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地圖是我一生事業、生命的絕大部分」──南天書局創辦人魏德文與他的地圖狂熱

〔前情提要〕配合《觀‧臺灣》第 37 期「地圖力」專題,臺史博找到國內外幾位著名的臺灣地圖研究者與愛好者,透過問答方式,讓讀者一窺他們投入地圖研究的心路歷程,受訪者包括臺灣古地圖田野影像工作室負責人高傳棋、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黃清琦、秋惠文庫林于昉、虹燁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楊燁、美國理德學院(ReedCollege)歷史系教授費德廉 Douglas L. Fix 等,訪談內容已收錄於《觀‧臺灣》第 37 期(線上閱讀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watch-taiwan-map-interview/)。本篇收錄的是南天書局創辦人魏德文先生的完整版專訪。

 

Q1‧第一次接觸地圖是什麼時候?

民國 78 年(1989 年)比利時人 H. Weiss 來臺,其父親是古書店、古地圖經營者,收藏大量東方的古書、古地圖,與 Formosa 相關的資料特別豐富,故 Weiss 希望出版一本文圖並茂的臺灣歷史書籍。為了感受史料與地方的關係,他特別學習中文並來臺生活。最後還找到了許雪姬、吳密察及 C. Vertente(比利時東方史教授)3 位教授撰寫專文。


要出版時,Weiss 原本想找當時專門從事郵購售書的英文雜誌社,但該社覺得這本書沒市場;有朋友建議可找南天書局看看,於是他探問了在南天出版的可能。


我一看到書稿愣住了,「怎麼外文著作會有如此多臺灣史料、甚至比中文還多?」十分興奮,決定與他合作出版,成果是 1991 年出版的《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當時印刷了 5,000 冊,採精美的大開本,引起風潮,銷售一空。連翁佳音老師也說非常震撼,是真的可以細細品味的地圖出版品。


1991年南天書局出版的《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是當時少見的精美大開本。

因為出版這本書,我開始循著書上的內容去尋找、蒐購地圖,不到十年,我所擁有的地圖已經超過書的內容了。(編:覺得勵志)


Q2特別喜歡哪一類的臺灣地圖?

坦白說,我對地圖的喜歡並不是以類別來區分。


我認為歷史有縱軸線與橫切面:橫切面就是該地圖代表的當下時空,如 1656 年的地圖就代表了 1656 年的訊息;縱軸線則需要許多東西鋪陳、相連後才能知道。而這其中總有縫隙,有時我們可以找到可填補縫隙的地圖,這些新的、別人不知道的地圖,這是我會去尋找、覺得特別有意思的。


還有一種是在拍賣市場或是日本書店寄目錄來所看到的地圖,有時候要特別去「搶標」。這些很心中想要但尚未得標的地圖,也會讓我特別關注,是一種具有期待感的喜歡。


如果硬要找一種喜歡的類別,大概是鳥瞰圖。鳥瞰圖,是一種以測繪方式繪圖的地理學者畫不出來的圖,但純美術的畫家也不會畫,要兼具地理學與繪畫專業知識與技巧的人才,才有可能繪製出來;當然繪者的用色、布局也要有天分。鳥瞰圖還有一個好處,它非常立體,即使不識字的大眾也能看懂,一見到就會喜歡。


魏先生展示吉田初三郎繪製〈臺北市鳥瞰圖〉原件

例如吉田初三郎的臺北市鳥瞰圖,是在始政四十周年(日本統治臺灣 40 年,即 1935 年),為了該年舉辦的同名博覽會而畫的。他畫的鳥瞰圖會做出很大的扭轉,這張圖從以前的仙公廟(現指南宮)、瀑布一直往左延伸到海邊,呈現了整個臺北盆地與周遭的山丘、淡水河等,仔細看邊緣,這張圖竟然還延伸到高雄、屏東去。此外,本圖為了博覽會而設計成手冊大小,剛好可放到口袋裡,需要時可拿出來看,背後還附有標準的臺北市街圖。


(編:鳥瞰圖也是魏先生推薦給入門者的地圖喔!詳 Q6)


Q3哪張地圖開啟了研究的興趣?印象最深刻的一張地圖是?

