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除了吟唱山海之外:1990 年代後的臺灣原住民音樂如何躍動崛起?

2023-07-21
觀察近年臺灣流行音樂趨勢:金曲獎或各種年度最佳專輯,原住民作品占了很高的比率,可見原住民音樂似乎成為具有臺灣代表性的音樂。但在 1990 年代中期前,僅有少數原住民歌手走紅於主流漢人音樂市場,並沒有受到當時樂壇的重視。

直到 1993 年,歐洲樂團謎(Enigma)用了一段阿美族歌手郭英男演唱的傳統歌謠在歌曲〈返璞歸真〉(Return to Innocence)中,後來甚至被選為 1996 年奧運主題曲,臺灣音樂界因而開始注意到原住民音樂,唱片公司也有意願投入資源發行原住民專輯,使得原住民創作的錄音品質或編曲日漸成長豐富。

1990-2000年代:嶄露頭角

1990 年代末期的重要音樂人,包括 1996 年陸續發行專輯的樂團北原山貓,主要成員吳廷宏與陳明仁都是資深歌手,其中陳明仁來自知本的卑南族,1980 年代便有幾張暢銷專輯。北原山貓擅長以幽默趣味的方式將部落傳唱歌謠帶給都市聽眾。而 1999 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海洋》的金曲歌王陳建年從 1980 年代就開始創作,此前有幾首部落傳唱度高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他把民謠曲風帶給主流聽眾,並獲得很高的評價。另外在 1999 年出版《Am 到天亮》專輯的原音社,其歌曲具部落韻味且有批判性,成員有資深創作歌手達卡鬧、許進德和新人紀曉君。紀曉君也在同一年發行個人專輯,以現代編曲詮釋卑南族老歌,和陳建年的創作曲也備受好評。而來自鄒族的原始林樂團,將部落氣氛融入搖滾樂歌曲,創作兼具華語和族語。
 

2000 年,有兩位重要的創作者發行首張個人專輯,一位是巴奈,另一位是王宏恩。巴奈在滾石唱片沒有發片機會,2000 年在角頭音樂終於發行個人專輯《泥娃娃》。她多愁善感的歌聲深受聽眾和樂評喜愛,歌曲寫實且有社會意識,〈Panai 流浪記〉更被許多人翻唱,而她不願為了商業妥協,至今仍堅持自己的理想,近期專輯《愛,不到》仍具有個人深刻思想的作品,依舊獲好評。風格與巴奈不同,王宏恩從學生時代活躍於創作演出,第一張專輯《獵人》 是全布農族語演唱,歌曲融合布農族傳統八部合音,兼具慢歌跟快歌。雖後來作品以華語為主,但偶爾創作母語歌,使用什麼語言都保有個人特色。此外阿美族樂團檳榔兄弟也在 2000 年第一次推出自己的專輯,早在 1990 年他們也曾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歌手合作出版《檳榔兄弟》合輯,用吉他自彈自唱,呈現部落最純粹的聲音。
 

金曲歌王陳建年的《海洋》,深受大眾喜愛。


2000-2010年代:百花齊放

千禧年後新人輩出,如龍哥(郭明龍)、阿飛、白紫等,原音社靈魂人物達卡鬧也發行首張個人專輯。另外,有一位 1970 年代引領臺灣民歌運動,也是早期原住民運動的重要推手,他渾厚、很有靈魂的歌聲一直吸引著聽眾,2005 年終於發行個人專輯——他就是胡德夫,《匆匆》得到很好的迴響,聽眾無不迷醉於歌聲中。而 2006 年,卑南族歌手昊恩與家家合作發行《Blue in Love》專輯,藍調曲風亦令樂迷驚艷。此外,圖騰樂團的第一張專輯《我在那邊唱》,曲風多元動聽、成員如今也在樂壇上大放異彩:主唱之一 Zamake 查馬克以個人身分與後來成立的樂團七字輩持續活躍,另一位主唱 Suming 舒米恩儼然成為近代阿美族的歌王,十幾年來發行作品及獲獎無數,包含華語和阿美語,曲風多元。
 

2007 年,阿美族創作歌手查勞.巴西瓦里發行專輯,作品兼具華語和阿美語,以阿美語為主,且因長期和外國樂手合作,音樂帶有異國風情。而在 2007 年至 2010 年間,優秀音樂人連續出輯,除了查勞與 2010 年發布首張個人專輯的舒米恩,還有少妮瑤、雲力思、南王姊妹花、鄒女、阿洛、林廣財等,其中最受歡迎的 Matzka,2010 年樂團專輯曲風融合搖滾、雷鬼、嘻哈等,大部分是華語再加上排灣語,調皮幽默的歌詞吸引了廣大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年輕歌迷。
 

