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1920年代的知青必學社運歌曲!〈臺灣文化協會會歌〉與〈臺灣自治歌〉

 

介紹歌謠的文章,常常是用文字來描述歌曲,音樂、旋律的部分交由看官自己「腦補」,總覺得是隔靴搔癢。尤其是對所提歌曲不熟的讀者,別說是鴨子聽雷,恐怕更只流於「鴨子看雷」。本次要介紹的關於社會抗爭的歌曲,如果只用說的,絕不過癮,索性就把曲譜分享,讓大家一起來學唱看看。


要教大家什麼歌呢?


既然要唱,就唱大家普遍不會、年代最久遠的社運歌曲——〈臺灣文化協會會歌〉和〈臺灣自治歌〉。希望透過曲譜的分享,大家來試著唱,也過過做為 1920 年代知識青年,加入「文化協會」和「地方自治聯盟」的癮。


《臺灣民報》的幾位成員:(左起)蔣渭水、蔡培火、蔡式穀、陳逢源、林呈祿、黃呈聰、黃朝琴、蔡惠如(source: 吳三連基臺灣史料基金會提供)

〈臺灣文化協會會歌〉

我們都普遍了解,「文化協會」是臺灣人的第一個本土運動組織,也是日本時代臺灣社會集體政治行動的代表性組織。1921 年 10 月文化協會正式成立,在成立前一個月,也就是 1921 年的 9 月 21 日,在臺北的發起人之一蔣渭水寫了封信給臺中霧峰的林獻堂,報告各地同志加入的情形,信件中附上一首自創歌詞——〈臺灣文化協會會歌〉。


蔣渭水寄給林獻堂的信中,所附上的〈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歌詞。(source: 秋惠文庫提供)

由於這封信留存了下來,這首歌也就成為現存歷史文獻中最早的社會運動歌曲。歌詞共有三段,第一段是這樣寫的:

 

我等都是亞細亞黃色的人種
介在漢族一血脈日本的百姓
所以天降大使命矚咱緊實行
發達文化振道德造就此才能

 

關於這段歌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一個後續的改編。在許多網路上的資料中,第二句「日本的百姓」常被解譯為「遠東的百姓」,據個人研判應當是「日本」二字較正確,「漢族血脈/日本百姓」,也符合當時臺灣人的身份與認同。


會歌的兩種不同唱法

歌詞當然是用來唱的,怎麼唱呢?


渭水先生非常有創意的在歌名下註明一段文字:「常時用黃海戰之譜(ゲムリモミエズクモモナク)行式之時用始政紀念日之譜(フサウノソーラニ)」這段字說的,是這首歌依據使用的場合而有兩種唱法,一般情況是用「黃海戰之譜」,依據補註的歌詞,說的就是 1895 年一首記錄甲午戰爭戰況的日文歌曲〈勇敢な水兵〉;遊行時則是用〈始政紀念日〉,這首歌是當時小學「唱歌」五年級教科書上,當時幾乎人人都會唱。


這兩個旋律當時普為人知,蔣渭水還貼心地括弧註明一小段開頭的歌詞,讓獻堂先生和協會同仁很快可以知道要怎麼唱。


志士們的進行曲

現在如果去 Youtube 搜尋「文化協會會歌」,可以找到用〈勇敢な水兵〉旋律演唱的文化協會會歌,特別是有部製作精美的音樂劇《渭水春風》,就以這個曲譜演唱,加上和音、伴奏與舞蹈,畫面使人感動。



倒是特別用在遊行中的〈始政紀念日〉旋律版本,仍無人灌錄上網,特將樂譜刊登如下供大家參考演唱。


兩個曲調比較來聽,我個人覺得,〈始政紀念日〉一調與蔣渭水的歌詞搭配較為嚴密,比較容易唱。我們可以想想,當時這些志士一邊遊行,一邊向殖民政府訴求議會設置、向臺灣百姓鼓吹文化向上,就是唱著這一首歌,一同行進。


對殖民統治的創意反擊

蔣渭水在歌詞旁邊也特別註記,這段歌詞主要是作為發起創作之用,供大家參考訂正,後來的會歌是否真是這樣唱,其實並不能真正確定。而跟同時期的一些歌曲比起來,這首〈臺灣文化協會會歌〉顯然較為白話,易學易唱,歌詞聽來也較容易理解。


就這點來看,作為新知識青年代表的蔣渭水,拋棄了同時期仍極其普遍的漢體詩文,而能寫下這首傑出的白話歌詞創作,並以之作為文化協會會歌,可說是別具新世代文化創意的做法。創作歌詞、作為會歌宣傳,基本上是借用自日本人的唱歌教育與文化,象徵日本在臺統治宣傳歌的〈始政紀念日〉,以及讚揚甲午戰爭海軍〈勇敢な水兵〉,都變成了文化協會會歌,也可說是臺灣知識青年對殖民統治直接而有力的文化反擊。


臺史博常設展中的蔣渭水人像。雖然館方懇請觀眾不要觸摸,但曾發生領帶被解開的情形。(到底想對渭水做什麼!?)

