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溪雨為橋,海陸相依:東部海岸區域阿美族的山海觀

2021-11-09
海岸山脈與太平洋(Source:蔡政良老師提供)

馳騁或漫步在省道臺 11 線上,一邊是湛藍的太平洋,另一邊是翠綠的海岸山脈,你一定能感受到自己正被大自然環繞,微風輕吹,彷彿是被愛人或家人緊緊環抱住的療癒。東海岸就是這樣具有魔力與魅力的空間,讓許多人在想要放空、受夠水泥叢林的壓力又或者傷心難過的時候,都會選擇來一趟臺 11 線的省道之旅,享受大山大海;更讓世界各地的旅人絡繹不絕地來到臺灣,只為穿梭在這片山與海的交界,洗去那些凡世間的塵埃。

除了外來的過客,千百年來居住在這片仙境,既靠山也依海維生的阿美族人,同樣也在日常生活與神聖祭典裡,展現出這片生活空間裡來自山海,密不可分的靈力。

 

在阿美族傳統生態知識中,看海不只是海,看山也不只是山;這片家園透過由山到海的溪流,以及由海到山的雨水串連了起來,使得海洋與陸地,變得密不可分。對於阿美族人來說,「山海合一」或許正是那撫慰人心的靈力泉源。
 

感謝生生不息的循環

要了解阿美族的海洋知識體系架構,可以從生活中的海洋相關儀式出發,過去在人類學領域中,最常見的討論包括 pakelang(漁撈祭)、捕魚祭或是海祭。pakelang 在是一種阿美族人脫聖返俗的中介性儀式,族人在婚喪喜慶等相關活動後,親族或年齡組織成員會共同到河邊或海邊捕魚吃魚,順道進行節慶活動中的點名活動,使族人可以在節慶活動後,重新整頓社會關係。
 

2019 年都歷部落的海祭儀式(Source:蔡政良老師提供)

不只漁撈祭,透過阿美族不同部落之間的海祭儀式差異,更能清楚的了解海洋與阿美族之間的關聯性。東海岸豐濱鄉與長濱鄉境內(以下簡稱雙濱地區)的阿美族各部落,每年都會舉行 misacepo’ 儀式。misacepo’ 雖然一般譯為海祭,內涵卻不只是祭祀海洋之神,還包含了溪流之神。這更是顯示依偎溪流與大海而生的阿美族人,如何實踐將陸地與海洋視為一體的精神。儀式作為一種傳統生態知識的再現,透過族人年復一年的實踐,讓關於海洋、陸地與家園空間的傳統生態知識,得以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若將 misacepo’ 直接翻譯為華語,有「去做並使之成為出海口之事」的意思,阿美族人透過 misacepo’ ,展現傳統生態知識中河口生態系對於部落海域生計資源的重要性。
 

雙濱地區阿美族部落 misacepo’ 儀式

太陽日照海洋,水蒸氣凝結成雲;雲往山邊吹拂,撞著了山、下了雨,將陸地上的無機岩屑、礦物質、有機物質都送進了山谷裡的小溪,匯聚成河流;潺潺流水帶來了營養鹽,抵達河口的海域,吸引了許多海洋生物前來產卵及覓食;小生命在河口地區成長,洄游性生物出現,長大之後再返回大海生活。如此這般的循環,可以看到河口海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產房、搖籃與餐廳,輪迴不斷的孕育著豐富的海洋生命。

 

座落於秀姑巒溪出海口的阿美族 Makota'ay(港口)部落,每年 misacepo’ 都以頭目和各年齡級主祭者呼喊海神與河神開始;莊嚴肅穆的儀式,讓阿美族社會中的秩序再次顯現,部落族人的積極地參與,更凸顯了儀式對於 Makota'ay 部落阿美族人的重要性。
 

2019 年的港口部落海祭(Source:蔡政良老師提供)

