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車站作為捷運、火車、高鐵、客運等多種交通工具的轉運站,無論平假日都人潮洶湧、車水馬龍。不過就在這個繁華的商圈中,卻有一處綠意盎然、同時具備中式與日式風景的角落,為繁忙的都市人帶來一絲幽靜,它就是國父史蹟館(逸仙公園),日治時期則是臺北鼎鼎大名的料亭(高級料理店)「梅屋敷」。
女強人眼光精準 梅屋敷名揚四海
梅屋敷由「吾妻」料理店的老闆娘藤井奈美(藤井なみ)與大和辰之助,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共同創立。藤井奈美在當時可是得到「女傑」評價的人物,她曾是大阪崛江中的一名藝妓,以舞技、歌喉與美貌著稱;在婚姻與事業的雙重不如意之下,明治二十九年(1896 年)攜女兒藤井登美惠渡海來臺。[1]
當時臺灣才剛剛割讓給日本,全島局勢尚未穩定,日本的統治計畫也百廢待舉,但藤井奈美別具慧眼,認定經營高級料理店大有前途,因此先於料理店「東」工作,明治三十年(1897 年)便接下該店經營權,並改名為「吾妻」。後來果然如她所料,隨著日本持續推動臺灣發展,店裡生意蒸蒸日上,讓她有餘力再與大和辰之助合力創立梅屋敷,並在明治四十五年(1912 年)將兩店合併經營。[2]
擁有上千坪日式庭園、種植眾多梅樹的梅屋敷,不僅料理十分美味,所培養的藝妓更是打響了自家招牌。為了向日本本土宣傳臺灣政治、文化、風俗、經濟及工業等各方面的發展,首部在臺拍攝,明治四十年(1907 年)上映的電影《臺灣紹介活動寫眞》[3],便特別在梅屋敷取景,拍攝「梅屋敷與藝妓的手舞」(梅屋敷と藝妓の手踊)片段,展現在臺藝妓的舞蹈實力。[4]
除此之外,日本舞蹈五大流派之一「西川流」在臺灣的師傅西川嘉定,也在大正六年(1917 年)十月六至七日舉行名號公開儀式,特別在劇場「榮座」安排了歌舞伎表演。其中梅屋敷在精挑細選後,派出擅長舞蹈的藝妓靜香,飾演戲目《戻橋》中的鬼女,並讓靜子和糸奴兩名藝妓分別演出《竹生島》中的龍神及辯才天,精湛表現獲得記者們的大力稱讚。[5]
結合美景、美食與美女的優勢,梅屋敷開業後便生意興隆,成為達官顯要宴客的首選。如名律師川瀨周次曾在此舉辦過來賓超五百人的大型園遊會,安排了十多間模擬日本本土各式店舖的臨時攤位,緩解在臺日人的相思之苦;[6]臺灣實業家、政治家辜顯榮獲天皇頒授五等勳章後,同樣曾在此處舉行謝宴,受邀參加者包括時任臺灣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7]
由於名流經常出入梅屋敷,也讓當地成為蒐集「八卦」的絕佳場所。如某次川瀨周次在出庭辯論後就到梅屋敷喝酒,記者緊追在後,希望能從醉言中挖掘出獨家報導的題材;以及某位硬漢陸軍中校難過「美人關」,在美貌藝妓的懇求下,只能在酒席上掏出紙筆細細筆記,答應回頭幫她調查某人的行蹤等,[8]讓我們能窺見當時上流生活的片段。
從料亭變黨產 只因孫文曾短暫用餐
除了梅屋敷之外,藤井奈美還於大正二年(1913 年)開設「吾妻旅館」,交由女兒藤井登美惠打理。雖然兩者都經營得有聲有色,但藤井登美惠卻在大正十四年(1925 年)先一步離世,痛失繼承人的藤井奈美,最後將吾妻旅館交由養子藤井悟一郎經營。而藤井悟一郎其實就是大和辰之助的五子,梅屋敷後來也由大和辰之助的三子大和宗吉接手。[9]
而就在大正二年(1913 年),孫文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失敗後,在轉往日本的途中於臺灣短暫停留不到一天,便曾在日方的保護及監視下來到梅屋敷用午餐。[10]雖然對當時的梅屋敷來說,這只是接待過的其中一位達官貴人,但這段插曲卻對該店的未來造成深遠影響。
日本於二戰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在臺日人產業,成為公產。由於梅屋敷多年來聲名遠播,原本計畫在整修後用於招待賓客,不過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卻以「紀念國父」為由,獲得所有相關建物、土地及店內物品的使用權,後更透過多次「轉帳撥用」,將產權也納入手中。[11]
省黨部取得梅屋敷後,除了一部分作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以及黨內自用的「黨員遊藝室」之外,剩下的空間則轉租給臺中富商吳子瑜,成為民間經營的「新生活賓館」。梅屋敷在戰時受損嚴重,修繕責任卻完全由承租人吳子瑜負擔,[12]逼得這位富商只能變賣家產支應。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旅居上海的臺灣人慰問團在向國民政府請願後,曾搭乘國軍專機返臺,希望平撫各方情緒,讓事件和平落幕。但下機後不久,就遭行政長官陳儀軟禁在新生活賓館內,並被迫在隔天離開臺灣,完全來不及發揮任何作用。[13]
國父史蹟紀念館建立初期,在國民黨的重視與推動下,參觀人數頗為可觀。但在仁愛路的國父紀念館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 年)落成後,由於功能性重複且建築內部空間不足,國父史蹟紀念館的重要性迅速衰退,多次傳出可能遭到遷建。[14]到了民國七十二年(1983 年),為配合臺北市的鐵路地下化工程,國父史蹟紀念館終究逃不過拆除的命運,全園區在原址以北約五十公尺處重建。這使園區失去了被列為古蹟的資格,僅於2007 年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15]
民國八十四年(1995 年),臺北市政府徵收國父史蹟紀念館。為拿回這片本應為公產、當時「陳舊發霉、保管不善且空無一物,有失保存國家元勳遺跡本意」的土地,市府付出了接近六.六億元的徵收補償金。所幸經過調查後,相關款項已於民國九十六年(2012 年)以行政處分追徵。[16]
走進今天的逸仙公園,眼前雖然仍能看見重建過的梅屋敷日式房舍,庭園卻早已改為仿蘇州中式園林,顯示當地經歷過在地歷史與黨國統治的拉扯。無論如何,日治時期專屬於臺日上層階級、戰後長期由單一政黨把持的梅屋敷,終究還是成了臺灣民眾共有的財產。[17]
