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為了送毛小孩上路,他們在獸醫診所外大排長龍──二戰當前,1939年英國寵物大屠殺

神奇海獅 2022-01-13
政府的態度很明顯,寵物是一種奢侈品──而戰爭裡,不需要奢侈品(Source: Public Domain

在歷史上的很多時刻,當人們處在集體焦慮的情緒下,常常會做出很多令後世無法想像的事情。還記得 2020 年初的「衛生紙之亂」嗎?或許在很久以後,當歷史學家回顧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剛爆發時,他們一定無法理解一個無中生有、內容是許多工廠為了趕工口罩因而導致衛生紙原物料不足的謠言,最後竟然造成民眾瘋搶衛生紙的亂象。

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比較幽默的角度來看待衛生紙之亂,但英國人在 1939 年做的事可就一點都不好笑了。先前,藝術家妮可拉.懷特(Nicola White)無意間在泰晤士河泥濘的河岸邊發現了一只生鏽的狗狗名牌──邦佐(Bonzo)。她沿著狗牌上面的住址一路找去,最終發現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故事:在二次大戰爆發後的第一個禮拜,大批倫敦市民平靜而有秩序地殺死了自己心愛的寵物,最終遭手刃的寵物總數竟然達到 75 萬之多!
 

大屠殺之前,曾經最重視動物權益的「愛狗之國」

事實上,殺寵物這件事在英國是很難被接受的,二戰前的英國是最重視動物權益的國家之一。作為最知名的「愛狗之國」,動物保護的觀念早在 19 世紀就已經在英國生根發芽,1822 年英國議會便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動物保護法〈殘忍對待牛隻法案〉(俗稱〈馬丁法案〉)。兩年後,一群動物保護人士又成立了世上第一個動物福利組織「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

 

進入 20 世紀後,以貓和狗為主的寵物,在英國人民心中的地位發生了一個有趣的轉變。以前人們養貓是為了抓老鼠、養狗是為了打獵,動物提供的陪伴與撫慰頂多只被視為附帶的好處,然而隨著都市化的進展,貓狗作為陪伴動物的功能卻越來越重要。寵物在某方面開始成為「家人」,養貓、養狗的人們越來越不問牠們能做什麼,反而開始問「能為牠們做什麼?」。國家承平之時,寵愛動物的行為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在 1930 年代末期,戰爭的考驗步步逼近……

1933 年希特勒上台,沒過多久,他開始推動自己的軍事目標。1936 年 3 月,德軍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硬是將坦克開進了德法邊境的萊茵蘭。在希特勒野心畢露的時候,全英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英王愛德華八世,還有他執意要迎娶美國辛普森夫人所引發的憲政危機上。隨著歐陸危機浮現,邱吉爾開始聲嘶力竭地警告納粹黨的危險。事實上,在納粹上台前邱吉爾就曾經去了一趟德國,那時他見到「體格結實的條頓少年以整齊劃一的行軍隊伍、眼裡閃耀渴望為祖國流血流汗的光芒」時,他馬上就了解德國年輕人極度想要找回失落已久的民族自尊心。在這個目標之下,德國遲早會加強軍備、擴張領土。
 

1936 年舉辦於德國盛大舉辦的冬季奧運,已能見到納粹主政下的德國不同昨日而語的團與蓄勢待發的野心(Source:Wikimedia

邱吉爾發出警告:如果英國沒辦法制衡德國,那麼德國併吞奧地利、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都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然而面對邱吉爾的警示,絕大多數的英國人都沒放在心上。姑息主義的氛圍在當時一直主導著整個英國,BBC 創辦人甚至把邱吉爾當成是一個每天販賣戰爭恐懼的極端份子。

 

寵物大屠殺的序曲:姑息的英國與近逼的德國

但邱吉爾是對的。1938 年 3 月,德國出手兼併奧地利,不到一個月後又開始準備染指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蘇台德地區。邱吉爾對倫敦的姑息政策再度提出強烈警告:「我預期,總有一天,當某件事到了節骨眼的時候,你們將不得不站起來反抗;而且我向上帝祈禱,當那一天來臨時,但願我們不會……由於選擇了愚蠢的政策,已經沒有人能跟我們一起抵抗了。」

