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被懷疑的忠誠和矛盾:那些二戰澳紐聯軍中的華裔身影

黃俊明 2025-04-16

澳洲首位華裔飛行員黃施(Thomas Frederick Wong See,圖正中者) 1940年在澳洲新南威爾士州與同袍為即將到來的閱兵禮接受步操訓練。(Source:澳洲戰爭博物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檔案編號P02356.001/公有領域)

第一四七號     昭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行

俸給支拂證票

朝鮮第二零五四部隊 杉野隊 認議 票番一四七號

官氏名 上等兵  酒田長清

這是一本 1942 年日本帝國陸軍專用的支薪表,用我們香港人的說法便是「糧簿」。


在西澳洲首府柏斯(Perth) 南部一百四十公里處,有個人口不足三千、以牛肉和乳製品聞名的小鎮哈維(Harvey)。作為南北樞紐的的西南鐵路貫穿而過,把這個沿河而建的寧靜小鎮一分為二。鎮中心鐵路旁一座頗有歷史感的小木屋是曾經的火車站、現在的哈維火車站博物館(Harvey Railway Station Museum)。樸素的小館內收藏記錄著創鎮 120 年來的點滴 。一分為三的展廳中設有向先人致敬的ANZACS專區,陳列著眾多一戰及二戰時的軍事用品。酒田長清上等兵的支薪表便是其中之一。


據博物館負責人之一的馬莉昂女士(Marion)憶述,二戰時哈維鎮有數十位先人參戰,包括她的父親。他們輾轉在東南亞及新幾內亞與日本帝國陸軍展開連場血戰直至日本戰敗投降。


期間原本駐守朝鮮的酒田長清上等兵跟隨所屬部隊來到新幾內亞,也許在某場戰役中與馬莉安女士的父親相遇、交戰並且陣亡。他的支薪表便因此成為戰利品被帶回澳洲並收藏在夏菲博物館內,成為戰爭的無聲見證。
 

酒田長清上等兵支薪表,收藏於哈維鐵路站博物館內。其番號「朝鮮第二零五四部隊」是通用番號,為日本帝國陸軍第二十師團下屬朝鮮龍山步兵第七十九聯隊,原本駐守朝鮮。約於 1942 年 12 月至 1943 年 1 月期間被調往新幾內亞。番號資料與昭和二十年日本陸軍省的《陸軍部隊調查表》內番號資料匹配核實。(Source:取得館方同意後由筆者拍攝。)

達爾文空襲──澳洲版的珍珠港事件

各位澳洲同胞,遺憾地基於自身的職責我要正式通知你們,因為德國堅持入侵波蘭,英國已經對其宣戰,作為連帶的結果,澳洲也共同參戰。(Fellow Australians, it is my melancholy duty to inform you officially, that in consequence of a persistence by Germany in her invasion of Poland, Great Britain has declared war upon her and that, as a result, Australia is also at war羅抜.聞之 (Robert Menzies, 時為澳洲第 12 任總理)
 

澳洲第 12 任總理羅抜.聞之發表參戰演說。圖片出自澳洲國家圖書館典藏,檔案編號﹕PIC/20156(Source:澳洲國家圖書館

1939 年 9 月 3  號, 時任澳洲總理羅抜.聞之透過公共廣播響應英國發表參戰宣言,澳洲正式參戰。情形一如一戰時,英國老大哥打到哪裡,澳洲軍就跟到哪裡。並在開戰的頭兩年把陸海空軍大部分主力投入到歐洲各個主戰場中。包括守護不列顛本土的空戰;在地中海對抗意大利的海戰;東歐、北非及中東等戰場與德國陸軍的正面對抗等,均有澳洲軍身影。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挾著偷襲美軍得手的餘威,日本帝國展開南方作戰,目指整個東南亞。香港、英屬婆羅洲、馬來半島、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先後倫陷。
 

