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為何文科都是女生、男生都讀理工?──揭開性別對高中生選組的影響

科技大觀園 2021-07-27
Zoe Zachary / CC BY-SA 2.0)

每個人生階段,我們都須面臨各式各樣的選擇,小至中午點餐、大至學校工作買車買房;而對於高中生來說,「要唸文組還是理組,這是個問題。」


文理科性別分佈,20 年來有變化嗎?

說到分組,許多人直覺就能說出「文組女生多、理組男生多」這樣的現象,不過,2、30 年前是這樣,難道提倡性別平等的現在,仍是如此嗎?答案或許讓人驚訝:是的,這 20 年來沒什麼大變化。


近年來,國內大學理工科系的女性比例並沒有顯著上升(Source: Pixabay)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 2016 年的資料,在台灣,約有三分之二的男生在大學時期選擇就讀理工相關科系,女生僅占三分之一,而大學的科系選擇又與高中分組息息相關,因性別而區分學習內容的現象,早從高中便已顯現。


但光是知道現象可還不夠,現象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才是郭祐誠真正感興趣的地方,於是,一場真相追追追的歷程,就這麼開始了。


女生讀文組,是因為數學能力差?

看到性別的差異,有些人會以刻板印象去解釋:「女生選文組,應該是因為數學能力不佳。」但身為研究者,難免就要多問一句:真的嗎?會不會有些其他的原因呢?


想要破解謎題,線索必不可少,而郭祐誠的線索,便是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調查計畫──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這個資料庫追蹤了長達 7 年的數據,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國中一路到高中職與五專,蒐集學生與家長、老師、學校的相關數據。

 
任職於逢甲大學經濟系的郭祐誠教授,專長於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與教育經濟學,自 2011 年開始,郭教授便開始投入性別、多元入學等因素對學習表現的調查研究(Source: 曹盛威攝影)

「我們向來會喜歡這樣的資料,因為當它涵蓋的時間比較長,又有過往的一些歷史資料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可以觀察到的點更多,可以做出的推論也許會更精準。」


郭祐誠透過 TEPS,一一分析去性別、學生數學能力,以及家庭背景對於選組的影響。結果發現:學生們國一的數學成績會影響高中時的選組。平均而言,只要成績提高一個標準差,那這個學生選擇自然組的機會將增加 15% 至 19%。

 
當大家都具備相同數學能力時,女同學卻比男同學更不傾向選擇理組(Source: Pixabay)

不過,數學能力的影響對於男女卻不太相同。用四分位數去區分大家國一時的數學成績後,在成績最低的一組中,女生選擇自然組的機率比男生少 24%;但在成績最高的一組中,女生未來選擇自然組的機率相較於男生,竟少了 42%。

你是不是也發現問題了呢?既然說成績會影響選組,那照理說,成績一樣好的女生,也要讀理科啊,但結果卻不是這麼回事;也就是說,數學能力無法完全解釋二三類組男多女少的狀況。


從國中同學看未來?意想不到的發現

既然個人的數理能力差異不能完全解釋性別懸殊的情形,那會不會是因為外在環境呢?


過去,國外也曾有相關的討論,認為純男校或純女校中,較不易產生對於學科的性別刻板印象。畢竟同儕與自己是一樣的性別,「我是女生所以數理差」這樣的理由似乎不太適用,因此,若是想要鼓勵女性投入 STEM 領域,可以推動單性別教育。

 

像是希拉蕊.克林頓(Hilary Clinton)便曾通過立法大力支持單性別教育成立。也有些反對的聲音認為,這樣的性別隔離教育可能產生一些別的問題,像是加強性別刻板印象等等。


班級內的男女比例,也會影響學生的選組結果!(Source: Pixabay)

於是,郭祐誠進一步將研究焦點放在「性別組成」上,想了解:國中學習環境的性別組成,會不會影響學生之後的科系選擇呢?


結果發現,國中時期班級的性別比例,的確會影響科系選擇,但對兩性的影響並不相同。

對於男性來說,如果身處在女生較多的班級時,會降低他們選擇性別主流科系的機率,也就是說,他們比較有可能會選擇人文科系。但在另一方面,女生選科系時,較不易受班上性別比例影響。


他還分享了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對於女生來說,「補習」與「選擇自然組」之間,存在負相關。相較於沒有補過習的女生,曾經補習過的女學生較不傾向念自然組。而在男生身上,兩者的關連則不明顯。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男生開始選擇非性別主流科系,或許便是由於國中班級的性別分佈漸趨平均的關係。只是,如果想要突破目前的刻板狀態,光是調整學習環境的性別比例,似乎也難以讓更多女性投入 STEM 領域。


打破性別之牆,我們或許可以…?

綜合國外觀點與自己的研究,郭祐誠提到,「分組教學」或許是男女分校、男女合校之外的第三條路,像是在數理相關教學時進行分組,以此避免學生將成績歸因於性別。

 
分組教學、女性的理科教師,都可以成為打破性別之牆的可能選擇(Source: Pixabay)

同時,給予學生同性別的榜樣也可能有助於建立信心,像是數理科目的科任老師若是女生,這樣的典範可能鼓勵女學生在未來選擇相關科系。


有些研究便認為,為女生提供榜樣、在課堂上使用不造成性別歧視的「包容性語言」,或是多介紹 STEM 相關的工作,將有助於促進相關領域的性別平衡。


數學能力之外,更應重視邏輯素養

而除了教學方法的調整之外,郭祐誠認為學習「應該要強調邏輯素養的重要性,不應該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尤其是面對資訊變化如此快速的世界,邏輯的重要性對於任何科目或領域都是重要的。


郭祐誠更以自身為例,「我覺得我自己數學不好,但是我還是可以做研究、做推理,就算是說故事,我也希望是有系統、有邏輯的方式去說故事。」回想當初通過聯考進入大學時,大部分的志願都是人文相關的系所,但最後卻排到了經濟系,原以為好不容易可以避開的數學又通通都跑到眼前了:微積分、統計…等,其實讓人有點排斥。


但是,學習之後卻發現,經濟在討論的內容,其實也就是廣義的「社會的議題」,原本有興趣的領域,其實能利用工具更有邏輯地去釐清、用客觀的角度去梳理脈絡,也因此得以探討更多感興趣的內容。假設因為數理方面學習較為吃力,便完全放棄思考相關邏輯,便很有可能會錯過像這樣了解世界的機會。

 

108 課綱上線!未來會如何改變?

111 學年度起,高中生大學的學測將改為分科測驗,變成級分制,也讓學生得以自由選擇考試科目。這樣的改革會不會讓學生更早放棄數理領域,或是造成性別比例的差異改變呢?


你覺得 108 課綱將會對學生選組的傾向產生什麼影響呢?(Source: Pixabay)

郭祐誠坦言,在現階段無法判斷,因為人類的行為是如此複雜,要事先預測或短時間內歸因非常困難。此外,在追求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是改變考試的形式,根本上「追求名校」的思維沒有改變,其實還是容易陷入舊有制度的窠臼。


對此,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大學教書時的觀察與心得,提醒道:無論考試制度如何變革,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在學習方面培養出自律的態度,才是真正能影響學生未來的關鍵。

 

 

 

文章資訊
作者 沙珮琦
刊登專欄 科技大觀園
刊登日期 2021-07-27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