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電來了,鐵道動了,山城亮了:一幅以日月潭為起點的「能量地圖」

林韋聿 2025-05-16
矗立在山林中的大觀發電廠(Source:台電綠網

如果把臺灣邁向現代社會的過程,想像成水潭中的漣漪,那麼濁水溪流域或許就是石子落下的地方,從那激起一波波漣漪。

 

在這片山林環繞的中臺灣山谷中,雨水順著中央山脈積聚成溪,向下奔流。武界、日月潭、大觀、車埕……一個個名字看似遺世獨立,卻因為一座座發電設施、鐵道工程與林業基地緊緊串聯,畫出了一幅臺灣現代化的能量地圖。

 

從一紙藍圖到穿越山嶺的宏大電廠

在臺灣中部,雨水沿著一道道崇山峻嶺匯聚成瀑布奔流,順著中央山脈沉澱、積聚,潤養山谷,也儲藏著無窮的水力資源。濁水溪上游,因為有著劇烈的高低落差,再加上水流充沛的特性,向來就是河岸居民的重要水源。

 

早在日治初期,時任總督府長官後藤新平便提出「動力乃國力之根本」,並推動建設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到了 1910 年代,總督府進一步思考如何以電力引領殖民地現代化,水資源充沛的日月潭成為發展重點。

 

1918 年,《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大要》出爐,一場橫跨地理、工程與政治的世紀工程正式啟動。原本水淺的日月潭,被設計為「離槽水庫」,需從濁水溪上游攔水後引流蓄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今日的台灣電力公司前身,後簡稱台電)規劃興建武界壩,並開鑿一條15公里長、穿越水社大山的引水隧道,將山那頭的溪水引入日月潭,以供水力發電使用。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計畫圖(Source:台電電業文物典藏網

這項改變臺灣自然地貌與能源結構的工程,卻因資金與天災頻頻受挫。原預算為 4,800 萬日圓,最終暴增至 8,000 萬,加上 1923 年關東大地震、1929 年世界經濟危機接連打擊,工程數度停擺,引發社會質疑。

 

為挽救工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與臺灣總督府積極遊說日本國會,最後同意於 1931 年 6 月在美國發行債券籌資,才於 1931 年復工,並在 1934 年完工。這場歷時十五年的工程,不只是技術考驗,更是一場國家資源與現代化願景的博弈。
 

這是日月潭發電廠的水社壩,位處水社部落附近的水尾溪,和附近的頭社壩,使原為高山天然湖泊的日月潭湖面升高18.18公尺,利用日月潭為儲水潭,再將水下衝到水里溪門牌潭,以高低差來推動發電機。(來源:濁水溪文化記憶庫/CC BY 3.0)

電力與鐵道的黃金連線

1934 年,日月潭第一發電所(今大觀發電廠大觀一廠)正式完工,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力電廠,供應全臺七成電力。這座從中央山脈發電、電流橫貫南北的電廠,也支撐起樟腦、糖業、漁鹽加工等輕工業的發展,成為臺灣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為配合施工,台電興建全臺首條電氣化鐵道——日月潭電氣鐵道,運輸材料與工程人員,成為電力與鐵道技術首次整合的嘗試。隨著發電所落成,鐵道功成身退,但留下的遺構仍見證當年技術的進步與挑戰。

 

電廠的誕生也深刻改變當地的面貌;台電不只為數千名工人及家屬設置宿舍、醫務所、學校、澡堂等設施,也讓水里與車埕逐漸形成具備完整生活機能的工業聚落。

 

1937 年,日月潭第二發電所(今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於水里興建完成,日本總督府也鋪設二水至車埕的集集線,擴大交通網絡,讓這座山中小鎮走入現代化。

 

然而,這一切無法倖免於戰火。1944 年起,盟軍空襲臺灣能源設施,兩座電廠首當其衝。員工一邊焚燒茅草干擾敵機視線,一邊守住機房,仍不敵炸彈轟炸,發電設施嚴重毀損,電廠一度癱瘓。

