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民主路上的罷免 30 年史:走過 6 個屬於公民的「第一次」

謝達文 2024-06-14

韓國瑜和洪秀柱有什麼共通點呢?他們都是中國國民黨員、公開演說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都曾坐在立法院的主席臺上主持議事,也都一度獲得提名參選總統(雖然洪秀柱後來被撤換);還有,在 1994 年 11 月 27 日,他們曾經一起面臨罷免,與同黨同志詹裕仁、林志嘉,並列臺灣史上首批被提案罷免的立委,但也毫不意外地安全下莊。
 

民意先聲奪人:第一次發起集體罷免

他們之所以被提案罷免,是因為立法院國民黨團在先前的表決中支持核四預算,環保聯盟等團體為了表達強烈抗議,不僅提出臺北縣民核四公投案,更進一步祭出罷免案。由於核四位於臺北縣貢寮鄉(現在的新北市貢寮區),罷免行動也是針對這四位臺北縣所選出的國民黨籍委員。
 
環保聯盟等反核團體高呼罷免立委口號(Source: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站使用授權)
不過,這項罷免案自始本來就幾乎不可能成功。原先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已經設下投票率三分之一的門檻,但國民黨為了避免有任何閃失,緊急發動修法,不只規定罷免案不得與選舉同日舉行,再將投票率門檻提升至二分之一,等於要求罷免方必須在「非選舉日」,號召超過百萬選民出門投票。

之所以要由罷免方號召,是因為在這樣的門檻限制之下,反對罷免的那方根本不需要號召自家支持者出門投票,反而應該呼籲選民待在家裡就好——畢竟只要把投票率壓到二分之一以下,就能安然無事。

而這對韓國瑜、洪秀柱來說相當容易:即使是總統大選,歷來總是有四分之一的選民不會投票,所以要把投票率壓到二分之一以下,就只需要再提醒全體選民中的四分之一,當天不要去投票,就可以輕鬆用四分之一的選民否決罷免案。臺北縣選民之中,國民黨支持者的比率本來就高於四分之一;毫無懸念地,最後開出的罷免同意票雖然佔八成以上,但投票卻僅有兩成,距離門檻非常遙遠。

韓國瑜曾說:「選舉的秘密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這話說得沒錯,但其實只適用於選舉;如果是罷免,因為有這樣的門檻規定,即使贊成罷免的票數比例再多,被發動罷免的政治人物通常仍然會是獲勝的一方。
 

公民罷免元年:第一次的罷免型態進化

正因為門檻如此之高,罷免這件事也很少再出現在政治新聞上,直到在那 20 年後,三一八運動促使社會上不少人燃起挑戰中國國民黨的念頭,一群網友於是發起罷免藍營立委的活動。網友們早在 3 月下旬運動仍持續時,就已展開相關討論,主要以當時仍相當興盛的電子佈告欄(BBS)平臺「PTT」為據地,彼此串聯、交流,最後鎖定蔡正元、林鴻池、吳育昇三位高知名度的委員為目標。
  三人當中,林鴻池為黨團幹部,吳育昇亦曾任黨團幹部,且被視為時任總統馬英九的人馬,並涉入服貿攻防的實際運作。相較之下,蔡正元雖非黨團幹部,但早以因各種爆料而與邱毅齊名,而被合稱為所謂「正毅兄弟」;在318 運動時期,更經常於媒體和社群上,以戲謔輕視的語氣嘲笑抗爭者,發表爭議言論如「無知果然是白癡之本」,成為當時的指標性人物。
 
罷免蔡正元連署書(Source: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站使用授權)
相較 20 年前,這次罷免方不再只針對單一議題,而是全面希望下架最能代表國民黨、在他們眼中為虎作倀的立法委員;但與 20 年前相同,國民黨也緊急用拉高罷免門檻的方式來反制,主要針對的是技術性規定——比如要求所有連署人都必須檢附切結書與身分證影本備查。不過,民進黨團和台聯黨團為此占領主席台杯葛議事,要求國民黨團撤案,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因而召集黨團協商;無法達成共識下,國民黨團最終才擱置此案。

