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陳橋的黃袍加身,是趙匡胤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還是順從民心的「兵變」?

馮天樂 2019-07-04

後周顯德三年 (西元 957 年)起,趙匡胤歷任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點檢等職。顯德六年(西元 959 年),周世宗柴榮病卒,年僅七歲的恭帝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效法郭威,在趙光義、趙普、石守信、王審琦諸將的支持下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權柄,成為北宋創業垂統的開國皇帝。


陳橋「兵變」或是「政變」?

趙匡胤篡周一事,史稱「陳橋兵變」。關於此一歷史事件,各種官修史書的記載雖然略有出入,但皆將趙匡胤黃袍加身,說成是因其部下持刃威脅,趙匡胤是被黃袍加身,擁迫南行的,甚至是順天應人的正義之舉。


事實上,「陳橋兵變」顯然是趙匡胤與趙匡義蓄謀已久,精心策劃的一次軍事政變。《續資治通鑒》卷一的《考異》稱:

 

據《遼史.穆宗記》,應曆十年(西元 960 年)正月無用兵事。又,《遼史.蕭思溫傳》云:周師陷易、瀛、莫等州,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是年聞周喪,燕民始安。以事勢度之,顯德六年(西元 959 年),周師取三關,遼人敗衄之餘,群情震恐,斷不能甫逾月即舉兵南下也。《遼史》不載此事,得其實。

從這則史料可知,其實當時並無「北漢結契丹入寇」之事。縱然鎮、定二州確有此警報,也是趙匡胤等人自導自演的產物。


在五代十國之時,天下大亂,綱維橫決,各將領擁兵自重,乃至篡奪政權之事屢見不鮮。「陳橋兵變」只不過是這種篡奪政權的翻版而已。實際上,對於武將擁兵自重,謀朝篡位之事,周世宗並非毫無防備。


當時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擔任殿前都點檢。由於張氏立有軍功,他掌握的殿前諸班是最精銳的禁軍。由於有「點檢作天子」之傳言,周世宗遂削去張永德之軍職,改任其為宰相,由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


然而,在禮崩樂壞之亂世,無論何人掌握軍權,都有可能謀朝篡位。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要保持忠誠實屬不易。張永德靠不住,難道趙匡胤就靠得住嗎?周世宗實在無法預料,即使他試圖防微杜漸,採取預防措施,他死後過了半年,新換的殿前都點檢還是篡周自立,建立宋朝,做了皇帝。


宋太祖(Source: wikipedia)

黃袍加身後處置舊臣

「陳橋兵變」發生後,後周大臣之反應各異。有的試圖反抗,旋即遭到鎮壓。如《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中提到的副都指揮使韓通,得悉此事後,慌忙趕回家中,準備率眾抵抗。結果,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騎馬趕入其家,將韓通及其妻子一併殺害。


有的大臣對此事深感悲痛。如宰相范質,退朝後知道發生兵變後,抓著另一個宰相王溥的手說:「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 手勁之大,幾乎將王溥的手抓出血。雖然范質和其他大部分官僚一樣,最後都向趙匡胤俯首稱臣,但並非因為他們認為趙氏黃袍加身「應天順人」,而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當時趙匡胤手握重兵,周恭帝與太后不過是孤兒寡母,根本無法平息兵變,保衛政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欲保住身家性命,除了接受現實,效忠新帝,實在別無選擇,他們這樣做,根本不是因為趙匡胤稱帝一事「應天順人」。


其實,趙匡胤發動兵變,是蓄謀已久、且精心部署的陰謀。在趙普與趙匡義的策劃下,北征軍回師開封。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在城內事先得到密報,早已有所準備,只有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等人才感到兵變突如其來,一時束手無策,他們縱然心有不服,也只能接受現實,歸順新朝。


據《宋史.杜太后傳》記載,當趙匡胤的母親杜氏聽到兵變成功的消息,欣喜地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由此可見趙匡胤的兵變是經過周密部署的,而決非倉卒而成之事。


於是,趙匡胤在一夜之間由後周的臣子,變成黃袍加身的天子。


「陳橋兵變」的記載與真實

趙匡胤是五代時期,繼唐明宗李嗣源、唐廢帝王從珂、周太祖郭威之後,由軍士擁立的第四個皇帝。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與李嗣源的鄴城兵變、王從珂的鳳翔兵變、 郭威的澶州兵變的性質並無不同,其奪取政權的手段簡直如出一轍。


如果說真的要說,陳橋兵變與之前數次兵變有何不同的話,不過就是陳橋兵變的發動者的手段更為高明,計畫更為周密而已。如先前的澶州兵變一時找不到黃袍,遂代之以黃旗,而陳橋兵變則事先早就準備黃袍,故預謀之跡更為明顯。至於軍隊的紀律,與從前截然不同。以前數次兵變,軍隊進入京城後,大多都大肆縱火搶掠,人民深受其害。時人將此種破壞行為稱為「夯市」。


由此可見,即使是正史的記載也不可盡信,因為歷代史官大都遵循「為尊者諱」的原則編撰史書,凡是前朝的君主均有意加以貶抑,凡是本朝的君主都要維護其形象,遂養成隱惡揚善的情況。


人們總是希望史書能夠反映歷史真相,但寫歷史的人又有幾個不食人間煙火,甚至不顧安危利害秉筆直書呢?


 
文章資訊
作者 馮天樂
刊登日期 2019-07-04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