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 257 年,秦國首都咸陽城外西方十里有個名叫杜郵的小村落。
這天,小村落顯得不平靜,一群人氣勢洶洶的趕到此地,當地民眾稍一觀看立刻退避三舍,因為來者的衣著表明他們是秦王使者。
使者團雷厲風行進村,沒多久就停下了腳步,他們包圍一名老者,並準備完成此行的目的。使者團的首領下馬遞出一把劍,鄭重地向老者表明他的來意。聽完使者的傳話,老者緩慢地接過使者手中的劍,同時,憤怒、絕望、驚懼......種種情緒在老者臉上出現。
老者突然仰天喟嘆:「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或許是出於尊重,使者們沒有催逼老者,而是靜靜地等待結局。老者靜默良久,突然又是一聲喟嘆:「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話一說完,老者立刻抽劍自殺。
一個老人自殺,場景想必十分淒涼。但如果說出老者就是在幾年前還統領秦國大軍的名將──白起,只怕當時任何一個人都會感到極度的錯愕。
後世所謂的「戰國四名將」,白起名列首位,雖然並非絕對,但在一群人中,通常名字越靠前代表地位越高,所以說白起是四名將中的最強者也並非過譽。
翻閱史書,白起一生不敗,非但是秦國的王牌戰將,更是關東六國最恐怖的噩夢。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王牌殺神走上自殺的結局呢?
伊闕之戰─殺戮之路的起點
白起早年的事蹟不詳,他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可能已經40歲左右,當時他被任命為左庶長,並首次擔任攻城主帥。從他第二年官升一等的人事命令推測,白起第一次領軍戰績應該不差。
但史書沒有記錄他首次領軍的戰鬥內容,除了古人寫史書有惜字如金的習慣,我個人推測的原因是:因為沒啥特別的。
白起很有可能獲得局部性的戰術勝利,但沒有造成對手太大的損失,也沒攻掠下城池,所以撰史者才簡單帶過這場軍事行動。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秦之後的史家找不到相關史料。畢竟秦末戰亂四起加上項羽火燒秦朝首都咸陽摧毀眾多官方紀錄,很有可能造成後世史家考據上的困難。
升官本來是件喜事,但一般人如果面對到白起升職後所要負責的任務,我想應該開心不起來,因為白起奉命要迎戰攻打伊闕的 25 萬韓魏及東周國聯軍,而他的兵馬大約只有對手的一半。
按常理,人數佔優的聯軍會主動進攻,但聯軍在開戰前卻出現糾紛。原來,魏國在聯軍中佔多數,不過部隊數量少的韓國卻較為精銳,於是這兩國就開始互踢皮球。
魏國:「韓國部隊英勇,應該打頭陣率先進攻秦軍。」
韓國:「不不不!魏國人多勢眾,當然是身為主力的你們先進攻才對呀。」
當兩國都捨不得先進攻,並指望對方賣力作戰,自己好撿尾刀之際,白起注意到了聯軍貌合神離的事實。於是,白起首先對韓國部隊展開佯攻,接著趁魏軍因此放鬆戒備時,突然集中兵力猛攻魏軍,魏軍率先潰敗,接著人數本來就偏少的韓軍也無法單獨承受秦軍的第二波攻勢而潰敗。結果,白起一口氣斬殺 24 萬魏韓聯軍,最終占領了要地伊闕及五座城池。這就是白起不敗傳說的第一步──伊闕之戰。
等一下!
還記得前面我提到韓魏聯軍的人數是25萬嗎?然後白起斬殺敵軍 24 萬,這代表韓魏聯軍的陣亡率是 96%?太、兇、殘、了吧!
對比同時代的西方,被譽為包圍殲滅戰典範的「坎尼會戰」(Battle of Cannae)。當時迦太基的漢尼拔於此戰將 87,000 人的羅馬軍團斬殺 60,000 多人,75% 以上陣亡比率,使羅馬人不僅痛哭流涕並對漢尼拔聞風喪膽。
但相比之下,白起無論是人數及比例上都大大超越了漢尼拔,如此毫不留情的殺戮,不禁讓我感受到一股膽顫驚心的惡寒......
但以「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兇殘」這點來看,白起其實做得非常正確,他不但徹底解除聯軍對秦國的威脅,還使韓、魏兩國無法在短期內補充兵源。同年,白起趁虛而入佔領了韓國大片的土地,並在接下來數年頻繁對三晉的韓趙魏用兵,過程不僅是連戰連勝,甚至曾一度率軍包圍了魏國首都──大梁。
由於不堪秦國的猛攻,三晉之一的趙國轉而和秦國同盟。於是秦國暫時停止東進,將焦點轉移到南方的楚國。
鄢郢之戰─心理戰的完美展開
楚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超強大國。
老ㄕ這話可非胡說,我們來看一下春秋及戰國的地圖。
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楚國的領土都是各國最大的,更別提下圖的楚國後來還併吞了越國及魯國。春秋,在楚莊王的帶領下,楚國問鼎中原,當真是霸氣外露!
所以當秦王決定對楚國用兵,並詢問白起作戰計畫時,白起的答案使眾人感到極度不可思議:「我將率領數萬精兵直取楚國的首都!」
此話一出,眾人都懷疑白起是否在找死?
楚國可是擁兵數十萬且擁有極深的腹地,如果楚軍嚴守交通要道並實施堅壁清野的戰略,只有數萬之眾的秦軍不但很難取得戰果,沒準還被對方給包圍殲滅了。
等到白起出兵後,他老兄採取的措施更讓人確定:此人根本企圖自殺!