罷免宣傳期間,三一八的新仇舊恨頻頻浮上檯面,尤其蔡正元更是直接針對「大學生」開炮,批評罷免方「沒有繳稅能力,不花時間去做公益,或好好唸書!」甚至在當時震驚社會的捷運隨機襲擊案之後,宣稱「人民對垃圾大學生的容忍,已到極限」,不時火上加油。

另一方面,罷免推動者的口號和策略,也明顯傳承三一八運動——比如「可割可棄,利大於弊」的標語,就沿用了「利大於弊」這個馬政府為服貿辯護,後來引來諸多嘲諷的成語;而在立委服務處周邊遊行時高喊「路過」,也是抗爭者面對警察時常用的台詞。

最終,林鴻池和吳育昇的罷免案,雙雙因第二階段連署無法達到「總投票人數 13%」的門檻而無法成案;蔡正元罷免案雖然衝破門檻,但再度因為投票率僅有 25% 而失敗。
 

保守派大反撲:門檻下修後第一次成案

這樣的限制在政黨輪替之後發生改變——罷免不再設下投票率門檻,而改用「同意票」本身是否超過選舉人數 25% 為通過標準。即使直接套用新制度,韓國瑜、洪秀柱,乃至蔡正元仍無法被罷免,但至少讓被罷免方的支持者不再能「不投票就能否決多數」,轉而看的是罷免方實際的號召力。

而在 2017 年末,第一位適用新門檻的也不再是國民黨籍,而是當時仍屬時代力量的新北第十二選區立法委員——黃國昌。黃國昌當年是挾三一八運動後的光環,與民進黨協調出線獲勝,但選區實力明顯較為薄弱,當選後的經營也被指不特別積極,因此成為罷免方挑上的目標。
 
時任新北第十二選區立委黃國昌(Source: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站使用授權)
至於在檯面上號召罷免的代表團體,現在還記得他們的人或許不多,但對於當年關心同性婚姻的人們來說,卻是不可忽略的勢力:由反同宗教勢力所支持的「安定力量」組織下,真理堂、信義會、行道會等大型基督教會都參與罷免動員、贊助宣傳車,並提供排班志工的人力,並聯合家長組織深入鄉里。這樣的陣仗儼然不只是挑戰黃國昌,而是保守派對抗同婚支持方的一環——安定力量成員一度到黃國昌住家前,高喊「爭戰」示威,也是典型的教會用詞。

當然,中國國民黨也正式表態支持,如羅智強(時任臺北市大安文山議員)就曾說「該給黃國昌這樣的政客一個教訓」;各地方黨部發動黨員動員,密集打電話催票,多個退休軍公教群體也都參與其中。

投票結果出爐,罷免同意票僅占總選舉人數不到兩成,沒有達到門檻。選區內七個行政區中,傳統上的國民黨票倉汐止區的同意票比率最高,但也僅有 21%,達不到 25% 門檻。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黃國昌當時已與民進黨發生不少衝突,民進黨仍鼓勵支持者出門投下反對票。最後開出的反對票超過 2 萬,對比立委選舉時,時代力量在該選區的政黨票僅獲 9 千票,意味著相當大部分是來自民進黨的支持者。
 

落跑的迴力鏢:第一次罷免市長通過

看來如果要成功罷免,氣勢還得真的很強才行;而 2020 的總統選舉後,時任高雄市長韓國瑜面對的不滿,就真的這麼強烈。

2018 年的韓國瑜出乎眾人意料當選高雄市長,擊敗在民進黨與高雄都有一定實力的陳其邁。自高雄市長民選以來,上一次也是此前唯一一次的國民黨市長,已經得追溯到 1994 年的吳敦義;此役奠定了韓國瑜在國民黨內政治明星 (charisma)的地位,聲勢水漲船高。

但就任後不過四個月,韓國瑜先是「被動」參與黨內初選,再召開記者會宣布「Yes I do」正式參戰總統大選,引發許多高雄市民不滿;不斷有「落跑市長」的質疑,也是當時民進黨抨擊韓國瑜的重點策略之一,更讓罷免的行動提早起跑。

