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乍到荷蘭的讀者,倘若想找間咖啡館,享受歐式悠閒,在網路地圖上搜尋時,請記得輸入「café」或是「koffiehuis」,若走進的是「coffeeshop」,你會發現大家在享受的,不是香醇的咖啡,而是「濃純香」的大麻!
為什麼荷蘭的大麻店(cannabis store)會叫「咖啡店」(coffee shop)呢?根據漢克.德弗里斯(Henk de Vries)——荷蘭最具代表性的大麻商人,也是阿姆斯特丹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大麻咖啡連鎖店「鬥牛犬」(the Bulldog)創始人的回憶,1970 年代大麻剛剛合法,以前只能在家和親友一起的私密之事,成了在開放空間和陌生人一起的消費行為。由於當時大麻店的老闆大多是嬉皮,他們期許自己的大麻店能像自家客廳一樣,充滿溫馨自在的氛圍讓陌生人輕鬆交流,因此挪用荷蘭常見餐飲場所「koffiehuis」(咖啡屋)的通稱,將大麻店取作「coffee shop」(咖啡店),允許客人邊喝咖啡邊呼麻,但嚴禁客人在店裡喝酒或使用其他精神活性藥物(例如 70、80 年代歐美隨處可見的古柯鹼、LSD/搖頭丸),希望打造出充滿愛與和平的草本芬芳大麻文化,與世間紛亂的酒吧文化區隔開來[1]。
幾十年過去,老嬉皮式的溫馨大麻咖啡店在荷蘭所剩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出貨的速吸大麻店,各個城市遍地開花。凡持有執照的業者,都能光明正大地販賣大麻相關產品。這不僅塑造荷蘭別具一格的觀光特色,也成為這個國家展現其自由和寬容精神的另一個經典案例。
所以,在荷蘭,大麻還算是毒品嗎?真的可以合法賣/買/抽娛樂用的大麻嗎?而荷蘭社會究竟有什麼政策,管制這個既熱門也充滿爭議的棘手草藥呢?

延伸閱讀:危險的飲品:咖啡如何創造出反抗的文化
荷蘭大麻新手入門指南
探究社會政策的大問題前,先來個起手式發問:在荷蘭要如何合法地買/抽娛樂用大麻?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效果?
購買資格
|
自 2013 年起,18 歲以上的荷蘭居民,攜帶有效證件,才能進入消費。換句話說,觀光客其實不能「異國體驗」買大麻的,但現實中,你能不能踏進大麻店消費,是大麻咖啡館雇用的保安人員說了算,因此不意外的執法鬆散。 |
大麻產品
|
主要產品有:大麻葉(weed,但其實是乾燥的大麻花蕊),以及大麻膏(hashish,萃取大麻花草汁液製成的膏塊)。除「原物料」外,大多店家也賣即時/食產品:混著菸草捲成的大麻捲菸(joint)、添加大麻成分的餅乾糕點。各類產品效果如何?江湖傳說是大麻膏濃度較高、大麻點心效果較淡/慢,但並不科學僅供參考,最終效果如何因人而異。 |
合法
食用場所 |
合法抽大麻葉/膏的地方只有自家和大麻咖啡店(coffee shop),並非每間大麻店(cannabis store)都開放室內抽麻,在阿姆斯特丹有極為少數的旅館房間也開放。除了上述場所,在其他地方使用大麻,都屬違法行為,罰金以 100 歐(約臺幣 3,500 元)起跳計算。 |
產品與效果
|
使用大麻主要為的是兩種成分所帶來的不同效果:讓人鬆的大麻二酚(CBD)和讓人嗨的四氫大麻酚(THC)。CBD 比例較高的大麻品種,通稱 indica;THC 比例較高的,則為 sativa;若是效果混合,店家通稱 hybrid。這樣區分並非科學性的生物品種分類法,而是透過「大麻專家」測試過後的經驗談,純參,效果最終還是因人而異。 如果覺得直接走進大麻店來一根實在太刺激的話,在一般藥妝店也可買到萃取過,用來安神放鬆保健的 CBD 產品,例如茶包、精油等。這些產品在荷蘭境內被歸類為保健食品,不在管制範圍內,民眾可自由選擇。 |
非法但不犯罪:容忍政策下的灰色地帶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在荷蘭買/賣/抽娛樂性大麻,真的合法嗎?與其說合法,更適合的解讀是,荷蘭政府以「不影響其他人的個人自由」為前提,畫出了一塊「不算你犯法」的灰色地帶:法律原則來說,在荷蘭販售、種植、持有大麻是非法行為,但是,如果一個人有需要,她/他可以在自己家種植跟使用大麻[2]。
在荷蘭,毒品分為兩種(臺灣分四級):軟性跟硬性。硬性毒品包括海洛因、古柯鹼,而大麻屬於軟性毒品,被視為對人體傷害較低的毒品[3],過度使用軟性毒品,荷蘭政府將之視為健康問題,與抽菸、酗酒和肥胖等的處理態度相似。