因為他在軍糧攜帶不多的情況下,竟然在渡過兩國的分界漢水後,就把渡河用的橋樑及船隻全部拆除燒毀!在不可能獲得後援的情況下,直奔楚國的都城──郢。
正常人看到白起的用兵,估計準備接收敗戰通知,沒準還事先準備追弔大會了。可過一段時間,秦國接到戰報:「白起所向披靡,秦軍已經殺到楚國的別都─鄢城了!」
趙國平原君曾形容白起:「眼神銳利、分析準確、 意志堅強。 」做為百勝名將,白起總是能看破敵方的弱點,然後毫不留情地趁隙突破,接著在傷口上灑鹽酸徹底摧殘對手。
雖然楚國貌似強大,但白起明白,如今的楚國早已今非昔比。楚王自以為國土廣大而不好好治國,導致他非但沒能任用人才,還讓朝中官員陷入內鬥的政爭中,連帶使國家運作效率低下、城池沒有良善維修、各地駐軍軍心渙散、百姓也沒有為楚王效忠的心志,簡單一句話:楚國徹底爛掉了。
所以白起決定只率少量部隊(從他以往率領數十萬大軍的規模來看,數萬人真的算很少了)並減少輜重負擔,以求在最快速的時間內突擊楚國衰弱的國防。而且為了激勵士兵向前邁進,他索性自斷後路,用絕望去激發出士卒殺戮的動力。反觀楚國,因為士兵各個只希望保家根本不想衛國,所以每次迎戰,大家立刻腳底抹油、各奔東西、回家洗洗睡也。這讓白起能深入敵境,還可以從不設防的楚國領土掠奪糧食,一路連勝的攻到鄢城。
鄢城距離楚國首都已經很近,眼看大禍臨頭,楚王終於集結重兵在此阻擋秦軍,秦軍發動數次攻擊都未能突破楚軍的防守。等一下!楚國已經是重兵雲集,面對只有數萬的秦軍竟然只求抵擋而不求反攻?若非白起戰術能力太強竟然能以寡凌眾,就是楚軍戰鬥力真的已經廢柴到無法組織一次像樣的攻擊。
毫無後勤又深入敵境的秦軍沒有任何僵持的本錢,久攻不下的白起仔細觀察鄢城佈防後,隨即宣布:「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築堤蓄水。」等到堤防完工,白起鑿破堤防引大水灌城,經河水浸泡的鄢城東北角很快潰破。這個行動使鄢城中「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並使白起最終攻掠下這座要地。
太、兇、殘、了!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慘狀?而且根據史書的記載,白起攻楚的軍事行動不只針對士卒,也傷害不少平民。
隔年,白起繼續出兵,攻陷楚國首都─郢,並把楚國歷代先王陵墓燒毀。這一燒,徹底摧毀楚王的抵抗意志,楚王選擇遷都自保,日後再也沒有人選擇建都在郢城。這一燒,也徹底摧殘了楚國人民的自尊,屈原做了首名為「哀郢」的文章,裡面提到楚國人自此像失了魂似的終日渺茫,屈原更對國家遭受如此羞辱而絕望的自殺。如今我們端午節能放假,或許有部份還要感謝白起(?)
甚至這還是楚國的恥辱,事實上也的確很恥辱,楚國擁有幾乎十倍於對方的兵力,竟還被攻陷首都,王室遭受挫骨揚灰的對待。國力及精神上皆被重挫的楚國,自此再無力獨自抗秦。建立奇功的白起則因攻楚勝利被封為武安君,並且名震天下。
長平之戰─殺神的頂峰
接下來十多年的日子裡,白起仍不時領兵出戰,並且締造出後世將領作為用兵參考的經典。不過老ㄕ打算直接略過那些戰役,直接談論我要說的主題:長平之戰。
當時秦趙兩國為爭奪韓國的上黨地區,於是在長平一帶展開戰鬥。趙國本來的統帥廉頗,眼看秦國士氣正猛,在吃了幾場小敗仗後開始堅守不出,與秦國開始兩年多的消耗戰。
趙王為此撤換廉頗,改用趙括為主帥領軍進攻,秦國則藉機換上白起,務求徹底擊敗趙軍。最終,白起成功包圍趙軍,並在擊斃趙括與二十多萬的趙軍後,俘虜了另外二十多萬的趙軍。據一些歷史學者的推論,他可能連帶俘虜了居住在上黨及長平的居民,使俘虜人數達到 40 多萬。
長平戰後,白起並未沉醉在勝利的喜悅中,他立刻把眼光投向下一個目標:趙國首都邯鄲。
此時的趙國,因為損失 40 多萬兵力而空前虛弱,如果秦軍把握時機速攻襲擊,要將趙國首都拿下,甚至滅亡趙國都是很有機會的。問題是:要安置 40 多萬的俘虜需要極大的功夫與時間,何況這當中還有 20 萬對秦軍懷有強烈敵意的趙國軍隊,弄個不好隨時都會發生叛變。所以當部下詢問對待戰俘的方式,白起毫不猶豫的說:「全殺了。」於是,戰國策這麼記載:
誅屠四十餘萬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在那場慘絕人寰的屠殺中,白起放走了 240 名年幼者。當那 240 名生還者將消息帶回邯鄲後,整個首都頓時陷入「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的絕望氣氛,完全喪失組織及抵抗能力。此時的白起,再度站上人生的巔峰,他又一次的獲勝並加緊整頓秦軍,準備取得唾手可得的勝利。他滿心期待秦王的同意,他有絕對的信心可以攻陷邯鄲!
然而,秦昭王給白起的批示是......不准!
巔峰之後,就是下坡。但對白起來說,巔峰過後,可是懸崖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