 

戰後,幸好當時的電力技師堅守崗位,他們成為最早重返災區的一群人,搶修設備、重建輸電系統,讓臺灣在戰後重見光明。1946 年 10 月,蔣中正總統與夫人蔣宋美齡視察電廠復原狀況,分別命名日月潭第一與第二發電所為「大觀」與「鉅工」,象徵戰後重建的堅毅精神。如今,兩座電廠仍穩定運轉,是臺灣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柱。

 

鐵軌牽來木香:車埕的林業風華

隨著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展開,作為發電與鐵道建設重要節點的車埕逐漸嶄露頭角。

 

早期,車埕因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成為糖業、樟腦及木材等資源的集散地。1919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為了運送發電工程所需建材與機具,著手鋪設從彰化二水至外車埕的鐵道,最初以貨運為主,1922 年 1 月 13 日增設客運功能,翌年又延伸鋪設外車埕至門牌潭之間的軌道,用來運輸發電機與變壓器等重型機械。

 

然而,隨著工程資金短缺,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最終將二水至外車埕段鐵道轉賣給總督府鐵道部,成為今日的集集線。集集線在發電工程暫停後轉作一般交通用途,不僅是南投境內唯一的鐵路,亦成為當地對外的重要交通動脈,它為車埕帶來龐大人流與物流,也逐步鋪設出其日後林業發展的道路,對中部內山地區的開發貢獻深遠。
 

埔里糖廠為了將生產的糖運出,在1916年,利用「臺車」運送糖到車埕車站;1919年,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動工,台電為運載大型設備和材料,特別拓寬外車埕經集集至二水之間的七分車鐵道(即外車埕線),以及從車埕到電廠的外門牌潭線,兩者分別於1921年和1923年完工。技師、工人再加上輕便車的客貨運,為車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來源:濁水溪文化記憶庫/CC BY 3.0)

1950 年代末,隨著林業開發進入高峰期,取得南投山區的大規模伐木權的木材公司選擇在地勢平坦、鐵道便捷的車埕設廠。新建的鋸木廠與貯木池迅速帶動地方發展,為聚落注入第二波繁榮。

 

當時車埕村居住人口曾達數千人,其中過半數在木業工廠任職,從「小臺北」的暱稱,可以窺見一時的繁華。透過集集支線運送原木與加工品,車埕成為全臺木材產業的重要節點,產品甚至遠銷國外,木材業聲勢如日中天。

 

然而,1980 年代臺灣林業政策開始轉向,木業產能開始下降,地方經濟也開始退潮。本地的木材公司雖然曾經嘗試引進外材與轉型加工,但終究不敵市場與結構變遷,終究結束營運。工廠停擺後,原本熱鬧的聚落逐漸沉寂,唯有留存的廠房、宿舍與貯木池等設施,持續訴說著這段產業興衰與時代更迭的歷史記憶。
 

1900 年起,日本總督府推動「樟樹造林」,其中集集庄(含水里)植樟面積達 8.245 平方公里,腦灶林立約 600 餘座,炊煙處處,商客雲集,因此有「小臺北」之稱。(來源:濁水溪文化記憶庫/CC BY 3.0)

一座電廠的回聲:從輸電幹線到觀光小鎮

水力發電不僅為臺灣提供穩定電力,更深刻影響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與生活方式。從二水至車埕的鐵道鋪設,帶動水里地區邁向現代化交通網絡;工程所需的大量人力,不僅促成社宅聚落的形成,也使移民、勞工與在地居民交織出新的社會樣貌。
 

1912 年,南投廳在集集街上設「集集庄集集消費市場」,1916 年臺灣香蕉外銷,使得集集人口越來越多,商旅往來頻繁。1928 年的集集消費市場為一木造瓦屋建築,周遭聚集許多餐飲、蔬菜與旅社店家。(來源:濁水溪文化記憶庫/CC BY 3.0)

