,當時的產物很難被當作一回事。」楊双子認為,臺灣必須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認知或體系,才能創造只有這個體系能送出去的東西,否則永遠是別人眼中的邊緣小國。
 

楊双子推測,日本屬溫帶國家,處於熱帶地區的臺灣所生產的水果,稀有性與價值自然比一般糕餅高出不少。「與水果相比,說不定他們根本不屑一顧臺灣的糕餅,因為日本本國的還比較精緻。」楊双子玩笑似地說。
 

楊双子推測,臺灣位處熱帶,因此水果較彼時日本國內的水果稀有性更高。

下一站,開動:飲食本身即是堆疊和移動的歷史

楊双子分享,電影《KANO》中有一段經典臺詞:「你知道要如何種出又大又甜的木瓜嗎?」顯示出臺灣木瓜的改良,是日本基於殖民者的考量所帶來的技術;如今在戰後面對美國文化襲來,臺灣善加利用,木瓜牛奶於是成為文化的匯集點,也成為臺灣的特色飲食。

「其實食物的誕生和政治文化權力密切相關,會隨著人口移動,再逐漸成為地方主流,不管是餐廳或是路邊攤。」楊双子以「木瓜牛奶」和「美軍」的關聯為例——順應時勢的臺中居民為了與美軍做生意,結合了美援時期大量輸入的奶粉、日本時代栽種的木瓜,一道臺灣的特色飲品「木瓜牛奶」如是誕生,充分反映出臺灣政權來去隨時代變遷的歷史特性。
 

木瓜牛奶的誕生,反映了臺灣政權來去隨時代變遷的歷史特性。

「還有一個屏東飯湯的故事,是我看到屏東飲食文化工作者黃温庭先生在社群網站分享的。」楊双子接續說明,有一間位於枋寮車站附近的越南河粉店「巷子口河粉」,因為有些客人吃不慣河粉,喜歡吃飯,但又喜歡店內的湯,恰好枋寮也有吃飯湯的習慣,老闆娘因此調整了菜單,於是,一道結合傳統屏東飯湯與越南河粉的嶄新料理「越式海鮮泡飯」誕生了,從此也多了一項美味又符合當地風俗的新選擇。
 

除了鐵路之外,現代也有越來越多便利的交通工具,新的移動方式不只縮短了人群的距離,也縮小了各個族群、甚至文化之間的差異,在飲食文化與料理上,也激盪出精彩的火花。楊双子認為,即使有外來文化,若以臺灣為主體元素,經過內化後,也有機會成功轉化為臺灣獨有的食物。「我會認為,加進來的東西應該是要墊高我們自己,讓我們茁壯,而不是讓我們分裂。」楊双子表示,文化如果作為一種加法,彼此並不是互斥,反而期待透過交流而產生更多可能。

 

楊双子

本名楊若慈,1984 年生,臺中烏日人,雙胞胎中的姊姊。百合/歷史/大眾小說創作者,動漫畫次文化與大眾文學觀察者。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文化部創作補助、教育部碩論獎助。出版品包括學術專書、大眾小說、動漫畫同人誌,近作為《臺灣漫遊錄》、《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等。

觀臺灣第 57 期(2023.04):鐵道旅行

《觀・臺灣》第 57 期《鐵道旅行》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4.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5. 購買連結 臺灣吧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採用國際通用的CC授權條款,讓文化內容再流通與創造、型塑更多可能。
文章資訊
訪談、整理 曾婉琳、許乃文
攝影 小島愛平面社
插畫 芳安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3-04-24

文章分類 觀‧臺灣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