特別是日軍大將山下奉文指揮的第25軍一路高歌猛進,以不到三個月時間攻佔了整個馬來半島。1942 年 2 月 15 日駐新加坡英軍投降,超過 8 萬名盟軍士兵被俘,當中抱括將近 1.5 萬人的整個澳洲陸軍第 8 步兵師。消息傳回澳洲,舉國震驚。
 

1942 年 2 月 19 日,即新加坡倫陷 4 日後,澳洲北部達爾文遭受日本空襲。這是澳洲建國以來首次受到外國的侵襲,因此有「澳洲的珍珠港事件」之稱。類似的空襲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發生了過百次,範圍覆蓋整個澳洲北部的主要城鎮。大量平民因此被逼向南部疏散。日本人即將殺到的消息因此不逕而走。
 

1942 年 5 月 31 號,三艘日本微型潜艇襲擊了悉尼港內的軍艦。至此戰爭的陰霾可謂覆蓋整個澳洲,從北至南,無一例外。
 

在此之前,對這個新生國家的國民而言,戰爭雖然殘酷,但依然是遙遠的事。因此儘管戰爭爆發,澳洲人依然是以一股單純又樂觀的的熱情看世界。直到此刻,眼見日軍兵臨城下,戰爭已經不再遙遠,每個人都即將要面對也許是國破家亡的黍離之悲。是進是退﹖是戰是降﹖大時代的來臨,渺小的個體將如何自處﹖這是每個澳洲國民都必需要思考的問題,不分種族。
 

達爾文空襲,又稱為「澳洲的珍珠港事件」。其時,達爾文港的儲油鑵被擊中爆炸,昇起了巨大的蘑菇雲。(Source:澳洲戰爭博物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檔案編號AWM128108/公有領域)

忠誠與懷疑──澳洲華裔的矛盾與掙扎

容我表達清晰的立場﹕我是這個國家的公民。我已經準備好為這個國家而戰,而且認為為國效力是理所當然的。過去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都積極投入當地的社區生活,且保持學習的熱情,以確保自己成為一個有良好教養的澳洲公民。(I took as my stand that I was a citizen of the country, I was prepared to fight for the country and should work for the country as well. It’s been my practice to enter into the life of the community wherever  I’ve been placed. I always had a keen interest in learning. I made myself and educated citizen of Australia)森美.唐偉( Samuel Tongway, 1982年)

兩次世界大戰均有服役的唐偉兄弟﹕森美.唐偉及客利.大衛.唐偉合照(Source:澳大利亞虛擬戰爭紀念館

這是在一戰篇中提到過的森美.唐偉在 1982 年寫信給弟弟客利.唐偉(Hedley David Tongway)的明志之信,以表明自己對國家的忠誠與奉獻之心。唐偉兄弟是現時資料可以找到的11位先後有參與兩次世界大戰的華裔軍人之一。
 

森美.唐偉在一戰時因其亞裔特徵明顯,頭兩次參軍申請均被拒;直到第三次才成功,並先後在陸軍醫療隊及通訊隊中服役。退役後他再執教鞭成為高中老師,且熱心社區公益事業,曾集資興建兒童圖書館以貢獻社會。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森美再次參軍服役,在空軍教練團中任導師,直至二戰結束,官至空軍中尉。
 

二戰中有不少與唐偉處境相似的華裔,他們是澳洲出生的第三或第四代移民,已經初步解決了落地生根的問題;生於斯、長於斯,以澳洲為家。澳洲社會也默默地接受了他們的存在,以至承認他們是國家的一份子。
 

他們大多受過良好教育,參戰前是醫生、會計師、工程師、中學老師等專業人士,更有甚者是業界領袖,執一方之牛耳。他們都熱心公益,願意為國盡忠效力。然而,當大是大非、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來臨時,他們的價值、以至對國家的忠誠卻依然受到懷疑。
 

情形一如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大俠喬峰是契丹人郤又在大宋長大。日後身份被揭發後,始終面對著「我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這樣的身份認同問題無法解脫,最終選擇了結自己生命。二戰時的澳洲華裔也面對著類似的忠義兩難困境。
 

