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先總統 蔣公和奮力上游的小魚:那些年,爸媽課本裡的必讀課文

2021-04-13
(Flickr Joshua and Eva/ CC BY-NC 2.0)

講到「橘子」會想到〈背影〉,說到「綠豆糕」和「棋盤」就會聯想到〈雅量〉,提到「驅之別院」就會想到〈兒時記趣〉……,這些學校教過的經典課文,可能是解嚴後出生世代的共同回憶。不過,老一輩的求學共鳴,可能是講到「國旗」就想到「愛國」,提到「逆流而上」就聯想到「蔣公」,雖然這些回憶對於年輕一輩來說,是在網路上常被拿來當作迷因或是製作梗圖的好素材,不過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上一輩人在學校學習的一切愛國、愛黨、愛領導的教育內容。


在過去戒嚴、威權統治的年代,執政者曾經因為無法有效控制學生思想,導致大批青年遭中共吸收,為免重蹈覆徹,因而發展出一套強而有力的教育模式,讓這群國家未來的棟樑們能愛黨(國民黨)、愛國(中國)、愛領導愛偉人(蔣氏父子),這三項可謂三位一體、相輔相成,才能穩穩抓住臺灣學生的心。而在所有的學校科目裡,又以國文、三民主義與社會這三科,為肩負起這個國家目標的重點科目!


從小開始,小學生的愛國課文與偉人教育

好的教育要從小做起,所以黨國知識的灌輸就從國小開始吧!回顧戒嚴時期的小學國語課本,當中收入許多愛國旗的課文:


 
今天老師發新書,給了我一本。新書上面有國旗。弟弟見了說:「看啊!這是我們的國旗。我們愛國家,我們愛國旗。(課文〈我愛國旗〉)

或是


 
早上到學校,大家來升旗。看我們的國旗,在天空飄揚,多麼美麗!看我們的國旗,在天空飄揚,多麼美麗!(課文〈來升旗〉)

上述國小低年級的課文,可以看出當時教育意圖要從小培養學生愛護國旗與國家的觀念。最廣為人知的國旗課文〈國旗的故事〉,講述一位神勇的女學生,在中國抗日期間穿過槍林彈雨衝到前線,將國旗交給國軍弟兄,令八百位士兵士氣大振的感人故事。


 

然而,這段源自於中日抗戰國軍死守四行倉庫的典故,雖有幾分真實,但與史實仍有不同之處,像是當時的士兵,其實只有四百多名,不過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涉及政治,出現較為誇張的歷史轉譯,或許也更彰顯了當時「愛國大於一切」的社會氛圍。


當小朋友了解國旗與國家有多麼重要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學習認識「世界偉人──蔣介石」了!首先,為了表示尊敬,「蔣總統」三個字前一定要空格,著名的課文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蔣公小時候〉,課文中蔣公看著魚兒逆流而上學習在逆境中不低頭的勵志故事外,還有「愛國的 蔣總統」、「忠勇的 蔣總統」、「自強不息的 蔣總統」等等蔣公品行端正系列文章。


不僅如此,其中有一篇經典課文〈蔣總統萬歲〉,描述中國開封城一個賣菜的小販,看見毛匪的像被人撕掉了,牆上貼著 蔣總統的畫像,旁邊還寫著「蔣總統萬歲」五個大字,他心裡高興極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跑來看,讓蔣公成為了對外宣傳的最佳武器。


國小國語課文〈國旗的故事〉一文內頁(Source:作者提供)

隨著年齡的增長,國家教育的內容也隨著加深加難,上了高中之後,學生們就必須學習更多的黨國知識。從蔣介石〈我們國家的立場和國民的精神〉與蔣經國〈寫給青年們的一封信〉等文章,更可以看出,透過課文與學校教育,我們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領袖威嚴的形象,同時牢記領袖的諄諄教誨。


因時制宜,順應時局調整的歷史觀點

除了國文,前文提及的「三民主義」也是進入高中之後的必修課程,透過這堂課,國家的青年棟樑們要學習反共抗俄、復國,並且了解三民主義與「國父」思想。然而,課本的內容除了孫文的理念之外,還加入了不少「偉人」(例如蔣介石、蔣經國)的註解與闡釋,使三民主義可以更符合當代領導者的想像。


也因為加入不同領導者的詮釋,過去的三民主義課程比想像中更加與時俱進,甚至可以隨著社會現況調整教學方針。例如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出現外交危機時,課本內容便特別著重民族團結精神、堅定反共復國意志;到了臺灣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課本則更強調三民主義精神的實踐與經濟發展、國家建設的關聯,由此可見三民主義在一綱一本的教科書時期,實際上富有極大的「彈性」。