這樣的奇妙定義,來自 20 世紀末荷蘭社會一場深度全面的社會辯論,討論大麻的健康影響、癮性、負效果、社會管控;最後討論結果,政府選擇以「容忍政策」(gedoogbeleid、tolerance policy,俗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來管理大麻的使用。
容忍政策,簡單說就是荷蘭政府對社會大眾劃出的底線:量及使用方式的管控。法律允許「個人用」,因此條件也就以個人用的合理上限為準則,依據《鴉片法指導方針》(Aanwijzing Opiumwet),每人每天可持有、可交易量的大麻上限為 5 公克、在家可種植的大麻草數量上限為 5 株。5 公克是什麼概念?1 公克的大麻混菸草大約能捲 3~4 根的大麻捲菸,所以 5 公克大概等於一包菸[4]。

為了有效管理,荷蘭政府對大麻店開出各種嚴格規範,包含:不能靠近學校、不能廣告、不能販售酒精、店內庫存不能超過 500 公克等,且需繳高額稅金,以 2018 年為例,該年大麻交易繳交的稅金高達 4 億歐元(約 138 億新臺幣)[5]。對荷蘭當局而言,繳稅就是紀錄,有助政府瞭解目前社會的使用與交易情況,進而調整政府宣導和控制的力度及方向。此外,既然是深層結構式的管控,其管理和執法都需要大量的資源,而大麻銷售的稅金直接支援了毒品防制教育與控管系統所需的資金。
[1]參考資料:Youtube' Amsterdam's Coffeeshop Culture: The Inside Story (ep1)
Documentary nederwiet'。
Documentary nederwiet'。
[2]荷蘭政府官網資訊: Toleration policy regarding soft drugs and coffee shops。
[3]荷蘭的毒品由 Opiumwet(鴉片法)統一管理,鴉片法自 1919 年立法通過適用,目的是
為了監管具有高度成癮性、藥品濫用或對身體有害的藥物。第一版的鴉片法目的為規範鴉
片貿易,後續經過多次修法,於 1976 年增加控制其他成癮性藥物,如嗎啡、可卡因、海
洛因、巴比妥類、安非他命等,並將各類成癮性藥物依照對健康之影響性分類為硬性毒品
(Lijst I)及軟性毒品(Lijst II)。
為了監管具有高度成癮性、藥品濫用或對身體有害的藥物。第一版的鴉片法目的為規範鴉
片貿易,後續經過多次修法,於 1976 年增加控制其他成癮性藥物,如嗎啡、可卡因、海
洛因、巴比妥類、安非他命等,並將各類成癮性藥物依照對健康之影響性分類為硬性毒品
(Lijst I)及軟性毒品(Lijst II)。
[4]上述量的限制都是針對 18 歲以上的成人所規範,未成年者吸食、持有或栽植軟性毒品仍會被依鴉片法起訴。
[5]該稅收數字參考 2020 年KRO Reporter 報導:Fiscus haalt honderden miljoenen op bij coffeeshops, 以及Transform Drug Foundation2018 年的文章:CANNABIS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MOVING FORWARDS NOT BACKWARDS。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MOVING FORWARDS NOT BACKWARDS。
本文摘錄自《荷以永續:荷蘭的創新之路》(前衛出版),標題由故事Storystudio編輯部調整。

荷以永續:荷蘭的創新之路
|This is so Dutch|
■創立於2011年的荷蘭冬天,現今臺灣介紹、討論荷蘭最重要的平臺【荷事生非】,全新作品
■專注在「轉型」、「社會」、「環境永續」三大面向
■陳欣新.Ying C. 陳穎.Olivia 董芸安-專文推薦
荷蘭,和你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跟著荷事生非,穿梭低地國的過去,來到現在,迎向未來,
讓我們看他們的歷經的變遷和轉型,如何創新.怎樣永續!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很常以一雙充滿美好想像的眼睛,看到世界(特別是歐美)各國令人讚賞的一面。不過,除了自由、寬容與商業創新等一眾美好詞彙,荷蘭更深層的社會面貌究竟是如何呢?