圖騰樂團除了發行團體專輯,成員各自也在樂壇闖出一片天。

 

2010年後:多元並進

2011 年至 2015 年間有越來越多音樂人出道,皆各有特色,如白明光、Ilid Kaolo 以莉.高露、部落美男子、Sangpuy 桑布伊、丹耐夫正若、歐開合唱團、陳世川、阿努、Boxing、毛恩足、漂流出口、巴賴、Alisin Nawan、CMO 樂團等。
 

以莉.高露使用阿美語與華語創作,Bossa Nova 曲風適合在靜態活動時聆聽。而出現在「飛魚雲豹音樂工團」合輯的桑布伊,無論是翻唱部落老歌或演唱自己的創作,都是用母語卑南族語,雖為現代編曲也有濃厚部落古謠風味。排灣族樂團 Boxing 反而融合搖滾和嘻哈的曲風,以華語和族語歌詞反映部落生活。CMO 樂團則是將歌曲結合不少古典樂的元素,歌詞以阿美語為主,有華語、甚至日語,風格讓人想到已故的阿美族作曲家李泰祥。
 

2016 年後首次發行個人專輯的有戴曉君、Aljengljeng 阿爆、馬詠恩與農男樂團、徹摩、8664 樂團、桑梅絹、台玖線樂團、瑪蓋丹、Mafana 樂團、徐宏瑋、雅維・茉芮、Azua 樂團、CMO 樂團的團員蘇瓦那與亞雅露、阿新與他的朋友們、屋瑪客夫妻、吸引力樂團、無虞工作室、追風少女等等。其中黑膠唱片時代的阿美族歌后盧靜子,數十年後再度發行個人專輯;曾當過卡帶歌手的卓亞麥也發行第一張 CD 專輯。
 

值得注意的是阿爆,她早期和夥伴 Brandy 合組團體以華語歌出道,2016 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便大受歡迎,2020 年的專輯《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更獲金曲獎等多個獎項肯定,可見阿爆結合排灣語的歌詞、現代節奏藍調與電子舞曲曲風,不只是原住民歌迷,也被許多非原住民聽眾與樂評家喜愛。
 

桑布伊熟悉卑南族部落古謠,作品別有韻味。

阿爆《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是深受樂評和大眾喜愛的專輯。


創新兼容傳統,走出新方向

近三十年來的新世代原住民創作豐富多元且百聽不厭。早期部落傳唱音樂雖然也不少佳作,但許多編曲伴奏雷同,尤其流行那卡西伴奏的 1980 年代和 1990 年初期,聽多備感單調。
 

但近年原住民音樂從部落吉他自彈自唱民謠式的詮釋方式,如檳榔兄弟、達卡鬧、卓亞麥,到 Matzka、 Boxing 的搖滾嘻哈、阿爆的節奏藍調與電子舞曲、CMO 樂團古典樂,曲風多元有趣。如要細究原住民元素多寡,各有定義,桑布伊、桑梅絹在音樂和演唱方式有較明顯的原住民風格;有些歌手用歌詞融合原住民元素,甚至不少原本以華語或閩南語專輯出道,如沈文程、張震嶽、張惠妹,但他們皆確實發行過「原住民音樂」專輯。
 

新一代的音樂不一定被部落前輩接受,老人家可能不習慣年輕人的現代曲風或改編老歌,認為「失去原味」或族語不夠好,但也有很多部落長輩十分欣賞新一代的創作,重要的是這些音樂能吸引原住民青年,讓他們更想了解自己的文化與族語,也可以讓非原住民的臺灣人,更了解共同生活在臺灣的不同族群,甚至成為面對國際的代表性音樂,讓全世界看到臺灣的特色與豐富的文化。
 

原住民音樂類型豐富有趣,可以說是臺灣音樂特有的寶藏。

 

觀臺灣第 58 期(2023.07):Hito 流行音樂

《觀・臺灣》第 58 期《Hito 流行音樂》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4.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採用國際通用的CC授權條款,讓文化內容再流通與創造、型塑更多可能。
文章資訊
作者 徐睿楷
攝影 徐睿楷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3-07-21

文章分類 觀‧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