 
高中三民主義課本中蔣介石的亂入(Source:作者提供)

要成為一位愛黨愛國的「好國民」,還需要擁有良好的歷史觀。如同小說《一九八四》的名言:「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當時愛「國」青年們的歷史課,是以秋海棠的大中國史觀編寫而成。


翻開歷史課本目錄,青年可以從遠古時代的中國開始,認識堯、舜、禹、湯、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清代一直到中華民國,從傳說到歷史,讀完也很難不讚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悠遠;在理解中國歷史漫長的發展後,接著就要和世界接軌,從學習世界史培養國家棟樑的國際觀。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納悶,那臺灣史呢?在當時的執政者眼中,蕞爾小島的歷史哪排的上大歷史的框架,即便日後逐漸增加臺灣史,多半也是以大中國邊陲的角度,進而影響學生本土認同,畢竟相較於五千年淵遠流長的中國,臺灣史幾百年的文化如何與之相比呢?


回顧過去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演進,現在的我們更能以多元的視角認識與理解臺灣是何其幸運。


僵化的教育,傳統的思維 

除了黨國教育之外,過去的課本也充斥著傳統思維。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1985 年的國小國語課本第三冊(二上),第三課〈給爸爸的信〉,課文中的父親在外地工作,子女寫信給父親傳遞思念,看似真摯動人的情感,課本圖畫中卻僅單一、片面地呈現了母親在家中顧家的意象,「男主外、女主內」的價值觀默默地進到小學生的腦袋中。 


不僅如此,該冊第十六到十八課,為「我的爸爸是農夫」展現男性吃苦耐勞;「我的爸爸是軍人」展現男性的勇敢;「我的爸爸是老師」展現男性做為社會的榜樣與智慧的象徵。在課文之後的練習題,甚至跳過媽媽,直接問學生「你的爸爸是做什麼?」參考選項中以圖像示意的職業,清一色都是男性,彷彿女性只能擔任在家打掃、煮飯、洗衣的角色,無意間傳遞出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小學國語課本練習題中,希望學生詢問自己父親的職業類型,可以看出所有從業人員皆以男性為主的性別刻板印象。(Source:作者提供)

從課文中可以不時地看見,在父權結構下所編輯的內容,反映當時社會對性別刻板印象的蹤跡,對比現今,也能藉此觀察近年臺灣社會價值觀的轉變。 

 

街頭狂飆,一言堂也要開放融入多元聲音

威權時期從國小到高中的課本、課程編排,主要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為依據,有點類似今日課綱的概念。不過,在過去以國立編譯館為主的統編本教科書中,學校教育可說是掌權者對內宣傳的絕佳工具,教學完全符合掌權者的喜愛,知識正不正確或合不合適則為其次,以國小的國語課程標準為例,學生除了需要識字之外,激發愛國思想、宏揚民族(中華民族)精神也被排入教學目標中。


就連社會科也是一樣要愛鄉愛國,歷史地理則要了解「本國」史地,激起保衛國土的意識。到了國中與高中,基本上國文與社會類科的目標也都會加入愛國、愛黨、效忠領袖的元素。在當時的執政環境中,要成為一位良好公民,「愛國精神」與「效忠領袖」是相當重要的。


隨著臺灣社會運動的逐漸蓬勃,迎來街頭狂飆的年代,要求本土化、民主化浪潮甚至轉型正義的追求,也對學校教育產生衝擊。校園課本中開始漸漸增加臺灣的曝光度,以二二八事件來看,以往高中歷史課本連臺灣史都很少提及,更別說二二八事件,根本是禁忌的話題。但從 1980 年代末期開始,社會上開始積極地推展二二八平反運動,教科書也終於在 1990 年──事件發生相隔近半世紀後──於高中歷史課本第三冊中,首次出現二二八事件的課文。


課本於1990年首次出現二二八事件之後,1991年高中歷史第三冊中講述二二八歷史的片段。(Source:作者提供)

這僅僅只是改革的一小步,教育的轉變與多元發展並未就此停歇,隨著本土、民主化運動與社會氛圍的改變,臺灣的教育更是逐年鬆綁。1988 年第六次立法院教育改革委員會提案教科書開放政策後,政府從隔年開始,以國中藝能科優先進行,到了 1994 年民間教改團體發起「四一〇教改大遊行」,訴求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等教育相關議題獲得重視與回應。


