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西式早餐店如何攻佔臺灣大街小巷?從反共、美援到大加盟時代,臺味早餐事件簿

林聖峰 2021-06-16

說到臺灣街頭上最常見的風景,除了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大亂鬥之外,最吸睛的就是三步一間的早餐店──美而美、美又美、早安美芝城、麥味登,漢堡、鐵板麵、三明治、大冰奶。店名眼花撩亂,菜單大同小異。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些販售西式餐點的連鎖早餐店,成為「臺灣味」的代名詞,深深紮根在地;如今想到早餐,我們心中已無法揮去西式連鎖早餐店的身影。


究竟為什麼臺灣的西式早餐店會如此之多,密度與連鎖超商比肩?而漢堡、三明治這類西方人的美食,又為何會成為臺灣人早餐餐桌上的常客?


想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 1950 年代「早餐」地位的急速竄升開始談起⋯⋯。


第一張底片:想打贏中國,先吃一頓營養的早餐吧!

在臺灣,早餐的地位不是從一開始就那麼神聖的,轉捩點發生在 1949 年國民黨來臺。1949 年國民黨流亡到臺灣之後,「國民營養」成為重要施政課題:因為準備與中共長期對峙,臺島人民的身體素質,就等同於中華民國的「國力」和「戰力」,必須認真以待。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開始補助農復會、國防醫學院在全臺各地推動各種營養學實驗。例如 1951 年,美國提供了 160 公噸黃豆實驗如何改善臺灣軍民營養,並利用此次機會深入調查國民營養及健康狀況,根據試驗結果制定國民營養標準──也就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基礎代謝率、各年齡的標準身高體重、正常血色素指數與血漿蛋白等。


而在國家推動「營養政策」的風潮下,不少報章也開始呼籲國民注重早餐的重要性,強調身為「每日第一餐」的早餐一定要既營養又豐富。翻開 1954 年的《聯合報》副刊,上頭這麼寫著: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林聖峰
刊登日期 2021-06-1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