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引領希臘走向最輝煌的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崛起之路(二)

ZANNANZA 2020-10-14

 
羅馬龐貝(Pompeii)出土的亞歷山大馬賽克,約公元前 100 年原作的複製品。清楚顯示伊蘇斯戰役中馬背上的亞帝向波斯軍隊發動攻勢。
 

亞歷山大在腓尼基提爾的血腥屠城

打贏了伊蘇斯之戰後(公元前 332 年),亞歷山大繼續揮軍南進敘利亞與腓尼基(Phoenicia)。居住在腓尼基的 4 萬名提爾(Tyre)居民聽聞亞歷山大逼近,女人跟小孩紛紛逃遁殖民地迦太基(Carthage),選擇留下的人則潛逃到一座地勢險要的小島上,守軍們在島上以逸待勞,似乎是打賭亞歷山大會因此島難以攻陷而放過他們。但他們錯了,亞歷山大想征服的地方,沒有人能逃得了,最終提爾人為此付出血的代價。


為使馬其頓的攻城器械能到達島上,亞歷山大的軍隊展現出極強的攻城能力。他命令希臘工程兵從岸邊建造一條堤道,直接延伸到海中的島上,並建造兩座 50 公尺高的攻城塔,塔上裝有扭力弩砲、投石機等重型武器,可以射出沉重的石彈攻擊石牆。


提爾人曾嘗試使以裝有易燃物品的小船來破壞攻城塔,這項戰術雖延誤了亞帝攻城的進度,卻無法阻止城市最後的殞落。當圍城七月後,提爾被攻陷,亞歷山大的怒火一次傾倒在他的敵人身上。


拼死反抗的提爾人下場慘不忍睹,除了逃進神殿的少數人獲得特赦之外,8,000 人被屠殺(其中 2,000 人在沙灘上被釘死於十字架)、3 萬人被賣為奴隸。而波斯帝國亦因此失去它最後一個主要海軍基地,波斯的海軍優勢也至此正式結束。


一座以他之名的城市:埃及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

攻陷提爾之後,大部分東地中海的城市都向亞歷山大敞開了大門,除了加薩(Gaza)外。在加薩被亞歷山大擊垮後,他對反抗者的處理手法與在提爾時如出一轍──格殺勿論。


後來,希臘軍隊進入埃及,他們在埃及沒有遇到抵抗,因為埃及人充當「帶路」的角色,把亞歷山大及其軍隊視為解放者。當亞歷山大來到錫瓦綠洲(Siwa Oasis)時,埃及祭司稱他古埃及阿蒙神(Amun)之子。公元前 332 年 11 月 14 日,他更是在埃及古都孟菲斯(Memphis,今開羅以南約 24 公里) 獲尊為國王,正式成為埃及法老王。

 

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在建城後不足半個世紀,就成為希臘化世界甚至整個地中海的學術和教育研究中心,也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人口超過 50 萬人的大都市。

同年,亞歷山大在埃及尼羅河三角州的出海口,建立一座以自己為名的城市──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此後,亞歷山大陸續建立了 70 座與他同名的城市。征服埃及後,亞歷山大和他的軍隊離開埃及,回到黎凡特(Levant),準備入侵波斯位於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的部分領土。


埃及風格的亞歷山大大帝雕像,年代為約公元前 300 年,現存於德國法蘭克褔古代雕塑品博物館(Liebieghaus Museum)。希臘的征服者在埃及不止是外來的統治者,還被尊為法老王。

高加米拉之戰(Battle of Gaugamela):戰前部署

降服埃及後,亞歷山大轉向東北面的美索不達米亞,逐漸深入波斯的核心範圍,亞歷山大和波斯的大流士將在戰場上再次一決高下。即使如此,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仍未放棄以外交手段阻止對方前進。


大流士三世三次去信亞歷山大。第一次,他要求對方撤出亞細亞並釋放戰俘,亞歷山大拒絕;第二次,大流土願意割讓紅河(今土耳其中部克澤爾河,即Kızılırmak River)以西領土並將女兒嫁給他,亞歷山大還是拒絕;最後一次,大流士提出割讓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以西領土,並提供3萬塔蘭白銀(約 930 公噸,現值8.08億美元)作戰俘的贖金,且願意與其共治波斯帝國,同樣被亞歷山大拒絕。當所有外交手段都用盡後,大流士意識到戰爭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便於巴比倫重新集結一支大軍,準備正面交鋒。