然而,當時的首相張伯倫仍然寄望和平,他迫不及待地前往慕尼黑,希望能解決蘇台德問題。當他第一眼見到希特勒時,他直覺的感受是:「……儘管我從他的臉上看出這是個殘酷無情之人,但我覺得,這還是個做了保證之後可以信賴的人。」最後,英國幾乎答應了希特勒全部的要求,蘇台德地區正式被併入德國領土。
 

當德國人風光地抵達時,一名當地婦人哭泣不已地舉手向納粹致意(Source:public domain

蘇台德的失陷卻是張伯倫的勝利。9 月 30 日張伯倫返回英國,他一邊從飛機上走下來,一邊揮舞著已經正式簽署的慕尼黑協定,喜形於色地宣稱這項協定「象徵著我們兩個民族永不戰爭的願望!」

對此,邱吉爾在下議院演說,英國已經戰敗了:「……數月之後,我們將面對一些無法迴避的要求,而且毫無疑問,我們將被建議唯有順從一途。這些要求可能牽涉到交出領土、或者交出自由.....人民應該知道,我們已經不戰而敗……請不要以為事情已經結束。這只是那最後審判的開端……」

邱吉爾又對了。1939 年 9 月 1 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終於對德宣戰。

 

戰爭來臨,英國開始寵物大屠殺

在宣戰的當下,不管是英國政府還是人民,都還沒為戰爭的到來做好準備。根據街頭民調顯示,直到1939年的夏天,都還只有2%的受訪者支持戰爭。宣戰前主流報紙上刊載的盡是無賴牧師或花邊新聞,發生在歐陸的各種事件彷若只是遙遠的雷聲。萬萬沒想到9月,戰爭突然來臨。

每個英國人都可以感受到,戰爭緊急事態對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兒童開始從市中心疏散了、電影院劇院等大眾娛樂場次也被取消了、電台播放的新聞報導開始經過層層審核,在戰爭爆發的前兩天,整個英國甚至「停電」了──根據英國空軍部的預測,如果地面上的人造燈光徹底消失,將有助於阻止德軍夜間轟炸造成大規模傷亡。對英國人民來說,原本習慣的生活常軌彷彿在一夜之間徹底改變了,沒有電燈、汽車燈、紅綠燈,甚至連點菸的紅光都被禁止。

人民本來就不安的心變得更加躁動,這時英國政府又犯了一個錯──為了在遭受轟炸時能夠妥善處理動物問題,政府針對糧食動物以及其他所有經濟動物,擬訂出了一套具體的管理規定,並特別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處理相關事務。然而上述措施僅限於經濟動物,英國政府對於寵物在戰時要如何舉措,卻沒拿出任何辦法。

 
英國政府發給家畜飼主的戰時指引手冊(Source:National ArchivesCC BY-SA 4.0

人們驚訝的發現,寵物完全被排除在外。愛寵心切的飼主沒辦法把寵物疏散到鄉間,也沒有屬於牠們的糧食配給,毒氣攻擊時沒有專屬的防毒措施,當轟炸開始時,防空洞也根本不可能會有寵物的位置!英國政府當時還發了一本小冊子,告訴大家真到千鈞一髮的時刻時,「如果你不能把牠們交給鄰居照顧,那麼,把牠們除掉確實是最好的決定。」也就是說,雖然政府從來沒有「真的」規定人民除掉寵物,但政府的態度很明顯,寵物是一種奢侈品──而戰爭裡,不需要奢侈品。

宣戰之後,全國無數的獸醫診所外紛紛開始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數以萬計的貓狗被飼主帶進診所,完全不知道牠們即將面對的命運;不久後,牠們將成為一具具冰冷的屍體,被堆放在等待火葬、如小山一般的屍堆中。

《邦佐的戰爭:戰火下的動物1939-1945》(Bonzo's War: Animals Under Fire 1939-1945)作者克萊兒・坎貝爾(Clare Campbell)就提到一個她姨丈的真實故事:克萊兒的阿姨家有一隻非常可愛的獵狐犬派蒂,每天姨丈下班到家時,那隻狗總是會開心地跳起來迎接他。然而在德軍入侵波蘭後不久,電台就宣布可能會出現食物短缺的狀況。第二天,姨丈就宣佈,派蒂必須離開。

