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鐘樓與親子娛樂館的共同體:賈伯斯也信奉的曹洞宗,臺北僅存據點的現代轉生之路

席名彥 2024-12-30
現今的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Source:Outlookxp/CC BY-SA 4.0)

臺北東門一帶,自日治時期以來發展為人文薈萃之地,附近有臺大醫學院、東門國小、成功高中等各級學校,亦鄰近不少中央政府機關,巷弄之中,更潛藏著許多不同時期的文化遺跡。在首都如此精華的地區之中,居然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鐘樓」矗立其中?

 

當我們走到在仁愛路與林森南路的交叉路口,可以看到有一座醒目的山門(指寺院的大門)掩映於道旁,原來,這是臺北市市定古蹟「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本山」為日本佛教用語,是特定宗教派別內被賦予一定地位的寺院,可理解為大本營或根據地),而鐘樓後方的現代大樓則是臺北市最年輕的一級機關「青年局」之所在地。

 

為何這座莊嚴古樸的禪寺鐘樓,會矗立在現代大樓與咖啡廳之前?欲了解古蹟的前世今生,故事要從禪宗「曹洞宗」的淵源開始說起。


教你只管打坐:信眾遍布全球的曹洞宗

曹洞宗屬於禪宗的教派,而禪宗亦是佛教宗派之一,強調明心見性、參禪頓悟之法,在晚唐至南宋期間衍出五宗七派(臨濟宗黃龍派和楊岐派、法眼宗、雲門宗、溈仰宗)歷經數百年的浮沉變化,直至近代也發展出多種學說。

 

如要追溯曹洞宗的來源,可從西元九世紀時,中國江西洞山的良价禪師與其弟子曹山的本寂禪師說起,因兩位禪師致力於弘揚禪法,自成一派,後人將此宗派稱為「曹洞宗」。

 

其名之由來有二:其一,洞指洞山,曹指曹山,是取良价禪師居住地江西宜豐縣的洞山,以及徒弟本寂禪師所住的吉水縣曹山之合稱。本應稱「洞曹宗」,或可能為口語習慣,改稱為曹洞宗;其二,是取「禪宗六祖」曹溪惠能之「曹」,與其法孫洞山的良价禪師之「洞」,合稱為「曹洞宗」。而會沿用曹溪惠能的名號,應是以此表明「本宗乃六祖正風之嫡傳」。

 

到了 13 世紀,日本有一位僧人:道元禪師,遠渡重洋至大宋學習佛法,因而開始將曹洞宗傳入日本,後也逐漸發展為一大宗派。
 

這位道元禪師其實是出身於源氏的貴族,但童年時,不幸遭遇父母相繼離世,因而有所感悟,13 歲即決心出家。他投入京都比叡山的名剎「天台宗」延曆寺,也曾往揭「臨濟宗」建仁寺,只是多年修行下來,他仍對佛法抱有困惑。

 
日本浮世繪師月岡芳年於1887年繪製的《破竅月》,可見到畫作中的禪宗始祖:菩提達摩是呈現靜坐姿勢。(Sourcce:wiki/公有領域)
道元的畫像《月見の像》,目前藏於曹洞宗禪宗的第二大中心:福井縣大野市的寶慶寺中。(Sourcce:wiki/公有領域)

直到道元 25 歲時,在浙江天童山如淨和尚門下習得「默照禪法」:指自己的內心不受環境所影響,讓心保持安定,也能清楚覺察內心與周遭的變化,之後頓悟「身心脫落」之境界,當他回國後,便成為日本曹洞宗之祖師。

 

道元禪師提倡「只管打坐(しかんたざ)」的修行法門,主張透過一心坐禪,使身心從雜念中解放,由於其方法平易近人,因此廣獲大眾迴響。晚年的道元禪師,則在越前州(今福井縣)創立永平寺,是為曹洞宗兩大本山之一,傳承至今七百餘年,始終恪守禪風,隸屬於曹洞宗派下的日本寺廟及道場,多達一萬五千餘座,歷年來自世界各地上山坐禪修行者,更是不計其數。

許多人可能以為佛教或禪宗多半興盛於亞洲國家,不過,近代的日本曹洞宗其實十分積極向歐美地區傳揚禪學,比如蘋果公司與皮克斯動畫的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就曾在曹洞宗禪師乙川弘文指導下潛心修禪,2011 年出版的《賈伯斯傳》中,甚至曾寫到賈伯斯潛心求道,還考慮過出家一事。2023 年,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出訪日本時,也特地前往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朝聖,由此可見,曹洞宗對兩位蘋果主事者的信念與美學應是影響十分深遠。
 

賈伯斯和庫克都曾不遠千里拜訪的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Sourcce:掬茶/CC BY-SA 4.0)

讓我們將視角拉回臺灣,位在臺北市區的「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地位即如同日本曹洞宗在臺灣的分部,也是全臺曹洞宗寺廟之大本山。只是這樣一門獨到的宗教門派,又是如何來到臺灣的呢?