這張圖正在臺史博「地圖很有事:地圖的臺灣史」特展展出(展期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是 1878 年清領末期的〈全臺前後山輿圖〉,由余寵與總兵夏獻綸經實地踏查與測量而得所繪製,是相當巨幅的大比例尺地圖(143×83 公分)。這幅地圖的繪製背景,是因臺灣十九世紀中葉開港後涉外事件頻繁,牡丹社事件後沈葆禎開山撫番,臺北建府、縣廳也增加,亟需一幅精準地圖做為日後規畫之用。


魏先生攤開〈全臺前後山輿圖〉原尺寸復刻地圖(超大張!)跟我們說明地圖特色。

這張圖有多項特點:


  • 方位同時用中西兩種方式表現­——記里畫方與經緯度法。雖然康熙皇帝命耶穌會士畫《皇輿全覽圖》時也用過經緯度法,但清國的地圖繪製一直沒被西方畫法影響。
  • 經度以北京為 0 度,臺灣島偏東 3 度半至 6 度間。後來聽風水師說,因為正南非常不吉利,所以有偏 10 分。可見中式的地圖即使用了經緯度方法,也還夾雜了風水等非常細微的訊息。
  • 是清領臺灣期間最詳細的地圖,地名約 2,100 處,近山處可見隘寮約 30 處,山岳名(雖然還不是完全清楚)、河川及沿海地形地貌也非常可觀。本圖更是第一次呈現較詳細的東部地理訊息,過去的地圖通常會寫「東去即番界人跡未至」就沒有交代了。
〈全臺前後山輿圖〉由島嶼西岸向東拍攝的近照,已可見到東部的地理訊息。

我們也可看到民番界址線,雖然這條線的位置一直在變動,但基本上是防止漢人越界、防止原住民出來;另外是「開山撫番」後的中路、北路、南路等都清晰可見。最後我們也可看到圖上有蘭嶼、紅頭嶼,雖然文獻史料上早在康熙時就提到,但畫在地圖上卻是第一次。


這張〈全臺前後山輿圖〉是單幅,成於 1878 年,另外還有一組很類似的是《臺灣輿圖》,是夏獻綸於 1879 年出版,是一套包含了全臺總圖及各分縣廳圖的圖集,附有文字,更為詳細。


Q4‧一週花多少時間在欣賞(研究)地圖上?

我無法計算每週花多少時間來玩賞地圖。地圖的探索與研究,是我一生的事業。除了固定的工作外,這就是我的生活,是生命的絕大部分。


如原住民委員會委託我製作《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花費 2 年半的時間在蒐集研究、閱讀資料、解讀到實際撰寫,最後加上編輯、印製與出版成地圖集,已超過 3 年,整本地圖集重達十多公斤。


當時孫大川擔任原民會主委,他本身研究文學,比較感性,覺得文字可以說明意識、紀錄歷史,因此覺得文字很重要。但是我跟他說,你們原住民沒有文字,即使靠口述也會有落差,但是可以從別人怎麼「看到」你,去找出你們的歷史。所以就建議他做一冊這樣的地圖集,具體呈現 400 年來外人如何看原住民。


如《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收錄了一張圖,是 1654 年荷蘭把西班牙趕走、佔據了北部之後,繪製了整個臺北,松山、南港、汐止,地圖上甚至可看到有路通到瀑布、烏來,以及翻越到基隆的路,也有大安溪的舊河道等,地名都記錄很清楚。圖旁邊列有 53 個村舍的名稱,只有 1 個是漢人區,其它全部都是原住民。我們就能透過這張圖瞭解當時原住民的分布。


1654年荷蘭人繪製的臺灣北部地圖,圖側所列的村舍名,僅有一處是漢人聚落。

Q5‧拿到一張未見過的地圖,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

看到地圖,我第一個會注意它是什麼語文,就知道是誰(哪國)做的東西。再來是印製法——依印刷術的文明史,可推測地圖年代。十七世紀可能是銅版印刷、石版、膠版、木版,有些也可能是手稿。銅板印刷的特徵是有「版際」,因為塗油墨的時候,版的邊邊常會印到紙上,若沒有,就可以判斷是偽造的。


