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想從事文史保存,先從和身邊的人「聊天」開始──專訪北投說書人林智海

2020-03-17

十二月中旬的北投仍是陽光燦爛,微涼的風中帶有一絲硫磺的氣息;遠離一旁北投市場的喧囂,我們在隱身於曲折巷弄間的 solo singer cafe 等待受訪者的到來,這裡也是和北投說書人合作多次的藝文空間,曾共同舉辦【溫柔鄉的起義|士林北投的白色恐怖】、【蜉蝣台北:城市興衰】等系列講座。
 

我大概會被森林系殺掉吧!

在我們說明了來意後,智海笑著對我們說。畢業於臺大森林系的林智海先生在學期間並未接觸人文相關領域,卻創辦了以地方鄉土歷史為基礎的「北投說書人」組織,提供客製化導覽路線、設計精彩的 RPG 等活動,也不定期舉辦各類講座,以有趣、活潑的方式向大眾推廣北投特殊的歷史與風俗。


林智海先生於北投導覽時照(北投說書人提供)

故事的緣起:從森林系到說書人

若曾點開北投說書人的網站,瀏覽頁面上一個個關於北投的地方故事、組織的創設理念,便能發現說書人特別注重文化、歷史與環境的交互關係,希望所有蒞臨的旅客能成為共同編織故事的一員。相較筆者過去曾接觸的文史工作者們,「北投說書人」以一種更貼近生活、更情境化的方式推廣在地文史。因此,當我們得知創辦人林智海先生幾乎沒有受過人文歷史的相關訓練,所有人都感到十分訝異。


北投是臺灣最早開始經營社區營造的鄉鎮,早在社區意識還不強烈的 1990 年代,居民便自發組織起保護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的抗爭,志工深入在地的中小學向孩子講述屬於地方的故事。


身為土生土長北投人的智海,在這些故事的耳濡目染下,自幼便意識到北投的特別之處。大學至研究所期間,智海修讀臺大森林系。在研究環境議題的過程中,他漸漸發現這些問題都與「治理」有關,人們如何治理地方、與地方互動才是環境議題的根本。


因此,談及「北投說書人」最初創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反對北投纜車的建設、參與地方抗爭。但是當北投纜車的抗爭結束後,組織該如何發展呢?這時,智海一群人才發現,要確保社區的發展不能總是碰到議題就抗爭,必須回到更根本的問題:「公民社會該如何運作?」


當時的北投存在政府與居民認知斷裂的問題。舉例來說,近年在北投的觀光產業迅速發展下,居民童年嬉戲的北投公園,已成為觀光客到北投必遊的景點,不再是新一輩北投人的遊戲場。另外,由於政府與財團的大力宣傳,「溫泉」成為外界想像北投的符碼,但在地的北投人卻可能對北投市場抱持更大的認同感。


在看到當時的情況後,智海認為北投的話語權不能只被政府、大財團所掌控,在地居民也應擁有發聲的管道,才能在與政府、業者的對話間尋求共榮的方向。此後,北投說書人重新整理再出發,決議以「教育」為基礎,並與加賀屋及當地的國中小合作,進行屬於北投的「地方創生」。
 

在故事的背後:北投說書人的經營與運作

這幾年來,北投說書人除了常態性的導覽、RPG 遊戲外,也規劃許多的講座與活動,更近一步成立投圓文化有限公司,積極爭取政府計劃的支持。畢業於森林系的智海特別注重「環境人類學」的概念:「過去環境與人互動的經驗會如何影響現今你我的生活?」


因此,若要理解北投為何呈現今天的風貌,就必須讓大眾認識北投的過去。而他認為歷史並不能只從單一的事件去談,而是要讓事件回到更大的脈絡裡,才能找到歷史的價值,並賦予它特殊的地位。


智海舉過去北投的性產業為例,若我們只研究當地的性產業,將無法知曉它為何而來、又為什麼興盛?但若將這段歷史放進東亞近代史的脈絡中,清楚越戰美軍與臺灣性產業的關聯,便能看見北投風化區的定位,如此更能意識到現在的社會情況,思考我們可以做出什麼樣的行動,「我覺得這也是北投要走的一條路。」