同年 7 月,行政院更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擬定五大教育改革方向:人本、民主、多元、科技、國際。當目標確立後,教育和教學有了共同前進的方向,從 1996 年國小教科書全面改以審定制度、1999 年高中教科書進入一綱多本時代,到 2004 年國立編譯館(現為國家教育研究院)全面退出國中小教科書編輯,轉為九年一貫教科書的審定機關,教育政策也從過去的九年一貫到現在的十二年國教,所有的變革與創新,都在政策、教師、學生與教科書的相互影響中前進,不斷重新定義臺灣教育的多元走向。 


在多元化教育的發展下,教科書也開始有所改變。例如 1997 年國中教科書加入《認識臺灣》,其中再分為《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對於臺灣進行更深入的介紹,之後臺灣的課程更直接納入課綱之中,歷史、地理等課本第一冊一開始就是講述臺灣。 


除此之外,國文課本近年也增添許多元素,像是國中國文課本中就加入了劉克襄、吳晟等本土作家的作品,又或是高中國文納入賴和的〈一桿秤仔〉,也收入原住民族作家瓦歷斯.諾幹的作品,反映了臺灣多元的社會圖景。


410教改活動,由教改聯盟提出的政策說帖內容(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未完待續,當我們也成為爸媽以後

教育改革或許抽象,但是從教科書的演進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歷史的痕跡。對多數已經成為爸媽的人來說,五〇與六〇年代的課文不外乎是黨國教育藉由教科書宣傳愛國思想的工具,從小培養國民對於國家的認同;而到了九〇年代後,政府開放民間編纂教科書,首先以藝能科教科書作為開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康軒出版,便是開放後首家投入的業者,之後仁林、台聯、牛頓、南一、明倫、翰林......等約 14 家業者也一同加入,在不斷開放的市場中良性競爭,同時也讓教科書的樣貌變得更加活潑。


然而在教改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也出現過專家學者的質疑與恢復一綱一本的聲浪,認為過去的方針比較簡單、目標清楚,對學生負擔也不會過重。2006 年臺北市長郝龍斌便提出一綱一本,由北北基共同舉辦基測的教育政策,當時的臺北市政府認為一綱多本讓學生壓力太大,但事實上,學生壓力並未因此減輕,反而在 2011 年造成高分低就的亂象,2012 年臺北市宣布停辦。


直到如今,十二年國教推出,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希望學生能將所學應用於生活,加強各領域結合,學習的面向能更與時代接軌,重視人權、環境、多元文化等等,相較於過去一言堂的威權教育,現代教育百花齊放,呈現社會多元豐富的面貌。期許未來,當現在的學生也成為爸媽之後,教育依舊能反映時代之聲,給予下一代更多采多姿的校園時光。

 

參考資料
  1. 國立編譯館,《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二冊、第五冊、第九冊》
  2.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國文課本第一冊、第二冊》
  3.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本(上)、(下)》
  4. 高謙,〈一綱多本的發展沿革、歷史敘述〉,《教育趨勢報導》,30(台北,2008),頁3~10。
  5. 戴寶村,〈解嚴歷史與歷史解嚴: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的檢視〉,《臺灣文獻》,58:4(台北,2007),頁399~426。
  6. 吳儒佳,《一個消失中的意識型態--以三民主義在台灣的傳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 蘇雅莉,《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5。
  8. 蔡佩娥,《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類科為分析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9. 李禎祥,〈洗腦時代:那些年,學校必考的KMT文學〉,《民報》,2015.9.13,網址:https://www.peoplenews.tw/news/8badf792-4891-4f23-bf31-6ffefdb394a8?fbclid=IwAR1d9BmTdbM1ZWZtWS-9Ki_WnFHg6zZg-KcBYdYcVcTeR-5PMEa6ce523AU。
  10. 管仁健,〈台灣小學課本裡的「蔣總統」〉,2006.1.1,網址:https://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281895766?fbclid=IwAR0FzUTW0TOQ8uTofgkqY_QkI5OGx3LEvlQCc8m47kGv7jsP6zm6Jqjq70Q。
  11. 管仁健,〈台灣小學課本裡的「國旗」神話〉,2007.11.9,網址:https://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298288755?fbclid=IwAR1GN0MYb6Iw0yg2VEu2Eoz5clJX43cCpvxyiFYH0197qp9pTL0PCx3UvT8。
文章資訊
作者 葉宗鑫
刊登日期 2021-04-1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上課囉!開箱學校大小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