從近千篇文章精選,最核心關鍵的22篇好文。
分別就轉型.社會.環境永續三個面向,討論荷蘭的光明與陰暗,荷蘭的職場、對待多元性別或許沒有比較平等,對待職業婦女也有自己的問題。打醒你對「荷蘭的月亮比較圓」的美好憧憬後,本書收錄一個較少被媒體報導的話題──荷蘭人深入骨子裡的運動文化。如果你好奇荷蘭人除了騎自行車還擅長什麼運動、他們瘋哪些運動賽事,以及在哪些運動賽場上表現亮眼,請看書中詳細的整理。
在荷蘭,環境永續理念已深植於社會各個層面,成為國家政策和日常生活的核心思維。我們將從多角度探索荷蘭如何體現永續發展,包含循環經濟的推動、與自然共存的空間型態,以及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轉型策略。
首先,荷蘭是全球最早將循環經濟納入政策規劃與實踐的國家之一,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完全的循環經濟。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荷蘭政府發布了2023~2030年的國家循環經濟計畫。我們也將看到荷蘭與自然共存的傳統與創新:自古以來創造許多獨特的空間型態,像是風車和水上住宅。早在15世紀,荷蘭人就利用風車調節水位,擴大土地面積以進行農業活動和定居;荷蘭風車不僅是排水工具,更是輔助農業和工業生產的重要設施。
在能源轉型方面,荷蘭政府於2017至2018年間啟動了大規模的能源改革,並且訂定至2030年的離岸風電路徑規劃。荷蘭的能源政策變革不僅是出於氣候目標的考量,還考慮到經濟效益和長期投資的穩定性。期待讀者們閱讀後,對永續發展的實踐能獲得更多新的思路與啟發!
本書描繪了荷蘭人與荷蘭社會如何順應自然環境變化,以及歷經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層面的變遷。荷蘭不僅從過去到現在充滿了轉型和改變,從現在到未來也持續在轉變。在轉型過程中,荷蘭人如何展現社會與環境永續的創新。
■創立於2011年的荷蘭冬天,現今臺灣介紹、討論荷蘭最重要的平臺【荷事生非】,全新作品
■專注在「轉型」、「社會」、「環境永續」三大面向
■陳欣新.Ying C. 陳穎.Olivia 董芸安-專文推薦
荷蘭,和你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跟著荷事生非,穿梭低地國的過去,來到現在,迎向未來,
讓我們看他們的歷經的變遷和轉型,如何創新.怎樣永續!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很常以一雙充滿美好想像的眼睛,看到世界(特別是歐美)各國令人讚賞的一面。不過,除了自由、寬容與商業創新等一眾美好詞彙,荷蘭更深層的社會面貌究竟是如何呢?
從近千篇文章精選,最核心關鍵的22篇好文。
分別就轉型.社會.環境永續三個面向,討論荷蘭的光明與陰暗,荷蘭的職場、對待多元性別或許沒有比較平等,對待職業婦女也有自己的問題。打醒你對「荷蘭的月亮比較圓」的美好憧憬後,本書收錄一個較少被媒體報導的話題──荷蘭人深入骨子裡的運動文化。如果你好奇荷蘭人除了騎自行車還擅長什麼運動、他們瘋哪些運動賽事,以及在哪些運動賽場上表現亮眼,請看書中詳細的整理。
在荷蘭,環境永續理念已深植於社會各個層面,成為國家政策和日常生活的核心思維。我們將從多角度探索荷蘭如何體現永續發展,包含循環經濟的推動、與自然共存的空間型態,以及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轉型策略。
首先,荷蘭是全球最早將循環經濟納入政策規劃與實踐的國家之一,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完全的循環經濟。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荷蘭政府發布了2023~2030年的國家循環經濟計畫。我們也將看到荷蘭與自然共存的傳統與創新:自古以來創造許多獨特的空間型態,像是風車和水上住宅。早在15世紀,荷蘭人就利用風車調節水位,擴大土地面積以進行農業活動和定居;荷蘭風車不僅是排水工具,更是輔助農業和工業生產的重要設施。
在能源轉型方面,荷蘭政府於2017至2018年間啟動了大規模的能源改革,並且訂定至2030年的離岸風電路徑規劃。荷蘭的能源政策變革不僅是出於氣候目標的考量,還考慮到經濟效益和長期投資的穩定性。期待讀者們閱讀後,對永續發展的實踐能獲得更多新的思路與啟發!
本書描繪了荷蘭人與荷蘭社會如何順應自然環境變化,以及歷經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層面的變遷。荷蘭不僅從過去到現在充滿了轉型和改變,從現在到未來也持續在轉變。在轉型過程中,荷蘭人如何展現社會與環境永續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