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去阿里山看神木:日治時期的校外教學去哪玩?必去景點大解密!

吳亮衡 2022-07-10
屏東高等女學校學生在神木前合照。(1940)阿里山神木,是每個來到阿里山修學旅行的學生必定會拍照留影的景點(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天剛亮,雞鳴聲劃破了夜晚的寧靜。在一九四〇年,一群來自高雄淑德女學校(今高雄市立新興中學)的中學生們比以往更早起床,迫不及待地走向盥洗室梳洗、換上整齊的制服,前往期待已久的修學旅行。[1]

在現代學校也有的校外教學,最早出現於日治時期。當時的學校除了在教室內講授知識外,也會規劃各式校外教學,讓學生有機會到戶外實際感受自然的氛圍,增加見聞。這種校外教學經常摻雜著展示現代化殖民成果的意味,強化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兼具自然美景與現代化建設的阿里山,正是當時修學旅行的熱門首選。
 

一、女學生們的「木都」之旅

伴隨蒸汽火車所發出的鳴笛聲,女學生們熱絡地暢聊,臉上的笑容藏不住對修學旅行的期待。有些人提到先前看過的林野資料,[2] 還有人分享自己的剪報簿,甚至有人在討論需要多少人才能環抱住傳說中的阿里山神木。此起彼落的談笑聲,在左右搖晃的車廂中顯得特別熱鬧。

在嘈雜聲中,窗外的風景如幻燈片般切換著,直到領隊老師出聲提醒,眾人才意識到不知不覺中,車已經抵達一百〇八公里遠的嘉義驛。[3]
 

二、南國風情的嘉義公園與嘉義神社

走出嘉義火車站後,一行人無畏日正當中的艷陽,踏著整齊的步伐,朝著嘉義神社前進。

學生們沿途欣賞著嘉義市街熱鬧的景緻。行經矗立於圓環中央的嘉義中央噴水池時,老師講述起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年)梅山大地震對於這座城市的摧殘,[4]不過老師話鋒一轉,請學生們回頭看眼前繁華的市街場景,這便是大日本帝國市街改正的政策下,嘉義浴火重生的樣貌,令在場學生們感動不已。
 

修學旅行一定要來阿里山01
陳澄波繪製的《嘉義公園—神社前步道》(Source:《嘉義公園—神社前步道》,年代不詳,畫布油彩,72.5×91cm,私人收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眾人隨後抵達充滿南國風情的嘉義公園,一座由鳳凰木、丹頂鶴、獼猴以及赭紅拱橋所構成的現代化公園。嘉義公園的深處有一座嘉義神社,由於當時處於皇民化政策如火如荼之際,修學旅行中當然也安排了參拜神社的行程。只見行列最前頭的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們便恭敬地雙手合十、低頭祝禱,[5]向天照大神祈求此趟旅程能夠順利。
 

修學旅行一定要來阿里山02
陳澄波於 1937 年繪製的《嘉義遊園地(嘉義公園)》(原名:《辨天池》),將公園裡重要的元素描繪進畫中,包括鳳凰木、辨天堂、丹頂鶴、白鵝和番鴨等(Source:《嘉義遊園地(嘉義公園)》,1937,畫布油彩,130.2×162.5cm,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參拜儀式結束後,一行人稍作歇息,隨即前往引領木都產業發展的重要場域——嘉義製材所。
 

三、東洋第一的嘉義製材所

學生們尚未走到目的地,陣陣的木頭香味便撲鼻而來。在〈嘉義市街圖〉上,可以看見嘉義製材所旁邊寫著大大的「檜町」二字,以此命名實在是再適切不過。

嘉義製材所的現代化工業機械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目光,當作業員啟動機械開關後,原先漂浮於貯木池裡一根根的粗大檜木,彷彿是根輕盈的小竹籤,輕易被夾起。
 

修學旅行一定要來阿里山04
臺北市大橋公學校師生參觀嘉義製材所(1935),於天車前看到木頭被夾起,並一起合影留念(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檜木被送上送材臺後,即被送往製材工場進行切割,很快就消失於眾人面前。而更震懾眾人的則是接下來的製材過程:
 

大型劈鋸機(按:應為九呎帶鋸機)先從一塊大檜木的邊緣鋸開,一塊一塊地切割成十公分左右的厚度。[6]

只見檜木發出異樣的聲音,我們一邊看著轟鳴的機器,一邊看著木材在機械(按:應為固定檜木的送材車)上走來走去,直到木材成為一定的長度。[7]

