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宋孝宗:意外的接班人到中興之主,一生如履薄冰的他是一代明君或扮演孝子的傀儡皇帝?

庭光 2024-03-15
宋孝宗的半身像(Sourece:wiki/公有領域)

宋孝宗趙眘,作為宋代少數享有高評價的皇帝,對外主張北伐恢復故土,對內不僅為岳飛平反,剷除了秦檜在朝中的勢力,時人視其為中興之主,他統治的二十六年間更是被譽為乾淳之治。然而孝宗的身世有別於傳統帝王,登上帝位的過程更是歷經各種波折,這位世人眼中的明君,心中滿懷不為人知的辛酸與無奈。

 

孝宗的一生誠如其諡號「孝」,既是對其德行的稱讚,亦是他畢生揮之不去的一道枷鎖……

 
宋孝宗(Sourece:wiki/公有領域)

幼年偶然入宮,開啟接班之路

孝宗原名伯琮,是太祖四子趙德芳的後裔,從族譜算起來已是七世孫,伯琮的生父—秀王趙子偁是高宗的同輩。六歲以前的伯琮是在民間渡過的,在秀州(浙江嘉興)長大,跟許多同齡的孩子一樣活潑好動,但性格卻相當成熟穩重。史書記載了其童年的一則軼聞:

 

佛宇挂鐘之閣,多虛其中,蓋欲聲之透徹也。孝宗潛躍,在幼歲時,偶至秀州郡城外真如寺,登鐘樓游戲,而僧徒先以蘧藤覆空處,上誤履其上,遂並墜焉。旁觀之人,失色無措,亟往視之,乃屹然立於席上,略無驚怖之狀。

伯琮跑上鐘樓玩耍,卻不慎發生踩空意外,所幸安然無恙,換作是其他同齡的孩子,早已嚇得號啕大哭,伯琮卻面不改色,處變不驚的性格可見一斑。或許正是這樣的性格,日後他才能在凶險的宮廷政治中生存。

 

伯琮作為旁系的宗室子弟,繼承帝位本應跟他無關,然而匡扶宋室的命運卻悄然降臨在他身上。

 

北宋滅亡後,宋室南渡,由於宋高宗的兒子不幸夭折,生育能力又疑似出現障礙,其餘皇室成員多被金人俘虜至北方,高宗無奈只能聽從大臣諫言,從流落民間的太祖世系中尋覓繼承人。

 

伯琮隸屬於「伯」字輩,於紹興二年被選進宮中,並在最終考驗意外脫穎而出,被選進宮中成為高宗養子,開始了長達30年的皇儲時期。[1]
 

母憑子貴?牽一髮動全身的養母選擇

自從孝宗入宮時起,背後的政治勢力已是暗潮湧動,這一切還得從孝宗養母的選擇開始說起。

 

當時高宗身邊有兩位受寵的妃嬪,分別是吳才人[2]與張婕妤。吳才人的姿色雖然不出眾,但知書達禮且善解人意,高宗為了逃離金兵追擊,一路上顛沛流離,吳才人成為了高宗身邊最大的精神支柱,因此日後成為他身邊最信任的人之一;張氏因姿色出眾,入宮便深受高宗寵愛,後封為婕妤,高宗在重大場合時常將她帶在身邊。

 

正所謂母以子貴,一旦養子日後能繼承大統,自己便能躍升為國母,年幼的孝宗自然是奇貨可居,吳才人與張婕妤當時均受高宗的寵愛,已有暗中競爭的意味。

 

高宗將孝宗帶到妃嬪們面前,彷彿抓周儀式般,觀察他走向何方,以決定養母人選。在座的妃嬪除了吳才人與張婕妤外,還有潘賢妃,潘賢妃是高宗先前夭折幼子的生母,看到年幼可愛的孝宗,不免觸景神傷,並無收養之意,此時張婕妤見狀立即張開雙臂,示意孝宗走向她,或許是出於本能,孝宗立即投向張婕妤的懷抱,由於吳才人地位較低不能先開口,因而失去先機,只能默默接受這個結果。

 

高宗當即宣布,孝宗認張婕妤為養母。意味著只要張婕妤一直得寵,孝宗就能有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靠山,然而世事難料,高宗在隔年又收養了信王入宮,或許是出於補償,高宗旋即讓吳氏成為信王的養母,如此一來,兩位皇儲的背後各有一個政治靠山,在皇位競爭的道路上,站上同樣的起跑點。
 

吳才人後來成為宋高宗的繼任皇后(Sourece:wiki/公有領域)

暗潮洶湧的王位爭奪戰

這個意想不到的競爭對手,究竟是何方神聖?