銅板的原理是有墨線處是刻下去的,圖上油墨後,將表面擦乾淨,用濕的紙加上機器去壓印。早期地圖因為訊息比較少,會有一些漂漂亮亮的花邊裝飾,加入神話、巨魚、奇怪的動物等,等到地圖訊息多了後,就沒有空間,不會再加上這些,這也可以斷定年代。


收錄於臺史博與南天書局合作出版的《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地圖》的〈福建省圖〉(1735年)左下方的裝飾。

到了十九世紀之後,銅已經不夠用,改用鋼版,更硬,必須用侵蝕的藥水而無法直接刻。方法是先塗上蠟,將要侵蝕的地方剔除後,浸藥水加以腐蝕。


再來是看地圖的用紙。中式的紙取樹的韌皮部,如鹿仔樹(構樹)是最典型的造紙用樹,用皮浸泡後剩下的纖維去做紙,偏中性,因此明代的紙到現在還很健康。西方的紙張是用皮加肉一起攪拌,故帶酸性。到18~19世紀,就有量產紙,必須打碎、加漂白,一定會是酸性。手工做的會有水紋線,手抄紙是用撈的,所以如果有張圖說是十七世紀卻沒有水紋線,那也是偽造的。


再來是年代,用繪製年代去回溯該年的大事,而當時期的地圖經常是與大事件相關的,只是圖在流傳過程中常會去脈絡化。如李仙得留下來的圖,就會與他的各種外交行程有關係。一張地圖在比對相關史料之後,它在歷史上的的定點定位(前面所說的橫軸與縱軸)就很清楚,就不難理解地圖的內涵以及與歷史的關係。


Q6‧請推薦一張給新手入門欣賞的地圖。

新手對地圖外行,地形圖他看了也不知道是什麼。什麼東西會引起他興趣呢?我推薦大漥四郎繪製的〈大臺北鳥瞰圖〉。


本圖透過藝術手法,將空間扭曲,上除了地面的山川建物,繪者還運用飛機來加深空間的維度。首先,因觀者可看到圖中的飛機,表示觀者位於比飛機還高的視角,淡水河上空較大的飛機表示較靠近觀者,還很細膩的不忘畫上地面的影子。


把觀者的位置定下來後,再來是方位,鳥瞰圖不是絕對的,不像地形圖一定是東南西北,鳥瞰圖經常產生扭曲,我們從總統府看過去,先知道北邊在哪。臺北附近的七星山、太平山、面天山、觀音山都有照不同高度畫出來,位於劍潭山(今圓山)上神社有特別被突顯出來。很遠的地方也畫出來,竟可看到日本內地、朝鮮、滿州、上海、福州,甚至是南邊的廈門、香港,就算不識字也可以看得懂。


臺北帝大是日本南方的重要大學,其位置照理說不可能出現在左下方的,但繪者用藝術手法,讓今日的金門街到公館間一片空白,讓帝大可以婉轉進入畫面左下角。


地圖的背面有博覽會及臺北沿革史等資訊,文圖相輔相成。若當時來參加博覽會的人,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所在地,並且進一步找到要去的地方。


魏先生推薦給地圖新手的1935年大漥四郎〈大臺北鳥瞰圖〉。

 
第 37 期《觀‧臺灣》「地圖力」,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並可至以下網路書店購買。
三民 ☞ http://ez2o.co/7gG5E(79 折 95 元)
博客來☞ http://ez2o.co/4cuAx(85 折 102 元)
臺灣吧☞ https://ez2o.co/67ZT8(折扣價 100 元)
國家書店☞ https://ez2o.co/4gd7J(85 折 102 元)
讀冊 ☞ https://ez2o.co/876T3(95 折 114 元)
文章資訊
訪談整理 陳涵郁 
 訪談協力 吳亮衡   
攝影 黃耀霆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18-09-22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