大流士三世深知此次戰役將決定帝國的命運甚至存亡,他集結的部隊人數相當龐大,根據羅馬史學家阿里安(Arrian)的說法,波斯動員的軍隊共有騎兵 4 萬和步兵 100 萬。雖然現代史學家質疑這個數字被灌水,但仍估算波斯有動員超過 10 萬人的能力。除了人數龐大的武裝力量外,波斯還出動 200 輛輪軸上裝有鐮刀的「鐮刀戰車」(Scythed chariots)、斯基泰騎兵以及 15 隻戰象,而希臘方面僅有約 4 萬步兵與 7,000 騎兵的總兵力。

 
高加米拉戰役中的波斯軍隊陣型,電影《亞歷山大大帝》劇照。

亞歷山大的軍隊越過幼發拉底河後,沒有直取巴比倫,而是採取偏北路線以避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酷熱,也方便軍隊補給。大流士派出先鋒部隊,阻擋亞帝軍隊越過底格里斯河(Tigris),但這批士兵仍無法阻止對方渡河。


越過底格里斯河之後,亞歷山大沿著東岸持續向南進軍。歷史記載過河後的一夜,當地出現一次月蝕,經天文計算回溯,現代歷史學家推測高加米拉之戰的確切日期是公元前 331 年 10 月 1 日。


行軍途中,希臘軍遭遇一批波斯騎兵,這批兵隊在亞帝的攻擊之下大多逃之夭夭,而被俘的波斯兵則向亞帝供出情報──大流士率領的波斯主力正在附近的高加米拉(Gaugamela)紮營,等待希臘軍隊到來。


公元前 331 年 10 月 1 日:決定波斯帝國命運的關鍵決鬥

今日的哥梅爾土丘(Tel Gomel),歷史學界普遍相信它是高加米拉戰役的古戰場遺址。

關於高加米拉戰役的確切地點,目前歷史學界多認為位在今伊拉克庫爾德斯坦(Iraqi Kurdistan)境內,其首都埃爾比勒(Erbil)附近的哥梅爾土丘(Tel Gomel)。大流士吸取了伊蘇斯之戰中,波斯軍隊因地型狹窄而無法發揮兵力優勢的教訓,他這次選擇的高加米拉就是一片開闊平坦的土地,這種地形也很適合鐮刀戰車衝鋒。


開戰時,亞歷山大命令步兵以斜形陣向波斯軍隊中央移動,自己則率領騎兵和隱藏在騎兵後方的輕裝部隊向右移動,而波斯騎兵則向左延伸,以圖包抄希臘軍隊右翼,但希臘方成功抵擋了這次攻擊。與之同時,大流士命令鐮刀戰車向前衝鋒。


高加米拉之戰的開局形勢圖。

希臘的標槍兵摧毀了部分衝上前的戰車,剩下的戰車接近時,希臘步兵故意讓開缺口成E字形,任由戰車進入。但這其實是希臘人設計的陷阱,當誘敵深入後,步兵將缺口合隴並以長矛攻擊被引誘深入的波斯戰車。


此後,越來越多波斯部隊增援波斯軍隊左翼,導致大流士所處的中央部分出現一個缺口。亞歷山大看準機會,率伙伴騎兵向中央處突擊,隱藏在後方的輕裝部隊則阻止波斯軍隊返回增援,波斯部隊相繼遭突破,甚至到了亞歷山大用肉眼就能看見大流士三世的程度,還向他投擲了一支標槍,但沒有命中。大流士見情勢不對,急忙上馬逃走。而部署在大流士附近的精銳部隊見總司令棄軍逃跑,軍心士氣紛紛潰散。


戰爭的終局:亞歷山大的軍隊突破波斯軍缺口,希臘軍亦險被擊破,但最後希臘軍仍獲得勝利。

即便如此,不知大流士逃去的波斯軍隊右翼獲得大幅增援後,使希臘軍隊陷入一陣苦戰。在右翼,波斯幾乎打敗希臘軍隊,但當亞歷山大得悉希臘軍隊正面臨險況時,他立刻放棄追擊大流士的機會,反而返回增援,擊退波斯右翼。