那是因為當時澳洲情報部門認為,即使在澳出生的華裔,他們也依然很大可能因為自身的文化認同而選擇服務於當時的中國而非澳洲國家利益。
 

1940 年,澳洲新南威爾士州。澳洲首位華裔飛行員黃施( Thomas Frederick Wong See)在完成首次個人試飛後與教練握手。 (Source:澳洲戰爭博物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檔案編號P02356.003/公有領域)

也就是政府認為,儘管當時的中國是盟友,但華人在面對自身族群文化之「義」與對澳洲國家忠誠之「忠」這樣的忠義兩難決擇時,他們定必會選擇群族文化之「義」。因此華人應該受到懷疑與監控,對於想參軍的華裔也是採取「不鼔勵,不歡迎」的態度。
 

1944 年 5 月 12 日,時任國家情報安全局局長韋先臣(W.B Simpson) 在一份機密報告中如此寫道﹕
 

在澳洲的華人可以視作敵方間碟……服務於中國利益的間碟(The Chinese in Australia can be logged as espionage on behalf of the enemy …. As espionage for Chinese national purposes(國家檔案編號﹕A373, 11380)

例如當時一名音譯作袁海培(Yuen Hoy Poy)的華裔,祖籍廣東,以礦工身份來澳並與另一名中澳混血兒瑪麗.莎蓮娜(Mary Selena Brewer) 成婚,育有 6 名子女。其中有 4 人在香港英資公司工作,分別是 Bruce, Elvie, Sadie, Renie。香港淪陷時,因 Bruce  是香港志願軍成員,四姐弟便假扮難民穿梭於中港兩地恊助英軍從事地下遊擊及情報工作。其中 Renie 更因服務於有「飛虎隊」之稱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期間表現出色而獲頒美國空軍平民服務奬章。盡管有如此出色的表現,但當四姐弟中的 Sadie 返回澳洲時,依然被懷疑是間碟而受到調查。
 

也就是說,當時想參軍的澳洲華裔先人統統「被喬𡶶」了。然後一如一戰篇中提到,參軍被拒的華人會被視作懦夫,前程會因此陷入尷尬的景地。
 

面對這樣的質疑,當時的華裔只能八仙過海各顥神通地,用各自的方法證明自己的忠誠與價值,好讓國家接受自己的效忠。有的甚至因此而獻上性命,也就是所謂「忠誠的代價」。
 

現時資料找到兩次大戰中均有服役的澳洲華裔合共有11人,除唐偉兄弟外還有﹕
 

Chuck, Leonard Lindsay

Hoyling, Harry Edward

Lagoon, Albert Roy

Lee-Kim, George Vincent

Lepp, James Edward Charles

Ping, Julian Edward Willam

See, Godfrey Edward

Shanhun, John Ambrose

Tucker(Ah Kew), Frederick William

有可能是香港出生的澳洲華裔李東逸(Thomas Tung Yep Lee),與其所屬的澳洲皇家空軍第466空軍中隊同袍合照(左下第一位)。李東逸時為轟炸機投彈手,資料顯示其為軍官(Flying Officer),按軍服推斷可能官至少尉或中尉。(Source:澳洲戰爭博物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檔案編號P05020.001/公有領域)

忠誠的代價──澳洲華裔對國家的奉獻

收到此信之時,相信閣下已知悉﹕令郎方佐治空軍中尉(George Fong, A.428417)已被確認為執行任務期間失踪。

令郎作為飛機副駕於1945年1月8號晚上6點執行飛行訓練任務,6:35之後失聯。

經過查證後推斷,飛機恐已墮海,且機師生還機會渺望。(澳洲國家檔案編號﹕NAA: A705, 166/14/333)

這是 1945 年 1 月由澳洲皇家空軍駐埃及指揮官謙定文上校(G.M Hindeman)寄到澳洲莫爾文方家的信。信中的方佐治空軍中尉是華人方威廉( Willam Fond) 及方瑪麗( Mary Fong) 之子。
 