書中還記下了另一位飼主托尼・威登(Tony Weeden)的故事。當大戰爆發時,托尼才 5 歲,但他還記得自己的寵物犬毛毛被殺死的景象。當他們走進寵物診所時,候診室已經被寵物和牠們的主人塞滿了,每個人都等待著要殺掉他們的寵物。那時因為診所的氯仿已經用罄,獸醫為了節省時間,乾脆直接割破寵物的喉嚨,小托尼眼睜睜看著一個水桶,裡面全是鮮血。
 

屠戮生靈之外,人與寵物的互相扶持

不過即使在這樣的黑暗時代裡,仍然有一些光明面。歷史學家提醒人們不只要去注意被殺害的寵物數量,還要看到那些沒有被殺害的動物數量。當時,被殺害的寵物數目大約是所有寵物數量的 1/5。換句話說,即使處在當時嚴重的集體焦慮與從眾心態,甚至是在消耗寶貴糧食等於不愛國的正義大旗之下,仍有 4/5 的主人拒絕交出寵物。在這些人心中,寵物已經成為自己的家人,許多人甚至甘願把自己為數不多的配給再分給寵物。

動物收容機構「巴特西貓狗之家」(Battersea Dogs and Cats Home)在當時只有四名員工,該機構卻在整個大戰期間收容了超過 14 萬隻動物。動物保護人士漢密爾頓公爵夫人尼娜(Nina Douglas-Hamilton)則對寵物大屠殺感到驚心,她派人去東倫敦營救被拋棄的貓狗。很快地,她的家中就充滿了數以百計鎮日吠叫、滿身髒亂的動物,她還得一一向鄰居道歉。最後,她斥資自己所有的存款建立一間動物保護所,仔細地照料牠們。
 

動物保護人士漢密爾頓公爵夫人尼娜(Nina Douglas-Hamilton, 1878-1951)(Source:公有領域)

隨著戰爭進行,人們也發現寵物與人類的情感是雙向的。人類對他們的寵物不離不棄,寵物也會同等回報飼主。報紙就曾報導了一則 80 歲老兵與他的北京犬寵物的故事。在 1940 年倫敦大轟炸期間,他們一起在家中罹難,當救難人員發現他們時,看見他們在常坐的扶手椅上緊緊相擁而亡。一位家庭主婦激動地寫道:「在大轟炸期間,我只剩獨自一人在家中發抖……但這時我突然發現一隻小狗,她一直陪伴在我身邊,一直到確定我沒事才離開……」

另外,人們也發現寵物能大大提高主人於轟炸中的生還機率。一隻小獵犬佩吉的家被炸毀了,家裡的女主人、嬰兒和佩吉都被困在廢墟之中。這時小狗開始用牠的爪子拼命地挖,挖出一個可供嬰兒呼吸的洞,最後他們全都順利獲救。

在戰爭的磨難中,人類與寵物一起生活,吃著同樣的食物、遭逢同樣的苦難,然後一起走向死亡,兩者的界線逐漸消彌。然而,在戰爭結束後,這段歷史被遺忘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才終於從無數人的日記、訪問與回憶錄中浮出水面。也許這些故事能讓我們反思人與寵物的關係,人與動物的生命本就等值,當集體焦慮再次來臨時,我們是不是還能保有理智和人性,在極端的時代氛圍裡堅定不屈、做出正確的決定?

 

本文由故事編輯部與百靈佳殷格翰共同製作
參考資料
  1. Campbell, Claire. Bonzo's War: Animals Under Fire 1939 -1945, 2013
  2. Kean, Hilda. The Great Cat and Dog Massacre: The Real Story of World War Two’s Unknown Tragedy, 2017
  3. 3. 邱吉爾,《二戰回憶錄》,台北:海鴿,2016
  4. Anthony McCarten,《最黑暗的時刻》,台北:八旗,2018
文章資訊
作者 神奇海獅
刊登專欄 有問題要跟海獅說
刊登日期 2022-01-13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