 

孝宗入宮後,先是「除防禦使」、「特給真俸」:這是宋代冊立皇子的既定流程,先授予象徵性的臨時官職,待年齡稍長後再封王授爵,可以說比照皇子的待遇。豈料在他入宮後第二年,高宗又選了一個幼童入宮:與孝宗同屬伯字輩的伯玖。

 

伯玖小孝宗3歲,性格聰慧,很是討人喜歡,雖然晚了兩年入宮,但封官授爵流程卻同樣比照皇子,伯玖作為突然殺出的程咬金,使得年幼的孝宗如坐針氈。

 

高宗這個決定也讓大臣們看得一頭霧水,紛紛表示反對,並勸告高宗應早確立太子人選以立國本,然而這並未改變高宗的心意,伯玖入宮後更名為「璩」,長大後封為信王。[3]

 

儘管大臣們表達了各種憂慮,然而高宗似乎並不急著做決定,而是各自培養、暗中觀察,以待接班時機成熟,皇太子的正式人選就此懸而未決,孝宗與信王之間長期的皇位競賽就此展開。

 

為何高宗在為國擇嗣一事上如此猶豫? 這就牽涉到南宋初期的政局與背後的政治考量。

 

主戰派vs主和派:立嗣延宕背後的政治角力

南宋初期不僅面臨著金人隨時可能南下的壓力,內部更曾發生軍人譁變,政局處於極度不穩定的狀態。朝中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爭吵不絕於耳,早已厭倦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宗,立場傾向和談,加上有著被武將挾持的不愉快經驗,高宗更是下定決定要收兵權。

 

眼見高宗議和心意已決,主戰派只能將希望寄託在日後有機會繼統的孝宗身上。紹興九年,時年13 歲的孝宗開始進入「資善堂」接受教育,為他講課的師傅先後有五人,其中范沖、朱震二人由主戰派的張浚推薦,他們或多或少間接影響了他們所教育、訓導的孝宗,也使得他成為主戰派大臣們心中暗自托付的中興之主。

 

由於年少的孝宗身旁開始聚集了一批力主抗金的大臣,高宗作為最高決策者,在擇嗣一事上自然不願過早表態,如果貿然冊立孝宗皇帝為皇嗣,豈不間接表示其立場轉為支持主戰? 他必須排除可能破壞與金國議和的潛在因子。

 

為了平衡朝中主戰派勢力,高宗甚至進一步提升信王在宮中的地位,與孝宗相抗衡,看在主戰派眼裡,自然十分著急。紹興十年,岳飛向高宗密奏,認為孝宗「英名俊偉」,如果要進行北伐,應盡速冊立孝宗為皇子,以安人心,然而岳飛此舉無疑是觸犯了高宗逆鱗,也種下日後的殺機。
 

岳飛畫像(Sourece:wiki/公有領域)

高宗一來要緩和主戰派與主和派可能的政爭,二來他始終深信自己能恢復生育能力誕下龍嗣,故皇太子的正式人選始終未能確立,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羽翼未豐的孝宗免於被推上政爭的風口浪尖,得以在宮中成長茁壯。

 

成為太子的最後一哩路

孝宗的皇儲時期彷彿是一齣生存實境秀,稍有不慎便會面臨淘汰的命運,自入宮以來,各種考驗接踵而來。

 

孝宗若想要在競爭皇位的道路上脫穎而出,首要之務便是唸書,然而根據記載年幼的孝宗悟性並不甚佳:

 

時極鈍。高宗一日出對廷臣云:夜來不得睡。或問何故。云:看小兒子讀書凡二、三百遍,更念不得,甚以為憂。…上意方解。後來卻恁聰明。[4]