 

臺灣傳教的縝密布局:在地寺廟合作與興辦學校

1895 年,清廷簽署馬關條約後,日本帝國派出軍隊接收臺灣,隨之而來的各宗派「從軍布教師」,也抵達臺灣紛紛展開行動。主要是日本佛教宗派眾多,彼此教義區分嚴格,對於隨時可能面對死亡的士兵來說,能否以他們所信仰的宗派儀式來處理葬祭,至關重要。所謂的從軍布教,即由日本各宗派派出僧侶隨軍,給予士兵心靈上的慰藉、協助醫療看護、舉行葬儀法事,也負責將戰死者的遺骸送回故鄉。

 

當時曹洞宗有一名從軍布教師名為「佐佐木珍龍」。他是日本千葉縣人,12 歲時於曹洞宗光嚴寺受戒為僧,20 歲便成為住持,能力可謂相當出色。29 歲時,適逢甲午戰爭爆發,佐佐木珍龍奉命隨軍於遼東活動,之後也和軍隊一同來到臺灣,參與了由北至南的征臺戰役,至 1901 年年底任滿離開臺灣。短短  6 年的布教期間,佐佐木珍龍在其通譯、士林慈諴宮住持陳金福的協助下,迅速掌握臺灣宗教界的概況,並奠定曹洞宗在臺根基。

 

根據佐佐木珍龍的調查,他發覺雖然臺灣的佛寺眾多,但形勢衰萎,並無明確的宗派規律。換言之,若將日本佛教宗派引進臺灣,大有可發揮之處,況且,此時正逢政權更替之際的動亂世局,有些臺灣在地的佛寺也有意願投靠日本宗派,希望得到本山的庇護與資助。於是,曹洞宗迅速制定「臺灣島布教規程」,提出幾大目標包含:懷柔臺灣本地宗門寺院、設置日本國語學校教育子弟、向在臺官吏及人民布教傳道等。

 

佐佐木珍龍等七位布教師,先後在艋舺龍山寺與西門街布教,與臺灣仕紳建立起良好關係,努力向臺灣人推廣曹洞宗,並取得臺南開元寺、基隆月眉山靈隱寺、苗栗觀音山法雲寺等本土大寺的合作。當其他日本佛教宗派仍以服務日本信眾為主時,曹洞宗已累積不少臺灣的本地信徒,因而在日治臺灣初期取得傳教優勢,建立全臺龐大的聯絡寺院網絡。

 

1908 年起,在臺籍仕紳黃玉階、辜顯榮等人捐資,以及曹洞宗大本山的補助下,「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於東門町現址上興建,其建物一度遭到強烈颱風摧毀,熬過百般艱辛,正殿終於在 1923 年啟用,鐘樓也在 1930 年落成,是當時少見以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寺院,氣勢宏偉。正殿北側另有一座磚造的閩南式寺院,是專供臺灣本地信徒禮佛的「觀音禪堂」,也就是現在的「東和禪寺」。

文史網站「秋惠文庫」在FB分享的日治時期曹洞宗大本山別院鐘樓照片。(Source: 秋惠文庫
 

除了傳教外,興學教育也是曹洞宗的核心目標之一。1916 年,曹洞宗臺灣別院興辦「臺灣佛教中學林」,創校過程中,同樣獲得基隆顏雲年、臺中林獻堂等臺灣仕紳熱心捐助,提供臺灣學生不同的升學途徑。

 

與一般學校不同,臺灣佛教中學林是一所三年制的佛教中學,目的是希望成為培育僧侶的場所與養成布教的人才,而招募的學生則以本島人僧侶和齋友子弟為對象。其學歷不只能夠與日本的曹洞宗中學林接軌,畢業後通過考試,學生還可以前往高等學校、專門學校或曹洞宗大學繼續進修。在 1938 年,學部遷移至士林外雙溪的新校舍,戰後才逐漸演變為如今的私立泰北高級中學。


現今在士林的私立泰北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基本已脫離佛教學校的體系(Source:Solomon203/CC BY-SA 4.0)

這所由曹洞宗所設立的佛教學校,確實培育出不少臺灣宗教及教育人才。例如:第一屆畢業生李添春,從曹洞宗大學後回臺後,任職於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參與全島宗教調查,戰後仍持續編修佛教文獻;與李添春同屆的畢業生林德林(俗名林茂生),則於臺中佛教會館講習布教,並設立「愛生院」照顧弱勢族群,可見臺灣佛教中學林的生徒,在社會各界貢獻良多。