智海笑著說,他其實是一個很反骨的人。雖然對歷史學沒有概念,但他最常問自己的問題就是:「如果這件事情當時沒有發生,我們會有一個怎麼樣的未來?」而當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假設自己是當時的決策者,依照當下的情境與脈絡來思考,便能對歷史的發展有更深的體悟,也更能理解過去人們的選擇。


因此,北投說書人在設計活動時也特別注重「臨場感」。例如近期舉辦的「Project R ── 一日小小市長」活動,便是邀請國小高年級的學生來扮演決策者的角色,透過四個發生在北投的公共議題,在聽取居民陳情、理解事件的脈絡後,決定城市發展的方向。


而當我們問起活動的成效,質疑國小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做出政治決策時,志海打趣地說:「孩子們都說好難喔!」「但活動最終的成果是相當不錯的。」北投說書人相信,唯有理解事件的脈絡、具備當地文史的基礎知識,才能在此之上添加創意並轉化,活動也才能更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更具地方的獨特性。


在活動、導覽的規劃設計之前,智海認為基礎的調查與研究也非常重要。「就像野外研究前必須做基礎的自然調查」因此,近年北投說書人積極地進行地方故事的保存。他們參與文化部的「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以「北投溫泉史重建計畫」為題,希望徵集民眾的記憶,以物件附帶故事的方式將珍貴的口述資料留存。而恰好面臨已有 30 餘年歷史的北投市場改建之際,智海已找好紀錄片的導演,希望能夠紀錄這些老攤販的故事,「必須先把故事保存下來,後續才有辦法發展其他的元素。」


「為了養家」是北投說書人成立的另一個理由。過去臺灣的文史保存工作常是由 NGO 進行,但無償的方式常使專業人才對這項產業卻步。智海說,他認為臺灣是時候將知識變成有價的了。唯有讓知識產業也擁有產值,才能吸引更多人來投入,並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創造一個新的循環模式。如此,「不僅對地方好,也能給予參加的人比較好的品質。」


而目前的北投說書人是一個三人組成的小團隊,包含兩個活動企劃及一個視覺設計。因為現在的市場競爭激烈,大眾較不願意對不好看的東西買單,因此他們格外注重活動的設計與行銷,努力將視覺處理到最完美。同時,他們也開設「種子說書人」的培訓班,邀請對北投有興趣的民眾一同參與,未來擔任活動輔助或解說員的角色。而若活動規劃遇到高度專業需求,北投說書人也會聘請專家為顧問,提供知識上的建議。


然而,顧問有時也無法替公司解決所有問題,這時就只能依賴團隊成員的努力,親自做田野、訪談、搜集文物。「這幾年下來我寫的研究報告大概夠我博士畢業了吧!又要學行銷,又要做研究,真的非常累。」智海說話時帶著一絲苦笑,但眼中卻熠熠閃著光。


輪到我們寫故事:從北投到每一個「地方」

對於想替地方文史保存盡一份心力者,智海建議可以先從和身邊的人「聊天」開始。


臺灣的父母普遍不太願意和孩子提起過去的經歷,甚至不喜歡和孩子談起自己的故事。但許多的歷史經驗傳承,都是在聊天過程中發生。當我們回到父母的生命故事、理解他們的過去,在無形中會開啟連結,也能釐清彼此的誤會。「總之先從親人或是周遭的環境開始吧!」智海也推薦近年盛行的「路上觀察學」,只要能讀出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之處,在觀察的同時也能增添生活的趣味!


而對有志從事文史推廣、文創工作的歷史系學生,智海則建議大家多接觸跨領域的知識。「歷史無所不在」,智海說,就算未來不從事歷史相關領域的工作,歷史學的專業者在職場上也能充當連接起各領域現在與過去的角色,這是專屬於歷史學徒們的優勢。

 

後記:
訪談結束後,我們一同走出響著輕柔音樂的咖啡廳。燦爛的陽光已弱了幾分,風打在臉上仍有一絲寒意。此時漫步在老屋叢生的蜿蜒小巷中,探詢沿途斑駁的磚瓦,心底湧起了一股暖意。我知道,路上的風景和來時並無二致,但我們彷彿已能在這幅景象間,看見這個由環境、歷史與文化編織而成的「北投故事」。
文章資訊
訪談日期 108/12/15
作者 柯采元
訪談人 柯采元、謝孟吾、吳念恩
刊登專欄 史志 NTUHistAcad
刊登日期 2020-03-1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