大型的九呎帶鋸機快速運轉著,原先龐大的檜木原料瞬間變成一片一片的木材,俐落分割的畫面令學生們震撼不已。體驗完製材的現場後,學生們最後來到檜木及相關產品的展示區。中央早已排好加工後大小不一的紅檜木材,同學們憑藉著上課學習到的自然知識,開始數起每棵紅檜的年輪,猜測每一根木材的年紀。
 

04
臺北市蓬萊公學校學生參觀嘉義製材所(1939),看木頭送上製材工場進行切割(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四、令人期待的阿里山之旅

這趟旅程中最期待的一刻,終於來臨了。

隔天一早,學生們接著前往搭乘阿里山鐵道。興奮不已的學生們按照老師的指令,依序進入狹小的車廂,找尋適當的位置坐下。與昨日乘坐的縱貫鐵道火車相比,阿里山火車的車廂明顯窄了許多,這是因為阿里山鐵道的軌距為七百六十二公釐,比縱貫鐵道的軌距一千〇六十七公釐少上許多。

 

修學旅行一定要來阿里山05
靜修女學校學生在阿里山火車車廂裡用餐。(1941)(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寧靜的山谷裡,機械運轉聲與汽笛鳴響聲迴盪於山林間。隨著海拔高度提升,學生們原先熱切的討論,隨著火車的爬升而逐漸緩和下來。車廂因山路顛頗而不停晃動著,再加上濃烈煤煙味不時竄入車廂內,學生們只得將頭伸出窗外透透氣,呼吸點山林間的新鮮空氣,舒緩搭乘火車的不適感。火車窗外的山景果真是平地無法比擬,從樹梢間滲出的陽光和繚繞在山間的雲霧,讓人彷彿身處於仙境。
 

修學旅行一定要來阿里山06
嘉義中學校學生在獨立山路線圖牌前合照。(1939)(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隨著海拔高度越來越高,室內的溫度越來越寒冷,樹林的樣貌也開始逐漸轉變。當出現「以上溫帶林」的字樣時,火車的速度開始慢了下來。此時的海拔高度已經來到一千七百二十公尺,原先不願穿上禦寒衣物的同學,再也忍受不住寒意,不得不將外套穿上。學生們欣賞著窗外再次改變的林種,只見扁柏、紅檜等針葉林,在冷冽的空氣中仍舊屹立不搖。
 

修學旅行一定要來阿里山07
靜修女學校學生在阿里山火車前合照。(1941)(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就在火車進行第三次轉折後,阿里山神木終於出現在眾人面前。火車的速度開始減緩並停了下來。同學們湊到告示牌前,想要一探究竟眼前的神木到底有多高。其中一位名為岩切的學生,則默默沿著高低起伏的環樹柵欄,欣賞著注連繩上那一束束隨風飄逸的「〆の子」[8],拿出筆記本,試圖記錄下看到神木時的感受。
 

終於親眼見證這棵歷經三千年星霜的「神木」。儘管本身看起來似乎有點崎嶇不平,但它似乎存在一種非常神聖且沈穩的氣勢,讓我們就算只是站在旁邊,也有種很熟悉的感覺。

修學旅行一定要來阿里山08
屏東高等女學校學生在神木前合照。(1940)阿里山神木,是每個來到阿里山修學旅行的學生必定會拍照留影的景點(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當火車汽笛再次響起,學生們再次搭上火車,前往新高山登山口附近的山間旅社投宿,為明天一早的雲海行程準備。
 

五、壯闊的新高山日出與雲海

清晨六時整,所有人整裝待發,準備迎接修學旅行最終景點──新高山日出與雲海。

由於阿里山鐵道未能鋪設至瞭望臺所在地,同學們換上便於行走的布鞋,在老師的帶領下,步行於蟲鳴與山嵐之間。霎時間,一絲微弱的陽光從東邊的山稜線竄出,原本整齊的步伐被眼前出現的壯麗美景所打亂,學生們不禁停下腳步,讚嘆新高山雲海之壯闊。
 

修學旅行一定要來阿里山09
靜修女學校學生觀看雲海合照。(1941)(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我們調整步伐,休息一會兒再爬。祝山的美麗即將要出現了!」帶頭的老師吆喝著。

