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是一分鐘只要一元的消遣,也是少年的避風港──撞球場中的人生八點檔

2021-01-14
「翻過圍牆,我只能逃走,從教室裡頭,奔向自由,熟悉角落,有人在等我,有挑釁的笑容⋯⋯」五月天在 2003 年唱的這首〈九號球〉,訴說著學生時代翹課打撞球的心境,也是許多同代人的回憶。

1990 年代,臺灣選手在外比賽的輝煌成績,與 1997 年緯來體育臺的《職業撞球大賽》節目,將撞球熱推至最高點。如今,撞球已不再是國民運動,但臺灣「撞球王國」的美稱完全不過時,選手在外表現依舊亮眼,在最新的 WPA(世界花式撞球協會)排名中,臺灣更迎來了第 6 位世界球王。此時此刻,還有多少年輕人窩在撞球場消磨光陰呢?


從愛玩女孩到自己當老闆


在板橋的四川路上,有間位於工業區大樓一樓的撞球場,已陪著附近人們度過近三十年的歲月。玻璃門往左右滑開,大片黑白格地板有種復古摩登的氣氛,近二十張球桌擺成兩排,平日下午仍有五、六桌被占據,彩球相互碰撞的清脆聲響在寬敞的空間中迴盪,櫃檯後方掛滿各式客人寄放的球桿。


人稱「May 姐」的老闆,外表比實際年齡的 36 歲年輕許多,嬌小身影在球場內俐落穿梭,為客人排球、整理。很難想像她不僅是這間店的老闆,還是一個 4 歲小孩的媽。


原來 May 姐自己年輕時就常在附近打球,「不愛讀書,愛往撞球網咖跑,當時覺得自己好像還滿厲害的,一桿可以進好幾顆,做到現在發現自己最在行的反而是經營、修球桿等幕後工作。」她笑說,「打球還是客人比較厲害。」


May 姐自言,在還很沒定性的二十多歲,正好姐姐頂下這間店,她便也跟著過來上班。經過多年打拼,現在撞球場由姐妹兩人合夥經營,也陸續在樹林、桃園開了分店。


多年來,撞球場曾搬過一次家。球場現址原是間理容院,在 May 姐接手撞球場幾年後結束營業,她們才藉機從過於隱僻、老舊電梯常故障的隔壁棟二樓搬下來,生意因而也提升不少。據 May 姐所知,這工業區周遭在 1960 年代左右是八大行業聚集的夜生活區,溜冰場、酒店和歌舞餐廳林立,後來受到政策影響而一間間收掉,最後只剩這間撞球場、以及對街另一家打對臺的同業。


櫃檯後方掛滿各式客人寄放的球桿。(Source: 作者提供)

萬年不變的一分鐘一元

曾經的夜裡繁華已隨時代消逝,只剩撞球場依舊 24 小時不打烊。整體而言,客人以長輩居多,白天偶爾可以見到偷閒的業務員、翹課的學生,以及午休來打個兩桿的工業區員工;下午 4 點後是尖峰時段,放學、下班的人潮接連湧現,近午夜才漸漸冷清。附近豫章高職、亞東技術學院的學生也是客源之一,連校方有時也會將體育課安排在這。


「以前附近有一條街,住家會在一樓放一個球檯,阿公阿媽在白板上記時間,一分鐘一塊,我們小孩都知道那裡是最便宜的。」May 姐回憶道。


於是,「打撞球一分鐘一元」成為她記憶中永恆的價目表,即使輪到自己經營球場也始終不變,用平易價格吸引更多人來嘗鮮。「因為便宜,客人也可以打得比較放鬆,不用急著把球趕快打完,」「小朋友就只打 60 塊,再一起平分,還會爭誰少付了 5 塊,看他們吵架的樣子會以為是在爭 5 萬。」


戰後第一波撞球熱潮,打的是球桌沒有袋口的開侖和有 15 顆紅球的司諾克,1978 年較富趣味性的花式撞球引入後,14.1、九號球成為玩家的主要選項,現在店家也少有擺司諾克球桌的。「老一輩以前打司諾克,現在會很熱心地學新的打法,彼此聊天、對話。」接手至今,依 May 姐觀察,還是資深球客比較有熱情,「小朋友都坐一排各玩各的手機。」



讓叛逆少年回去的地方

那麼年輕人呢?這年頭還有學生會翹課打撞球?「他們是沒地方躲,就躲我這。」說到學生,她語調變得和緩,「其實我喜歡這裡的環境,也不單是因為熱愛撞球,更多是人與人之間聊天、互動。他們都是單親家庭居多,我比較像扮演了媽媽的角色,會碎念他們。」


在大多數人眼中,撞球場是個常起衝突的是非之地,May 姐並不否認這點,但也強調小孩子本性並不壞,「有些人不懂,會覺得他們就是小屁孩,但我發現他們真的是家裡沒有人教、被忽略,自然會往外面找溫暖,而這裡的客人都像是家人。」


早點回家、別抽菸、交女朋友要帶來給姐姐看看。這種碎碎念的溫暖,讓年輕孩子把這裡當成半個家,她笑說,「有些年紀小的真會叫我媽,其他就叫姐姐。」有些孩子待著待著,變得懂事許多,家長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撞球場姐姐教的」,甚至打電話來拜託她多幫忙。


(Source: 作者提供)

不打烊的人生劇場

由於曾搬遷過,不知情者往往以為對面的撞球場開得更早,但據 May 姐所知,那間原本也是這裡的股東,直到和前任老闆吵架才另起爐灶。也因為這段古早歷史,做鄰居 20 年的兩間店一直是對立關係,連客人也涇渭分明。「之前消防檢查沒過被斷水斷電,正在整修,上面老闆還跑來炫耀他生意很好。」她好氣又好笑地描述。


「所以我們誰都不漲價,跟著以前的路線走,但他應該會比我早退休。」雖然有些促狹地這樣說,May 姐也認為良性競爭沒什麼不好。


從在撞球間鬼混的年紀,到自己當了老闆,一切從不會學到會、簡單修繕都自己來。May 姐看過各式各樣的人生八點檔。在這裡,戀人相戀或分手、母子互賞巴掌、兄弟鬩牆搶女友⋯⋯但也有不少溫馨場面。像是在搬遷時,平日愛惹事的學生客人通通現身幫忙;當店裡太缺人手,也有熟客熱心會當起志工,幫忙顧店。


最讓 May 姐感嘆萬千的,還是孩子們的成長故事,「從他們在讀書,到出社會、交女朋友,到他們送帖子來給我,到小孩出生⋯⋯我真的落淚,感覺自己好像阿媽。」撞球場像間 24 小時不打烊的劇場,但那些故事都是他們的真實人生。

 


《觀・臺灣》第 48 期「船邊故事」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面環海、河川眾多的臺灣,在公路與鐵路變得普遍之前,河流與近海海域是人們日常移動與商貿往來所仰賴的重要通道。人與水連結緊密,船舶種類更是多樣。 曾幾何時,我們與水的距離越來越遠,有些小船已不復見,我們也逐漸忘記了與水相處的方法。正是這些逐漸消失在今日臺灣的小船,真正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溝渠縱橫的早年歲月。 本期,我們重新來找這些小船,聽它們講我們自己的故事。
文章資訊
作者 張黛瑄
插畫 林家棟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1-01-14

文章分類 觀‧臺灣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