方佐治是澳洲空軍中極少有的華人精英飛行軍官之一,1942 年入伍由基層士兵做起。因極具飛行天賦,很快得到軍方認可並先後被選派到加拿大及英國參與精英飛行員培訓計劃,且一路晉昇到空軍中尉。卻沒想到最終在埃及訓練時發生意外,最終以生命的代價來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誠。
 

阮來空軍上尉穿上空軍制服的單人照。阮上尉是二戰時取得最高軍階的華人之一。與他一樣官至上尉者合共有五人。(Source:澳大利亞傳記詞典

與方佐治同一個連隊的,還有另一名精英飛行軍官阮來(Roy Francis)上尉,也是澳洲空軍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華人軍官。
 

若要說澳洲陸軍中的華人代表人物,就一定要數有過擊殺將近三百人戰績的混血華人狙擊手成比利(Billy Sing),他是澳洲史上最出色的狙擊手。
 

作為對比,阮來空軍上尉(Squadron Leader Roy Francis)則是澳洲空軍的宗師級人物。他是澳洲第一代飛行教練,一生為澳洲培育超過六百名飛行員,是業界的領軍人物。他在空軍任飛行員時有過擊落三架日本戰機的成績(1935 年服役於美軍飛虎隊期間在中國地區),晉昇上尉後任飛行中隊長保衛澳洲領空,又有過策劃和指揮戰略級別飛行任務的戰績(1945 年 2 月, 指揮第 111 戰鬥機中隊進攻婆羅州得勝,恊助奪回兩個城市)。
 

用我們現在的說法,阮來上尉就是單幹又行,指揮打群架又行的大佬級別人物。然而這樣的業界領袖當初要加入空軍時也因為非「實質性的歐裔人士」而被拒諸門外。最終在各方努力、空軍部長親自介入之下,方以特例準許加入。
 

然而,因為當時的主戰場在東南亞,對手又是日本人。華人的亞洲人面孔以及語言優勢在情報及遊擊工作有特殊價值。因此盟軍的情報部門對於澳洲華人是既疑之、亦用之。例如直屬於盟軍情報部的 Z 特種部隊就大量吸納華人,從事高危的情報收集及敵後破壞工作。亞歷山大.趙(Alexander Chew)陸軍准尉便是其中一例。
 

趙准尉出生於維多利亞州的本迪哥市(Bendigo),父親查理‧趙(Charles Chew),母親巧莉逹‧趙(Henrietta Chew)。趙准尉最初服役於陸軍「海鷗支隊」,在印尼與日軍交戰時一度被俘;後與六名同袍成功逃脫,輾轉返澳後被編入Z部隊從事諜報滲透活動。任務內容似乎是澳洲軍最高機密至今尚未解封,唯一可知的便是因戰功卓越而獲大英帝國勛章(Order of British Empire, MBE)。受勛記錄如此記道﹕
 

趙准尉作為團隊中的一員在敵佔區內艱難且危險的條件下成功執行任務,難能可貴。趙准尉在任務中展現出非凡的樂觀、勇氣與奉獻精神。

同樣從事情報工作的還有甄卓明(James Kim),澳洲出生華人第二代,父親甄明錦(Gin Ming Kim)。香港被日軍淪陷時,甄卓明連同妻子安妮(Annie, Choy Yin Yuk, 按音可譯作蔡妍玉)及 5 名子女於香港任職公務員。期間參與了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從事情報收集及營救戰俘等活動,不幸事發被捕。最終與 18 名同袍一同被處決,臨終前於赤柱監獄內刻下遺言﹕
 

願主保佑吾妻Annie,吾兒Betty, Diana, Edmond, Frankline。愛你們,永別了。父親,Jim (God bless my wife Annie(Kim)(Yan) and our babies, Betty, Diana, Edmond, Franklin, Iove you all, darlings. Good bye, Daddy Jim