抵達瞭望臺時,太陽已從山稜線躍至新高山上方,一行人興奮地面向東方,齊聲高喊三次「萬歲」後,略帶不捨地告別眼前的美景,緩步踏上歸途。
 

六、殖民統治下的修學旅行

這是高雄淑德女學校在一九四〇年代的修學旅行紀錄。在日治時期臺灣,這類修學旅行非常盛行,打從修學旅行確定成行的那一刻起,學校老師便會鼓勵同學固定儲蓄,或在學費中預先收取費用。出發前,老師還會引導學生針對參訪地點搜集資料,有些學校甚至會提供必備品清單給學生,為的就是要讓旅程既有趣又安全。修學旅行結束後,學校老師會安排學生展示旅程中的所見所聞。

然而,如何選擇參訪地點時是一門學問。嘉義製材所、阿里山神木等景點之所以成為修學旅行的熱門首選,原因不只在於可讓學生親身體驗課本中的知識,透過參訪現代化機械工廠、阿里山鐵道,還可展示日本帝國治下臺灣經濟繁榮的樣貌,而壯闊的自然景觀以及日本神道信仰的連結,更增添了身為大日本帝國子民榮耀感。

如今的校外教學,大多已經不具備此種展示統治成果的政治意涵,參訪的地點也與百年前相去甚遠。不同時代的旅行安排,呈現各自背後不同的思維與想法,由此可見阿里山、嘉義製材所在日治時期所具有的重要象徵意義。
 


本文由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故事StoryStudio共同製作
《芬芳散策:一段從嘉義製材所開啟的日治時期嘉義之旅》
每當原木送下山來,製材街就跟著動了起來。在瀰漫的檜木清香中,夾雜著紛飛的木屑、尖銳刺耳的機械聲,形構出嘉義製材人繁忙的日常生活。

翻開書,開啟一趟從嘉義製材所出發的散策旅程。我們將回到百年前的嘉義,透過一則則的小故事,與製材人共享同一片生活風景。
 
預購由此去,還有精美贈品
 
-預購期間:即日起至 8 月 15 日止。
-預購方案:
  • 方案一《芬芳散策》專書:405 元 贈送明信片套組 1 組。
  • 方案二《芬芳散策》手記:288 元 贈送藏書票隨機 1 款。
  • 方案三《芬芳散策》專書+手記:700 元 贈送明信片套組 1 組、藏書票 2 款及通券貼紙 1 張。


- 出版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 執行單位:故事StoryStudio


[1]〈阿里山、日月潭方面修學旅行記〉,收入安江道彥,《たちばな》(高雄:高雄淑德女學校校友會,1940) ,頁38-42。

[2] 根據林雅慧的研究,日治時期的修學旅行可視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課外活動,學生在出發前會被學校教師要求調查參訪地點的地理環境、人文經濟等背景,亦會在參訪後鼓勵學生將其所見所聞寫成遊記、心得,並提供公開發表的場合,藉此將校外知吸的新知吸收並內化。見林雅慧,〈「修」臺灣「學」日本:日治時期臺灣修學旅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頁32-33。

[3]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鉄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鉄道部,1940),頁103。

[4] 1906年發生嘉義地區連續出現多起強震,其中規模最大者曾來到芮氏規模7.1級,史稱「梅山大地震」。根據官方出版的《嘉義地方震災誌》統計,當時造成全倒的房屋超過七千多戶,死傷人數也超過千人。然而此次地震後,卻也加速臺灣總督府推行市街改正、房屋建築改正的契機。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第35期,2017.10,頁11。

[5] 見蔡元隆、張淑媚等,〈日治後期校園忠君愛國思想的強化:以嘉義市初等學校為例〉,收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0卷2期,2009.11,頁47-49。

[6]〈阿里山、日月潭方面修學旅行記〉,收入安江道彥,《たちばな》(高雄:高雄淑德女學校校友會,1940) ,頁38-42。

[7]〈阿里山、日月潭方面修學旅行記〉,收入安江道彥,《たちばな》(高雄:高雄淑德女學校校友會,1940) ,頁38-42。

[8] 〆の子(しめのこ),指得是注連繩上附屬於繩索以外的裝飾品,多呈垂狀,例如紙垂。注連繩則是具有祈福作用的繩結,多以稻草為材料,主要繫於神社鳥居、新年時掛於大門、神木上。
 

文章資訊
作者 吳亮衡
刊登專欄 尋「臺」啟事
刊登日期 2022-07-10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芬芳散策
一段從嘉義製材所開啟的日治時期嘉義之旅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