和常見的海祭不同,港口部落在進行儀式時,都會將作為祭品的魚蝦海鮮,頭部著向陸地,象徵帶著海洋中的各式魚類往陸地上來,在敬酒的時也是向著陸地,感謝海洋供給陸地相當重要的生存養分,阿美族的 misacepo’ 不僅關注河口海域的生態如何連結陸地與海洋,確保海洋的生計資源生生不息;也同時感謝海神帶來足夠的雨水,滋養農作物,使部落的生計延續並茁壯,凸顯「山海合一」的觀點。

 

從儀式中,我們看見阿美族人的信仰,如何體現成為具體的過程細節,展現阿美族人在此生存千百年來的智慧。
 

連結海上活動與農業:臺東都歷部落 pafafoy 儀式

不同於港口部落,臺東縣成功鎮的都歷部落,將海祭稱作 pafafoy,在阿美語中雖然與雙濱地區的阿美族部落不同,但也可以見到類似海陸合一、族人與陸地以及海洋相依為命的內涵。
 

從字義上來說,pafafoy 是「給/餵(海洋)山豬」── 都歷部落族人以豬作為牲禮,迎接祖靈與在世族人同歡。在儀式上都歷族人以竹子在沙灘上畫設出一個屬於儀式的祭場,場地內擺設了六顆石頭,石頭上有斟滿酒的竹杯代表在世族人與祖靈的連結。此外,以豬頭、菸草、酒、檳榔等向大海方向祭祀,透過儀式連結海神與祖靈。祈求海神賜予風平浪靜、祖靈賜與部落豐沛的雨量,帶來農作豐收。換言之,都歷部落透過祭海,一方面祈求海上活動平安豐收,另一方面也與陸地上的農事息息相關。
 

2019 年都歷部落的海祭中,將豬頭、菸草、酒、檳榔獻給海洋的儀式。(Source:蔡政良老師提供)

儘管在儀式的執行上有許多差異,不過,無論是 misacepo’ 或 papfafoy ,都是阿美族人將海洋與陸地連結起來的一種知識展現。
 

山海相互呼應的生態知識:臺東東河都蘭部落

阿美族人對於山海的智慧,更同樣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海岸地區的臺東縣東河鄉都蘭部落,當地資深的自由潛水大師曾說,若想摸清楚今天的海水顏色適不適合潛水,看部落後面的山就會知道。如果因為山嵐導致看不清楚山的形狀,或者山色有點模糊,那麼水色也一定不好;若山的輪廓清晰且萬里無雲,那這會是個適合潛水的好日子。

 

從族人對海中生物的命名,也可以看到他們將海洋與陸地相的連結。都蘭部落阿美族人常說:「山上有的,海裡也會有。」意思是陸地上與海中的動植物有相當高的類比性質。例如,檳榔的倒吊子,在阿美語中,也代表海中(除了黃鰭刺尾鯛、線紋刺尾鯛與綠刺尾鯛以外)大多數的刺尾鯛類名稱;陸地上的山豬,在海中是疊波蓋刺魚;陸地上的貓頭鷹,則是海中的六斑二齒魨。

 

2019 年都蘭部落的海祭(Source:蔡政良老師提供)

還有我們常看到的綠色蚱蜢,同樣的名字到了海中,就變成線紋刺尾鯛;陸地上的木鱉子,到了海裡則成了星班叉鼻魨或吻鼻箱魨。甚至是阿美語中的部落領袖(Kakita’an)一詞,當討論場景從陸地換到海裡,那 Kakita’an 則搖身一變,成為一隻雷氏胡椒鯛。類似的海陸對應生物命名系統相當多,更是直接反映阿美族人對於海洋的認知,是與陸地相連在一起的系統。

從與海有關的神聖祭典儀式到日常生活,處處可以見到東海岸地區阿美族人將海洋和陸地視為整體的家園知識系統。當旅人來到此地,感受到被高山與大海擁抱的撫慰與療癒時,或許,也正是在感受由海洋與陸地相依相存所產生的能量。這是阿美族人千百年來與山海共存,慢慢發展出的觀念、智慧與生活實踐,也是給予臺灣最好的禮物之一。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文章資訊
作者 蔡政良
刊登日期 2021-11-09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嗨!海 2.0
讓我們再次看海,聽聽人與海的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