高宗跟臣僚們談到因擔憂孝宗的功課而失眠,相較於聰慧的信王,愚鈍的孝宗在高宗面前不免有些失分。從記載看來,孝宗天資並不聰穎,他更偏向於勤勉型的學生,靠著後天的勤能補拙,長大後才得以慢慢開竅。

 

紹興十二年,孝宗的養母張婕妤因病逝世,這對孝宗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這意味著他在無情的宮廷政治中失去了一個心靈支柱。張婕妤逝後,高宗讓吳氏收養孝宗,但吳氏先前已收養了信王,心自然是偏向信王,吳氏雖然平等對待兩子,但在選儲一事上,她不只一次勸告高宗應選擇信王作為繼承人,儘管高宗仍未明確表態,但孝宗此時的內心想必十分煎熬。

 

孝宗失去養母的那年,他已 16 歲,按古禮已然成年,受封「普安郡王」,可以搬離皇宮並開府治事。然而三年後信王亦緊追其後,受封「恩平郡王」,二人暫時不分軒輊。

 

孝宗的讀書學習並不算突出,又失去養母政治上的奧援,想要博得高宗歡心,在皇位競爭中勝出並不容易,那為何高宗最終還是選中了孝宗作為繼承人呢? 關鍵在於高宗出了兩道考驗,孝宗均給高宗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分數。

 

高宗對於皇子的教育相當重視,會不時抽考孝宗、信王二人,以確認他們的學習狀況,即便兩位皇子已經成年仍是如此。由於高宗平時對於書法也頗有研究,有一天他臨摹了王羲之的蘭亭序,吩咐兩位皇子照他寫的樣式練習,並上交五百篇給他,孝宗很是聽話,勤懇地練習,還超出進度,寫了整整 700 篇,至於信王呢? 則是一篇也沒寫。孝宗的學習態度與勤懇聽話,讓高宗很是滿意,但考驗仍未結束。

 

高宗眼見兩位皇子均已成年,且各自在宮外開府治事,便給二人出了一道最終考驗。

 

高宗各賞賜了十名宮女給孝宗與信王,過了幾天高宗召見二子,一問之下,賜給信王的宮女「十人皆犯之矣」,而賞賜給孝宗的宮女「皆完璧也」。至此,高宗心裡已有明確的答案。

 

「練習書法」、「賞賜宮女」這兩道考驗中,孝宗都表現的相當得體,深諳高宗心思的孝宗,立刻意識到這其實是暗中測試,便向老師史浩請教該如何應對。在書法測試中,史浩認為「能溢其數,尤見順承之意。」於是孝宗上交了遠超規定數量的書法作業;賞賜宮女的考驗中,史浩則是建議孝宗「當以庶母之禮待之」,相較之下,「猴急」的信王面對女色缺乏定性。

 

在兩場考驗提點孝宗的史浩,可以說扮演了貴人的角色,多次在關鍵時刻為其指點迷津,他也因輔佐孝宗上位有功而拜相,值得一提的是,史浩的其中一個兒子便是日後的權臣史彌遠,當然這便是後話了。

 

孝宗終於在紹興三十年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這年他已 34 歲,從 6 歲入宮到正式確立為繼承人,足足花了 28 年,可以說相當不易。至於最後一刻出局的信王,獲得了「皇侄」的名分,後被授予掌管皇族事務的官職,也算是種安慰獎了。

 

我們從這幾則故事不難看出,孝宗為了競逐皇位,盡全力在高宗面前扮演一個百依百順的兒子,日後「孝子」這個形象幾乎跟隨著他一輩子。

 

機關算盡的「禪位」大戲

雖然孝宗如願正式成為皇太子,但在治國上仍相當稚嫩,於是在幾名大臣們輔佐下開始磨練政治經驗,然而外在情勢的快速變化,使得他未能持續累積經驗,必須提前承擔起國家重任。

 

紹興三十一年,金國單方面撕毀紹興協議,海陵帝完顏亮率軍南下,江淮前線告急,高宗已有遷都之意,孝宗見高宗執意遷都激憤難平,於是自請率兵為前驅,然而孝宗此舉頓時引起高宗疑慮,孝宗的老師史浩再次出手相救,提醒他唐肅宗靈武即位之事,太子將兵只會引起逼宮猜疑,於是孝宗誠懇地上書向高宗解釋,誤會才得以解除。仍欠缺政治經驗的孝宗,險些惹禍上身,他也算頭一次體會到宮廷政治的可怕之處。 