雖然梅屋敷是以花天酒地聞名的高級料理店,但該店也十分富有人情味。在昭和五年(1930 年)的一場宴會中,時任臺北消防組組長的船越倉吉急病暈厥,因考慮到狀況穩定前不宜移動,梅屋敷直接休業十天,讓船越倉吉留在店內接受醫師治療,直到病情稍有起色才返回自宅休養。期間不僅藝妓和服務生親自在床邊看護,店內還持續招待前來探病或照護的家屬及相關人士,與舉辦普通的小型宴會相比,忙碌程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還一度被人戲稱為「梅屋敷醫院」。
[1]宫川次郎,《新臺灣の人人》(東京:拓殖通信社,1926年),頁255-256。
[2]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年),頁88;內藤素生編,《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年),頁204。
[3]曾文莉,〈植民地臺湾で制作,撮影された映画における日本の表象〉,《人文研紀要》,第92期(2019年),頁199。
[4]「臺灣紹介活動寫真(承前) 梅屋敷と藝妓の手踊」,《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5月15日。
[5]〈花の巷〉,《新臺灣》,第28號(1917年10月15日),頁43-44。
[6]「梅屋敷の園游會」,《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11月12日。
[7]「辜顯榮氏之園游會」,《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2月2日。
[8]田中一二,《臺灣の新人舊人》(臺北:臺灣通信社,1928年),頁633。
[9]太田肥洲編,《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40年),頁651。
[10]藤井悟一郎,〈記孫先生旅臺舊事〉,轉引自呂芳上,〈孫中山與臺灣及其歷史遺產〉,收錄於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臺北: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2011年),頁4;劉碧蓉,〈 來臺交通之探索〉,《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39期(2014年),頁21-22。
[11]梅屋敷旅館接收日人私產清冊及省黨部接收保管清冊函送案」(1946-04-08),〈接收日產房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26700002013。
[12]國父史蹟紀念館改設新生活賓館案」(1946-06-15),〈國父史蹟紀念館管理事項〉,《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12920003002。
[13]慰問團記者,〈臺灣十小時〉,收錄於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頁197-203。
[14]葉韻翠,〈政治紀念地景的建構與衰落 國父史蹟館的個案研究〉,《地理學報》,第104期(2023年),頁19-21。
[15]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國父史蹟館」登錄為本市歷史建築。〉,2007年10月17日,北市文化二字第09630338400號。
[16]立法院,〈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第81卷17期(1992年),頁230,轉引自葉韻翠,〈政治紀念地景的建構與衰落 國父史蹟館的個案研究〉,頁24;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處分書〉,2017年6月14日,黨產處字第106001號。
[17]橋本白水,《船越倉吉翁小傳》(臺北:海老原四郎,1931年),頁194-197。
那些消失的日本建築,居然都只剩下威權時期的歷史記憶!
要了解真的臺灣,
就不能錯過這些「被消失的建築」!
解密史料、檔案,抽絲剝繭還原建築也還原真相,
穿越百年,神遊老房子離奇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
重新用新視角理解與認識,大時代下那些隱藏在歷史縫隙裡的建築與故事。
曾經,臺灣留下了一批日產房屋,見證戰爭後的時代變遷;曾經,政黨使用的房屋充斥在你我身邊,但因過去的威權統治,使得這些地點的故事總是那麼神祕,卻又經常在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本書搜羅20棟日產房屋,包括寫真館、旅館、市役所、喫茶店與咖啡店等,透過歷史文獻、照片與精美手繪建築圖,構築起這些日產房屋不被臺灣人熟知的故事與來龍去脈。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讓人們感受到轉型正義與歷史還原所帶來的影響,如果能因此開始關心不當黨產議題,對轉型正義也有進一步的貢獻。
本書特色
-首次以「日產變黨產」為主題的歷史書,精選全臺20處建築的時代故事。
-從珍貴史料、照片,透過手繪建築圖還原消失的建築樣貌與集體記憶。
-用房子說故事,將困難複雜歷史資料化繁為簡,快速了解不當黨產的祕辛與真相。
專業審訂
建築學者、文資工作者 凌宗魁
專文推薦
臺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漫畫家、作家 魚夫
建築文資工作者 凌宗魁
聚珍臺灣總監 王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