甄卓明臨終前在香港赤柱監獄內刻下遗言。(Source: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s),檔案編號﹕A 30559

與方佐治空軍中尉一樣,甄卓明用自己的性命為代價證明了自己對國家的忠誠。
 

現時資料可以找到,二戰中官至准尉上以華人軍官有﹕
 

Harry Edward Hoyling  陸軍一級准尉

Albert Roy Lagoon 陸軍二級准尉

Kee-Kim George Vincent 陸軍准尉

Kean Chong Lim 空軍中尉

Loke Yaik Foo 空軍上尉

Maurice Maxim Gooey 空軍上尉

Thomas James Ling 空軍上尉

Leslie Charles Marsh 空軍上尉

Ivan Ying Sin Sing 空軍准尉

 

參戰的華裔女性

經歷過一戰以後,軍方發現女性在現代戰爭中也可以發揮相當作用,而不僅限於醫護的角色。因此逐步開放容許女性參與後勤、通訊、情報分析及本土防衛等軍事工作,並在原先的陸軍護士團、紅十字護士團的基礎上,陸續組建了女子的陸、海、空軍勤務隊、女子訊號軍團等部隊。


資料顯示,整個二戰期間約有六至七萬名澳洲女性公民為國效力,當中也有華裔女性。例如華裔與歐裔混血兒菲莉絲(Phyllis Anguey,婚後隨夫姓陳 Chan),祖父為台山礦工 Ah Goey Hoey(按音可譯作﹕阿高海),祖母為歐裔女子伊莉沙伯‧夏普(Elizabeth Sharp)。高海婚後為模糊其華裔背景,便逐漸將其中文名 Ah Goey Hoey 英語化成 Anguey,作為家姓並為後人沿用。高海的孫輩共有六人參軍,菲莉絲是其中之一。
 

參戰前,菲莉絲是一位文員,因曾經在醫院接受過護理培訓,入伍後被分配到澳洲皇家空軍護士團。期間表現出色,很快被晉昇為護士長。另外有曾參與過閱兵儀式的記錄,因為出眾的英姿而一度成為傳媒焦點。她的服役記錄上留有如此評價﹕
 

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出色的組織及行政能力。她無怨無悔地執行了艱難的任務(澳洲國家編號﹕NAA:A9300, Anguey P)

二戰期間在澳洲皇家空軍護士團任職護士長的華裔混血兒菲莉絲(Phyllis Anguey, 1910 – 2010)(Source:墨爾本戰爭紀念館

然後還有陳家一對姊妹,月尼斯(Eunice Joyce Chinn)和維達(Valda Olive Kim Lan Chinn)。陳氏姊妹父親名為 Timothy Tong Coon(按音譯作﹕唐官),母親 Mabel Chinn(按音譯作﹕陳美寶),出生於維多利亞州。
 

陳家一門三傑,除了兩姊妹外還有一個兄弟 Maxwell Clement Chinn 也在陸軍中服役。只是入伍之路同樣非一凡風順,兩姊妹最初投考空軍,因並非「實質性歐裔人士」而被拒。
 

可幸的是,姐姐月尼斯在大學時曾接受過電報培訓,在當時屬稀缺人材。因此很快得到陸軍女子勤務團的主管注意並把她招攬到司令部工作,表現出色很快晉昇為下士。從軍記錄中更有她曾以廣東話為同袍獻唱,讓大家認識她的文化和語言的佳話。最終以密碼及訊號處理導師的身份退役。
 

而妹妹維達則再接再厲,最終成功考入空軍成為一名地勤。

一名二戰中服役的華裔女性Mavis Moo(Moo 按音可譯作﹕毛) (Source:澳洲戰爭博物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檔案編號P11154.001/公有領域)

二戰中服役的華裔總數沒有官方統計數字,民間團體數據則是一千到二千人之間。當中已經確認的女性有三十六人。
 

Lest we forget

永誌不忘

文章資訊
作者 黃俊明
刊登日期 2025-04-16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