波斯右翼在指揮官馬扎亞斯(Mazaeus,波斯帝國的巴比倫總督)的號令下向後撤退,卻因陣形潰散損失慘重。根據阿里安所載,波斯軍隊被俘及陣亡人數達 30 萬,其他古典時代的歷史學家則估計數萬人傷亡;希臘則與之相反,步兵僅數百人傷亡,騎兵傷亡 1,000 人左右。由此可見,馬其頓和希臘聯軍獲得戰爭的勝利,波斯帝國則自此失去半壁江山。


大流士三世預測希臘軍將南進巴比倫,故往伊朗高原大後方的埃克巴坦那(Ecbatana)撤離,並企圖再次組織反擊,可惜的是,他沒有機會這麼做,因為他不久就被部將貝蘇斯(Bessus)刺殺。傳聞中,亞歷山大得知此事後感到非常惋惜,因為他未能親自在戰場上殺死大流士三世,失去身為勝利者的榮耀。後來,亞歷山大繼續深入伊朗高原獵殺貝蘇斯,為大流士三世報仇。


波斯門戰役(Battle of the Persian Gate):波斯帝國的背水一戰

阿契美尼德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遺址。

贏得高加米拉之戰後,亞歷山大先前往波斯最重要的城市──古都蘇薩(Susa),掠奪當地寶藏。公元前330年初,亞歷山大和他的將領帕曼紐(Parmenion)兵分兩路,帕曼紐沿古老的波斯皇室大道(Royal Road)前進,而亞歷山大則帶領大部分的軍隊通過波斯之門(Persian Gate)進攻波斯帝國的首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


波斯之門是通往波斯波利斯的交通要道,其地勢險要,隘口只有數公尺寬,且利於防守方。波斯軍預估希臘軍將會通過這個隘口,所以佈下了埋伏,靜待希臘軍上當。


這個戰略起初有了效果,希臘軍通過波斯之門時,波斯軍向敵軍灑下箭雨和石塊,導致希臘軍隊傷亡慘重。波斯方成功阻擋了希臘軍隊一個月的攻勢,沒想到有位牧羊人竟向希臘軍隊供出一條經過山路的秘道,希臘軍隊因而能繞過波斯之門,抵達波斯軍的後方。


當希臘軍繞經秘道突然現身在波斯軍後方時,波斯軍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襲擊,致使堅守波斯之門的守軍潰敗,其將領阿里歐巴扎尼斯(Ariobarzanes)戰死。


自此,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中門大開。城內的波斯人見大勢已去,決定打開城門投降。波斯首都金庫中的黃金和白銀,若全部換算成白銀總值達 2,500 公噸,全都落入亞歷山大手中。根據記載,希臘人動用 3,000 隻駱駝運送這批財產。亞歷山大一夜之間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沒有之一。


這場戰役是亞歷山大東征戰爭的轉捩點,也是亞歷山大跟波斯之間最後一場重要會戰。得到波斯波利斯的寶藏後,亞歷山大成為當時的世界首富,他一下子就擺脫了對希臘同盟財政上的倚賴,並為接下來成本高昂的浩大東征,提供近乎無限的財政支援。


波斯帝國境內的皇室大道(The Royal Road)。在公元前六到五世紀,波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它修築了總長 2,500 公里的皇家大道從安納托利亞西部的薩第斯(Sardis)到波斯古都蘇薩(Susa),另外還有其他公路連接埃及和中亞一帶。皇家大道每隔 20-25 公里設置驛站,旅客隨身攜帶一種類近於護照的證件以獲得通行權及補給。歷史記載指出,伊朗高原上的「萬王之王」能吃到地中海撈捕的鮮魚。
 
參考資料
  1. Arrian(2013)Alexander the Great: The Anabasis and the Indica. A new translation by Martin Hammond, Book III, pp. 69-88. Oxford World’s Clas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Diodorus Siculus(1963)Bibliotheca historica, translated by Loeb Classical Library, Book XVII, Chapter 70-71. Heinemann.
  3. Mieroop M.V. D. (2016)A Histor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ca. 3000-323 BC, Third Edition, Chapter 16 “Governing a World Empire: Persia”, pp. 332. WILEY Blackwell.
文章資訊
作者 ZANNANZA
刊登日期 2020-10-1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