臺灣自治歌

社會運動界的另一位巨星蔡培火,不但是政治運動、文化運動的推手,更是詞曲創作的高手。他創作的歌曲多達 30 首,從 1925 年開始創作歌詞,1929 年之後更開始作曲。他開始作曲的時候,臺灣唱片業都還只是灌錄歌仔、南北管,而鄧雨賢才剛剛去日本學音樂,培火先生可說是臺灣創作歌曲的元老級人物。


日本時代社運巨星兼元老級詞曲創作高手蔡培火(souce: wiki)

蔡培火的歌自 1930 年代透過「一新會」等社會運動團體的教唱,在社會流傳很廣,最知名的就是〈咱臺灣〉,1935 年還灌錄成唱片發行。今天特別要唱的是他的第一首創作歌詞〈臺灣自治歌〉。


〈咱臺灣〉可說是日治時期最知名的一首本土政治運動歌曲。1935 年流行歌界開始風行具有臺灣本土特色的歌謠,古倫美亞唱片特地邀請也具有政治運動背景的歌手林氏好灌錄這首歌,這張歌詞單就是當時發行唱片的附帶印刷品。

入獄創作的起因

這首歌是他 1925 年 4 月在獄中的創作,之所以入獄,我們仍要回到文化協會創立不久那時講起。當時除了臺灣本地的文化協會外,「臺灣議會設置運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特別引起在日就學的臺灣青年廣泛迴響。


1922 年底蔡培火與蔣渭水等人開始籌辦請願組織,先在臺北向警察單位申請結社未果,1923 年 2 月在東京進行議會設置請願後,便向東京警察署報備,正式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而後期成同盟總部在東京,活動遍及臺日各地,活躍了將近十個月。


但就在這年年底,總督府展開秋後算帳,警察單位檢舉全臺會員及有關人士 49 人。這是臺灣近代政治史上針對非武裝抗爭的第一次大逮捕,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先被羈押了將近兩個月,隨後臺北地方法院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起訴 18 人,三審定讞後,蔡培火在 1925 年 2 月 21 日入獄、5 月 10 日假釋出獄。〈臺灣自治歌〉的歌詞,正是蔡培火服刑期間、在臺南監獄寫下的作品。


特別的是,別人寫的都是散文、舊詩,培火先帶出監獄的這首歌,是當時相當罕用的所謂「土音」(也就是臺語)韻詞。



慷慨激昂的詞曲

這首歌詞何時套上歌曲?


並不確定,只知道在 1931 年 4 月,蔡培火正式將曲定稿。歌詞慷慨激昂,詞韻流暢,曲調簡單莊嚴,「田園阮開/樹阮種/勞苦代過代」、「阮是開拓者/毋是憨奴才」、「玉山崇高蓋扶桑/我們意氣揚」表現出臺灣人應有的高昂立場與氣質,第二段裡面唱的愛鄉熱血、不畏強權的決心,以及政治訴求「百般義務咱著盡/自治權利應當享」,由內到外,扼要點出那時的政治主張,這樣的自我表述與訴求,不但在當時具有廣泛的社會號召力,時至今日,仍是民主自由運動的根本要義。


穿越時空的熱血之音

文化協會會歌與自治歌,唱來依舊令人振奮,當時的社會運動家從不掛念自己的小確幸,而是為整體臺灣、東亞、甚至全世界的大幸福而奮鬥,期許全民覺醒、世界和平而做為「世界人」。


雖然訴求與當代有所不同,他們的認同、理想與熱情與現代公民意識,可說毫無二致。那一代有志同唱共和的朗朗歌聲,早已不再,但那勃勃的血氣、親切的自我表述,以及鏗鏘有力的訴求,仍能透過歌曲的傳唱而振起,也依舊能鼓舞現代臺灣人齊同腳步、繼續奮進。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文章資訊
作者 黃裕元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17-05-23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