木業與電力工程的發展亦催生地方經濟活動,車埕與水里成為山林資源與外銷產業的交會地點。當伐木時代結束,1999 年 921 地震後,地方居民與政府攜手,積極推動車埕轉型為以木業與鐵道文化為主軸的觀光小鎮。過去的木材公司舊址活化為木業展示館與木工 DIY 場域,貯木池也整建為生態景觀池,成為旅客踏尋歷史與自然的景點。
 

車埕木業展示館在重建時,採用「新與舊的交疊」覆屋保存舊屋架的設計理念,將舊屋架修復為木業創意館中的展示品,並於舊廠的木構架上另加新木構架,營造新舊木構造交疊於同一空間的趣味。(來源: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觀光旅遊網/政府網站資料開放)

如今的車埕,不再是臺車穿梭、木屑飛揚的伐木基地,而是融合電力、鐵道、林業與人文記憶的文化節點。在日月潭周遭,這段從能源建設開展、走過產業風華到文化觀光轉型的歷程,也讓我們看見:一座發電廠,如何牽引出一個地區的百年變遷與未竟故事。

參考資料
  1. 簡佑丞,〈臺灣近代大規模水力發電系統的開端——濁水溪(日月潭)的電業文化路徑(上篇)〉,《電業文物典藏》,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Collection/2009/2025/8477/
  2. 王蓓禹,〈【文化台電】飛越熾烈時代 俯瞰大觀重生與驕傲〉,《台電月刊》2022年5月號,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tpcjournal/article/5411
  3. 〈明潭發電廠 發展古蹟暨生態觀光導覽 日月映大灣 水里桃花源〉,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greennet/about/theme/206
  4. 〈日月潭抽蓄發電成典範 光輝歷史 風華再續〉,《台電月刊》2020年6月號,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tpcjournal/article/3969
  5. 〈水裡坑神社遺址〉,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d=558000&indexCode=Culture_Place
  6. 〈明潭電廠〉,《日月潭國家風景區》,https://www.sunmoonlake.gov.tw/zh-tw/attractions/detail/15
  7. 廖品硯,〈「動力,乃國力之根本!」推動臺灣工業現代化,日治時期亞洲最大的日月潭發電廠〉,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he-development-of-taiwan-modernized-power-plant
  8. 〈車埕撫今追昔憶大代木年代〉,http://www.taichung-life.com.tw/?REQUEST_ID=cGFnZT1ib2FyZA%3D%3D&BID=81
  9. 陳順勝,〈【專欄】看盡台灣木業、發電、鐵路與觀光發展的車埕〉,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b03c344f-7439-4c8b-a7ed-8ff28eb7cdf8
  10. 〈南投車埕 蘊涵木業鐵道電力人文風采〉,https://www.epochtimes.com/b5/8/11/3/n2317914.htm
  11. 〈車埕木業展示館〉,https://www.sunmoonlake.gov.tw/zh-tw/attractions/detail/22
  12. 〈車埕車站〉,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11134
  13. 劉芷瑋,〈交通、人流、物流-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對於水里地區的影響(1919-1945)〉,https://hdl.handle.net/11296/fts56u
  14. 〈集集線〉,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5
本文與【島內散步】合作
無限濁水溪-巡電思源|濁水溪水力X電業文化走讀

故事最動人之處,往往藏在現場的山水、光與人情裡。閱讀只是開始,邀請你實際走一趟,親眼看見文章背後的水文與人物,聽見土地的聲音、感受在地文化的溫度。立即報名,一起走讀在地!

活動報名請見以下資訊:
官方網站:https://walkintaiwan2.pse.is/7g5w3q
日月潭二日:https://walkintaiwan2.pse.is/7g5w4l
奧萬大二日:https://walkintaiwan2.pse.is/7g5w5r
文章資訊
作者 林韋聿
刊登日期 2025-05-16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歡迎光臨螺溪電力公司
臺灣中部發電地圖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