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歷史說書人】一本書怎麼來?從卷軸到線裝,帶你領略古人的裝幀工藝

2022-05-19
由日耳曼國家博物館來臺展覽的精裝「科貝爾聖經」,書籍本體的裝訂項目是不可錯過的欣賞重點。

文字、紙張與書籍,三者形影不離。人們為了要記錄、傳播重要的事物,初時仰賴泥板、石材、陶器、木、竹、獸骨、織物等材料書寫,而後歷經改良,陸續用了紙莎草、羊皮紙、紙等材料。這些材質的更替絕非一蹴而成,與技術流通、材料取得、價格與市場需求有著緊密關聯,以紙張的材料史而言,羊皮紙若是西方的代表,紙則應當是東方的代表。

紙摺成冊的一小步,書本進步的一大步

隨著人類歷史演進發展,當記載的內容越來越多時,西方使用長紙卷或卷軸的方式來進行書寫,長度從 6~100 公尺不等,而發展成羊皮紙製的卷狀書籍的原因,可能也和紙莎草折疊後不利保存的特性有關。東方發展出來的「簡牘」,則是以繩線將簡或牘(書寫著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竹製的稱竹簡,木製的稱木牘)編連起來的書籍形式。

 

接著,西方從「卷」(volume)發展為冊子本(codex),或稱折疊精裝書,其構造是以繩連接折疊的羊皮紙,加上兩塊蠟木板,已經很接近今日我們對書籍外觀的印象了。東方在簡牘之後,則有卷軸或摺頁等形式,卷軸是將寫好的書頁按順序裱成長幅,再以竹木作軸心,是古代常用的裝裱方式。

 

有趣的是,從「卷」到「冊」的歷程,西方冊子本最初僅用於記錄臨時或不具保存價值的資料,紙莎草的使用並沒有因為羊皮紙的出現而立刻絕跡;無獨有偶,東方在紙張發明後,也還是保有「簡重紙輕」的觀念。可見無論東西方,都是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漸漸接受新材料。

 

做一本聖經,需要兩百頭羊的皮

尺幅大的書籍,意味著一個跨頁就有可能需要使用一隻羊製成的羊皮紙,以右圖這本藏於德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西元9世紀的聖經為例,至少需 210 頭羊來製作羊皮紙。

書籍上的「金屬釦」為手工製作,搭配皮革或羊皮紙材料,具有維持書本闔上的功能,由於羊皮紙對大氣中的濕度相當敏感,極易捲曲不平整,因此扣闔的書本也能保持羊皮紙平整。一位有經驗的書籍裝幀師,輕壓甫製作完成的書籍封面,金屬釦就能自動彈開。

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裝幀方式:精裝書、平裝書、經摺裝、線裝書。
 

科貝爾聖經,精裝書,圓背,書頁使用羊皮紙製作,書脊上五道凸出的裝訂繩線,屬於臺灣少見且特殊的書籍類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提供)

 

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精裝書

精裝書是一種古老的裝幀型式,通常會有較具備保護性的硬殼封面與封底,內裡為木板、硬紙板,外面再用皮革、織物、厚紙等包覆。內頁的書頁對折為對開(1 折 2 頁),集合數開書頁後,前後加上扉頁與封面、封底裝幀。

 

因為縫線型式的緣故,每一臺的書頁開闔依靠強韌的書脊(以麻繩、織帶等製成),在書脊狀況良好下,書本翻開時能比平裝書打開更大的角度。此外,書背的形式分為平背和圓背,圓背又細分為緊背和腔背,緊背對書芯開啟有較大的阻力與壓力,腔背則反之。

 

《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與發展之旅行記》第9冊的書背為「緊背」。(館藏號2010.018.0010 )

 

連雅堂著《臺灣通史》的書背為「腔背」。(館藏號2013.061.0002)

 

最便宜的書,最不堪的品質:平裝書

因應書本的普及與大量需求,平裝書大約自 19 世紀開始出現,相較於精裝書,其書皮僅使用較厚或一般的紙張裝訂,優點是較為輕巧好攜帶,能大量以機器製造來降低製作成本,但也是目前博物館常見最常有損傷的書籍種類。根據書皮與書身的結合方式,可以更細緻的分為膠裝、騎馬釘等。簡言之,膠裝是將黏著劑上於書背,再與封面黏合;騎馬釘是把騎馬釘直接釘在對全書的摺線上而成,因為釘的形狀如同馬鞍而稱之,適用頁數較少的書籍,然也因臺灣氣候潮濕,騎馬釘容易生鏽,除了在書頁上產生鏽漬,也影響裝幀結構。

 

以平裝(膠裝)裝幀的《小學生》,隨著翻頁次數增加與黏膠老化,易造成脫落和散頁,後人常在靠近書背處以釘書針補強。(館藏號2013.061.0146)
 
平裝(騎馬釘)裝幀的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硬筆書キ方練習帖(第三學年用上)》(館藏號2020.014.0005)

 

用一張紙摺出一本書──經摺裝

經摺裝是將長幅卷軸改為折疊方式,書頁一正一反交疊,並在上下兩端黏上紙板的封面,其通常是以硬紙包覆織錦等織物而成,以便保護內頁。封面左上方通常會有「題籤」標示書名,經摺裝可翻頁或拉開閱讀,比卷軸更為方便。它的限制是文字內容只能單面印刷或書寫於紙張上,保存時因為書口正好也是書頁折頁處,若經常使用磨損或翻閱不當時,書頁容易產生裂痕、斷裂。

 

 
《臺灣一周紀念旅行》封面以黃色織錦包裝,上織有菱形紋樣及圓形花紋的織錦,內頁紙張採經摺裝裝裱,類似日人參拜神社時用以蓋印的朱印帳;經摺裝的前後內頁不黏死,古時以「竹起子」穿入,可輕巧翻頁,且具有愛物惜物的精神。(館藏號2015.031.0007)

 

經典古籍的歸宿:線裝書

線裝,顧名思義是在書頁和封面打孔,再以線裝訂書籍的形式,線材以絲線為主,書皮多選用有色、強韌的紙張,或裱有綾絹、織錦。精裝形式有包角、函套(紙、木材質),臺史博常見的線裝書多為簡裝;線裝書因材料、形式等因素,少見較厚的書,如內容較多,則會偏向以多冊裝訂。有時內頁會有邊框與欄線,這也是古代特有的書籍版面型式,早在西漢出土的帛書上就已出現。

 

《石氏祠墳考》的裝訂採用「等距式穿線法」(館藏號2013.004.000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臺灣省通志》的裝訂採用花角式穿線法,並包有書角。(館藏號2006.009.1262)

 

觀臺灣第53期(2022.4):歷史說書人

《觀・臺灣》第 53期《歷史說書人》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五南‧蝦皮
  4. 購買連結 國家書店
  5.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6. 購買連結  readmoo讀墨
  7. 購買連結 臺灣吧

 

文章資訊
鄭勤思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德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
攝影 許翰殷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2-05-19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