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史博擔任研究工作,相當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文物評估」。在接到有民眾要捐贈物件的通報後,研究人員會親赴收藏現場,實地記錄文物,也透過對收藏者的訪問,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在經過幾次評估工作後,我發現,文物多已繁華落定,但藏在它們背後的故事,卻常因為我們的介入,漸漸顯明,而我們知道得越多、收藏者想起更多,面對文物時,大家的心情也會越加複雜。
以下是關於一件捐贈案的記事,本案文物只是一個木盒,卻是個人接觸過故事最豐富、情緒最複雜的文物。
事情要從過年前說起。經過館內通報聯絡,這天跟擬捐文物的林先生約在美濃。由於林先生臨時有急事,我們約在農會,就近在一樓牆邊座位上,談談他手提袋裡一個 30 公分長、20公分寬、10 多公分高的木盒。木盒上蓋寫著:
「遺留品 92 故海軍上等水兵 林清春」
林先生說,林清春是他的老哥哥,如果還活著的話已經九十一歲了。
誰是林清春
林清春,屏東潮洲人,父為林春連,屏東高農畢業後在鄉公所(庄役場)工作,在七十年前入伍當兵,幾個月後就傳回死訊,軍方送回的,只有他的骨灰和這只木盒。
關於哥哥,林先生歪斜著頭,說他那時才五、六歲,只隱約記得,確知要入伍參戰、全家去廟裡拜拜時,哥哥的背影。接著他也把木盒拿起來左右端詳,似乎自己也從未仔細看過一樣,一邊說:
哥哥的死訊
我問「老哥哥是如何死的?」林先生說他只記得那時全家很傷心,沒幾天鄉公所辦一個風風光光的葬禮,也把那些遺物一同埋了,造一個類似基督教的那種墳。戰爭過後,長輩有把那個墳裡的東西取出,合葬到家族墓園裡。
當時一起入伍的,還有兩位同鄉青年,哥哥可以說是三人之中最有學識的,他死時的情況,便是兩位同鄉事後轉述的。
那時他們在左營海軍基地,早上集合便遇到美軍空襲,班長一時緊張口吃、喊不出口號,轟炸機飛掠上空時,全員一百多人都還在操場上,傷亡慘重,哥哥第一波並沒有受傷,是在搶救傷患的時候,被第二波攻擊所害,當場陣亡。那場空襲有上百名官兵死亡,木盒上的數字── 92,就是他哥哥遺體的編號。
木盒的去處
「那木盒怎麼會留下來?」
林先生眉頭皺了一下。自從他哥哥過世後,母親非常傷心,由於遺物都埋葬了,就一直把木盒帶在身邊,說是要留個証明,時而取出端詳,有時還流眼淚。
十多年後,林先生在公賣局任職、分發到美濃工作,媽媽也跟著遷居美濃,木盒就隨著母親一直在美濃,存放在母親房裡,多年前母親過世後,木盒就跟雜物放一起。
「怎麼會想到要捐給博物館呢?」
林先生說,前些日子到臺灣歷史博物館參觀,看到常設展裡展示著從軍家庭的塑像,想起了他的老哥哥,也想起這個木盒,回家後確認木盒還在,便打電話表示有意捐贈。
文物送出之際
三個多月後,本案通過審議。南臺灣的春天很是晴朗,一行人中午到達美濃,直接赴林宅取件。比約定時間早約十分鐘,公務車剛經過林家門口、放慢速度,笑容可掬的林太太就出來迎接了,她說,林先生在樓上拜拜。
林先生說,上次評估過後,木盒是放在佛堂上供起來,剛剛上去點香拜拜後才拿下來。之後他拿著木盒逕自便說起話來:
哥哥啊,以後這個盒子要到博物館去了,今天因為時局的變化、時代的變化喔,以前你算是為國捐軀,後來回歸大陸了,變成什麼都不是了.......
一直到現在,博物館對這個有興趣,所以我決定把這個捐給博物館,希望你也跟著去看看,也希望這個盒子可以給大家看一看,讓我們的後代知道有這樣一個東西,有你這一件事情……
斷斷續續講了一串話,聲音越壓越低,空氣漸漸凝結了。
母親口中的兄長
林太太煮了咖啡,準備兩大盤的水果,我們閒談了很久,言談間拉拉雜雜得到不少關於他大哥的資訊,多數應該是轉述自以前母親的話。
林先生說,當時日軍送回來的遺物盒裡面,是裝指甲、頭髮還有衣服等東西,並沒有骨灰回來。他拿出那張哥哥當兵時三個人的合照,林清春站在右邊,中間那個後來還當鄉長,是滿州當地名人。
又說,他哥哥在徵召入伍前有個女朋友,住屏東、長得又高又漂亮,入伍後那個女生還常常打電話來家裡噓寒問暖,哥哥死訊傳回後,怕她會傷心、不敢告訴她,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才在電話裡跟她講,之後就沒再聯絡了。
手足間的連結
母親對大哥的死非常不能釋懷,在當時生了一場重病,之後就一直留這個木盒在身邊,林先生覺得,直到他成年後稍稍取代哥哥的角色,媽媽才顯得比較能開懷一些。林太太當然沒見過大哥,不過她也常聽到婆婆提到他大哥,她聽婆婆最常說的是:
婆婆感嘆大哥的早死,感嘆地說:
還有件瑣事。30 多年前林先生的兒子出生後,林先生老是生病不舒服,看醫生也沒有好轉,找神明問事,說是因為兄弟沒有成家就過世了,於是把兒子象徵性地過繼給大哥,之後就健康平安至今。林太太說,他們家拜拜的時候,除了祖先之外,也會特別提醒「清春兄」一同享用。
取件過一週,我著手整理這些零碎資訊,有所感觸。不斷的想起、為他考量、給他溫暖,把這份懷念傳承下去,就是他們家紀念林清春的方式,也是這個木盒會保留下來的原因。
而在進入博物館之後,這個多年來始終閒置、空著,卻又層疊那麼多記憶與情緒的木盒,又會疊上什麼樣的故事呢?那將是與博物館有關,也是我、你、乃至當代全體大眾,會共同面對、參與到的另一段故事了。
(作者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三民:http://www.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4126849
讀冊: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