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格達費】他是沙漠梟雄,還是中東瘋狗?從崛起到殞落,非洲強人奏響的血腥輓歌

2022-10-13
格達費的 42 年掌權形塑了利比亞的國家樣貌,也是阿拉伯與非洲近代史上,一段難以抹滅的濃墨重彩

2011 年 10 月 20 日,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證實,強人格達費(Muammar Gaddafi)死於槍下,支持他的武裝部隊原地瓦解。
 
彼時,利比亞正值「阿拉伯之春」的烈火燎原,格達費的殞落激發了輿論場的各色回響。英美為首的的西方世界普遍額手稱慶,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1961-)稱:「利比亞擺脫了暴政陰影」;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 1966-)表示:「為英國推翻殘暴獨裁者而自豪」。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格達費之死大為稱快,非西方世界出現了分歧的聲音。
 
在知曉格達費的死訊後,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 1926-2016)哀悼道:「阿拉伯國家的偉大人物進入了歷史」;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ávez, 1954-2013)稱格達費為「偉大的戰士,革命的烈士」;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 1918-2013)亦對格達費的死亡表示悲傷,同時讚揚他反對種族隔離的立場,「在鬥爭的至暗時刻,格達費站在了我們這一方。」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格達費(右)與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左)

迥異的評價相互碰撞,交織出了複雜多面的格達費形象。對臺灣讀者來說,由於利比亞遠在非洲,人們對格達費的印象普遍聚焦在兩起事件上,第一是 2010 年阿拉伯之春引發的利比亞政權輪替,第二是前總統陳水扁於 2006 年「迷航外交」時過境訪問利比亞,受到了格達費親自接待。
 
當時有名嘴爆料,格達費曾來臺就讀過「遠朋班」,所以才會在外交場合力挺臺灣。不過國防部事後澄清,「遠朋班」雖培育過許多亞非拉反共國家的軍職人員,卻不包括格達費;事實上,格達費確實曾遠赴海外進行軍事訓練,但地點是英國而非臺灣。儘管如此,「挺臺強人」與「獨裁者」仍是臺灣人最普遍的「格達費印象」。

 

無論是赴英受訓或「阿拉伯之春」,兩者僅是格達費人生的片段之一。在強人逝世 11 周年之際,回顧過往,格達費的 42 年掌權形塑了利比亞的國家樣貌,也是阿拉伯與非洲近代史上,一段難以抹滅的濃墨重彩。

 

崛起:將埃及總統納瑟視為人生導師

1942 年,格達費生於利比亞蘇爾特(Sirte)的貝都因(Bedouin,意指游牧)家庭。彼時的利比亞仍是義大利殖民地,直到 1951 年格達費 9 歲時,才獨立為利比亞聯合王國,由親西方的國王伊德里斯一世執政。
 
儘管格達費的家庭經濟拮据,他的雙親仍竭力支持兒子接受教育,並從蘇爾特搬到了利比亞中南部的薩巴赫(Sabha)。在此格達費遇到許多埃及人,並透過埃及老師接觸到了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的廣播與書刊,包括總部位於開羅的「阿拉伯之聲」(Sawt al-Arab)電台,以及埃及總統納瑟(Gamal Abdel Nasser, 1918-1970)的《革命哲學》,皆在少年格達費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劉燕婷
刊登日期 2022-10-1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獨裁者聯盟
透視世界上最危險的心靈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