 

從違建到電影取景地,東和禪寺與鐘樓的重生之路  

然而,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曹洞宗也倉促撤離臺灣,留下來的臺灣別院之寺院也改由臺灣僧侶:心源法師接手,可惜產權未獲政府承認,相關土地也就此被收歸國有。起初,心源法師還勉強維持東和禪寺的運作,也開辦東和幼稚園照顧孩童,不過,在臺北別院及鐘樓周邊空曠的院地,經年累月下來,逐漸被戰後來臺的軍眷占用,不只搭建違章建物,就連鐘樓都被以木板施作隔間,直接充當住宅使用。

 

像是 1968 年,《日本工業新聞社》駐臺記者茂野統一在曹洞宗臺北別院舊址曾拍下幾張照片,照片中可見鐘樓外側已遭違建占滿,鐘樓及正殿中間的空地仍維持寬敞,卻也立有幾支晾衣竹竿,顯示居民已開始「利用」這片無人看管的空間。

 

不過,除了違建被「物盡其用」,這一帶有一間知名餐館也剛好在 1968 年開始營業,這間店便是「龍門客棧餃子館」。當年,老闆姜志民剛退伍不久,他原本只是在鐘樓後方,搭設簡易的棚架販賣水餃、滷味,而後乘上當年流行的武俠電影《龍門客棧》風潮,加上餐點平價實惠,深受民眾喜愛,而後也逐漸打響「龍門客棧餃子館」之名聲。


如今,雖創辦人早已仙逝,不過穿越鐘樓山門,進入混雜市場,聞著燒臘、麵線的香氣,點上幾盤水餃滷味爽快下酒,也成為鄰近臺大學生、日後眾多政商名流們回味無窮的青春記憶。

老照片專頁「復刻舊時光」曾發出讀者David Huang分享的,1987年在林森南路與仁愛路的鐘樓影像。(Source: 復刻舊時光

 

到了 1970 至 90 年代,度過半世紀之久的臺灣別院正殿屋頂也無可避免的因老舊而發生塌陷,這棟逐漸殘破失修的鐘樓,依然屹立於違建群中,當時也令許多市民留下深刻印象。所幸,我們在 1986 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以及朱延平導演的《天下一大樂》,仍可一窺鐘樓的身影。兩部片皆有在鐘樓周邊取景拍攝,也將當時軍眷聚居、充滿生活氛圍的時光永恆地刻劃在螢光幕上。

 

不過,1989 年以後,臺北別院所在的國有土地被當時的市府規劃為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用地,原本還打算將地面建物全部拆除,後來經過文化界一番搶救,才留下了鐘樓與東和禪寺,也先後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只是別院正殿與周遭違建群還是遭到拆除。

 

歷經古蹟修復工程,2006 年,「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舉行鳴鐘儀式,重新對外開放,呈現出如今市民所見整潔淡雅、新舊共存的景觀。

 

承襲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與其前身臺灣中學佛教林,皆有讓信徒寄託心靈、並作育英才的理念,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自成立以來,提供豐富的攀岩、溜冰、舞蹈、演藝場地,還有多種新穎育樂設施,陪伴青少年成長。2024 年,臺北市青年局正式成立,也進駐這塊歷史悠久、別具意義的區域。如何在這樣新舊交替的空間之中,協助更多青少年探索世界,對於市民朋友來說,相信也是十分值得期盼的未來。
 

鐘樓與臺北市青年局,呈現在都市中的新舊時代風景。(Source:寺人孟子/CC BY-SA 4.0)
參考資料
  1. 〈【時光走廊】台灣古寺歷史影像(10-9) 日本寺院與神社〉,《人間福報》,2023年6月9日,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46006,2024年12月檢索。
  2. 〈大時代縮影的餃子館 「龍門客棧」是另一個竹籬笆內春天〉,《自由時報電子報》,2022年8月16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026401,2024年12月檢索。
  3. 杜曉梅,〈日治時期曹洞宗在台教育事業與地方關係—以臺灣佛教中學林創立為例〉,《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9期(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2,頁114-129。
  4. 闞正宗,〈日僧佐佐木珍龍的臺灣開教:佛教曹洞宗在殖民初期(1895-1901)的活動〉,《圓光佛學學報》第21期(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2013,頁125-162。
  5. 闞正宗,《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臺北縣:博揚文化),2004。
  6.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台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7, 頁279-310。
本文與臺北市政府青年局合作
文章資訊
作者 席名彥
刊登日期 2024-12-30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