後來,韓國瑜雖然如願以償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卻在 2020 年的選舉中大敗,不僅在全國僅獲得 552 萬票(低於 8 年前蔡英文落敗的 609 萬票),在高雄的票數也僅有 61 萬票,遠低於蔡英文的 110 萬票。換算罷免門檻,光是票投蔡英文的選民在有過半投下罷免票,韓國瑜就將面對被罷免的命運——態勢至此逐漸明朗。
 
「Wecare 台灣大遊行」民眾上街挺罷韓(Source: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站使用授權)
果然,選後半年各家民調都顯示,應有 3~4 成高雄選民將投下同意罷免,而 6 月投票日最終的數字更來到高峰,將近 41% 選民同意罷免,開出接近 94 萬票;在高雄所有行政區內,更只有 4 區國民黨傳統上極具優勢,且人數較小的區域(茂林、桃源、納瑪夏以及甲仙),同意罷免票未達 25% 的門檻,其他都輕易超過門檻,包含 23 區超過 4 成大關。

94 萬票相當接近蔡英文在高雄的得票,顯示罷免方的號召相當成功,讓絕大多數不支持韓國瑜的選民(包含身在外地的市民)都願意專程投下罷免,足見高雄市民對於韓國瑜的不滿。除此之外,罷免票數也超過了韓國瑜當選票數(89 萬)這個重要心理門檻,讓國民黨支持者甚至不能宣稱是被少數市民罷免。

在當晚的記者會上,韓國瑜指出有 130 萬市民沒有出門投票,藉此宣稱多數民意未必支持罷免,但這當中許多人本來就不會參與選舉——事實上,2018 年市長選舉的選民約 166 萬人,投票率 74%,即使作出最極端的假設,剩餘其他人通通算作贊成韓國瑜續任,韓國瑜仍然會是大敗的局面。
即使是如此壓倒性的結果,假如按照罷免舊制的50% 投票率門檻,罷韓仍然不會成功,足見過去的門檻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務。
 

加倍奉還給你:第一次罷免立委通過

由於韓國瑜被罷免,國民黨支持者之間出現「輸人毋輸陣」的氛圍,希望能夠強力回擊;不到一年之內,多個目標陸續被藍營鎖定攻擊——這樣的動作顯然出於回擊的心態,批評者因此稱之為「報復式罷免」。但藍營的說法則認為,泛綠陣營罷免韓國瑜已是出於「報復」,他們只不過是還以顏色。

過去的罷免案或多或少都有政黨色彩,但這波確實是政黨對決氛圍最強烈的一次。比如 2021 罷免陳柏惟(臺中第二選區立委)當時,甫接任國民黨黨主席的朱立倫,就三次到選區掃街,希望衝高罷免票數;在另一邊的黃捷(高雄鳳山區市議員)罷免案,民進黨立委、市議員和黨部都大力協助;隔年初林昶佐(臺北第五選區立委)罷免案的選前之夜,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更親自為他站臺。
 
黃捷街頭反霸宣傳(Source: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站使用授權)
林昶佐宣傳反罷免(Source: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站使用授權)
之所以有這樣的大動作,不只是為了滿足支持者期待而已: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和罷韓失利,疫情前期民進黨政府聲望高峰期間,選擇延續戰線,希望多點開花持續攻擊民進黨,尤其主打「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的爭議,將火力延燒至 2021 年末的四大公投案;對於新官上任、黨內支持明顯不穩的主席朱立倫而言,也是立下戰功、穩定領導的重要機會。
  至於對民進黨而言,罷免案也因此成了前哨戰,同時因為制度修改,支持罷免方如果能衝出至少 25% 的選票,就必須以正反票數多寡決定輸贏;而國民黨既然已經動員選民,民進黨也沒有消極對待的空間,否則實在太過冒險。

罷免潮的最後,藍綠雙方各有輸贏。最早舉行的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因為其本人的諸多爭議,加上民進黨並未積極動員,最後以總票數 25.8%通過;一個月後的黃捷罷免案,才是第一場真正的藍綠對決——罷免方票數未達門檻,黃捷方面催動的反對票甚至多於支持罷免方,是泛綠陣營重要的勝仗。

下半年舉行的陳柏惟罷免案,藍綠雙方都全力催票,且陳柏惟當年擊敗的對手顏寬恒地方家族實力雄厚;最後雙方十分接近,罷免方僅以不到四千多票的差距擊敗反罷免方,使得陳柏惟成為第一位被罷免的立法委員──但在後來的補選中,意圖復仇的顏寬恒卻輸給民進黨推派的林靜儀,依然是由泛綠陣營守住此一選區。而在隔年初的林昶佐案,罷免方票數雖然勝過反對方,但仍因未達門檻而失敗,林昶佐也順利做完任期。
 
罷免案通過當晚的陳柏惟與團隊(Source: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站使用授權)

罷免權進行式:第一次針對施政爭議發起

沉寂兩年多,「罷免」又再度回到政治新聞版面,尤其以基隆市長謝國樑的罷免案最為成形。
 
現任基隆市長謝國樑(Source: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站使用授權)
發動的導火線,是 2024 年 2 月的「東岸商場爭議」——基隆市政府遭人質疑袒護微風廣場,不僅價碼和招標過程受到檢視,更被指控侵犯原承租者 NET 的權益。「警察凌晨破門、命令 NET 撤離商場」的影片在社群媒體上取得關注,是讓本場罷免案起跑的關鍵事件。但早在這之前,諸如「免費提供青年電動機車」等競選承諾難以兌現,也都是謝國樑面臨聲望下滑的背景因素。

也就是說,這是一場「因為在地問題而產生」且「由在地民眾所發起」的罷免案,嚴格說來並不附屬於全國性的政治行動,也與政黨之間的衝突關聯較弱——至少在檯面上,民進黨基隆市黨部或議會黨團沒有直接參與。

但從一開始,國民黨基隆黨部主委就用藍綠對決的框架來處理,嗆聲「如果你要罷免我的市長,我就罷免你的議員」,組織「反制行動小組」,公開表明將鎖定五位民進黨籍基隆市議員展開罷免,其中也包含市議會議長議長童子瑋。

另一方面,抗議國民黨(及民眾黨)部分法案的「青鳥行動」於此年五月發生,讓眾多反對藍白陣營的民眾集結,希望有所行動。在這個背景下,罷免謝國樑的連署原先苦於新聞熱潮消退,又再度獲得關注,連署和募款的表現都有所提升。

在這期間,國民黨籍立委許宇甄等提案再修《選罷法》,最關鍵的提議是再度上修罷免門檻,同意罷免票數需超過當選時的得票數。由於罷免的投票率通常低於選舉,這麼做將再使門檻大幅提高。
許宇甄版原先將逕付二讀,但國民黨團在表決當天緊急撤案,據報導是因為黨內部分委員擔心負面效應。不過,這只代表暫緩推動,並不代表已經取消,未來將如何發展仍須持續追蹤。
 

小結:無數第一次後,罷免的下一步要去哪?

當今的臺灣人或許會有點難以想像,就連總統直選都不過是三十年間的事,但綜觀這之間大大小小的罷免案例,卻像是隨著民主制度的深化,愈來愈為臺灣公民所熟稔;著眼的議題更像是繞了一大圈,從地方重大議題,上升到全國對決、遍地開花,再回到單一縣市的施政——更重要的意義是讓許多人慢慢明白,罷免並不是興風作浪,而是憲法賦予參政權的正常表現。

在疫情過後,國內外的因素仍深深牽動臺灣的政局發展,就連地方層級也無法置身至外;而在罷免門檻多次調整、正反方不斷流變的群眾基礎下,更為將來的罷免增添許多不確定性,值得每個公民的關注。或許不至於像前幾波那樣高潮迭起,但只要臺灣仍是個充滿生命力的民主政體,罷免想必也將持續活躍——無法寫下結局的故事得套一句老話:「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文章資訊
作者 謝達文
刊登日期 2024-06-1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