 

國家危急之際,所幸金國爆發內亂,宋軍又奇蹟似的在采石磯獲勝,局勢方轉危為安。待局勢穩定後,高宗便宣布將帝位禪讓給孝宗,自己退居太上皇。此舉出乎眾人的意料,高宗給出的理由是「今老且病,久欲閑退。」這當然只是冠冕堂皇的藉口,關鍵在於金兵南侵造成高宗一貫的主和政策失敗,宋高宗的政治正當性備受挑戰,於是刻意模仿堯舜禪讓典故,既能轉移主和政策的失敗,也可以提高自己在歷史的地位。

 

於是這對養父子上演了一齣感人肺腑的禪讓大戲,孝宗含著眼淚,在眾人山呼萬歲聲中,接過了高宗的位子。孝宗即位後改年號為隆興,並尊稱高宗為「光堯壽聖」太上皇,高宗移居德壽宮開始退休生活。孝宗登基後原以為能一展抱負,殊不知這一切盡在高宗的盤算中。

 

國政與親情的雙重枷鎖

孝宗為了向作為養父的高宗表示恭順,終其一生都在維持其孝子的人設,盡孝正是他登上皇位的關鍵,因此孝宗總是在各種場合積極展現其孝心。

 

高宗移居德壽宮時,正好下起了大雨,孝宗不顧雨勢,穿著朝服徒步送行,親手扶著轎轅打算送高宗到宮門,直到高宗開口制止才作罷。高宗滿意地說道:「吾付託得人,吾無憾矣。」 此外,孝宗原本堅持每天前往德壽宮問安一次,高宗不許,最終妥協為一月四朝即可。每當高宗出席公開活動時,上馬、下船時均由孝宗親自攙扶,給臣民們留下父慈子孝的深刻印象。

 

這些舉措確實讓高宗龍心大悅,使孝宗在漫長的皇位競爭中得以勝出,但這也無疑加劇了孝宗心理上的負擔,每當高宗臉上露出不悅的神色時,孝宗便感到「幾無地縫可入」、「跼蹐無所」。

 

儘管孝宗如願登上帝位,但實際上是二帝共治的局面,如果把當時的南宋朝廷比喻成一間公司,那麼高宗就是一個早已對外宣布退休,卻仍實際掌握公司決策權的地下董事長,而孝宗僅是一個名面上的執行長。高宗任太上皇 20 餘年,猶如佛祖的五指山,壓得孝宗喘不過氣來。

 

儘管孝宗被後世視為中興之主,但孝宗實際能做的極為有限,他必須無條件地迎合高宗,上至國策下至官員人事,孝宗都必須向住在德壽宮的高宗彙報,並取得他的同意才能施行,高宗甚至在孝宗身邊安插眼線,因此他永遠比孝宗早一步知道宮中發生的最新消息。

 

孝宗對於高宗的物質供應絲毫不敢怠慢,德壽宮平日的花費遠超皇宮,為了節省開支,孝宗只能簡樸度日。有一次高宗過生日,孝宗上貢的禮物品項有所減少,高宗知道後勃然大怒道:「朕老而不死,為人所厭。」嚇得孝宗不敢前往德壽宮問安,只能先遣宰相代為謝罪。高宗自然不是因為區區幾樣禮物而發怒,而是在他看來孝宗自覺羽翼已滿,沒將他放在眼裡,見到孝宗等人誠惶誠恐的樣子,高宗自覺餘威尚存,這才滿意地消氣。
 

位於中國杭州的徑山寺御碑亭,是宋孝宗於乾道二年偕同退位的高宗太皇、太后二人來此御筆賜名。(Sourece:wiki/公有領域)

作為旁系宗室出身的養子,他的政治合法性完全來自於高宗的恩賜,只要太上皇仍在世,孝宗便難以有所作為,孝宗曾向臣僚表示:「朕常恨功業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及漢文景耳。」語氣裡滿是壯志未酬的無奈。孝宗即位之初發動隆興北伐,試圖打破宋金長期對峙的局面,然而在符離之戰遭遇重大失利,在高宗以及主和派的壓力下,只能草草結束北伐,並簽訂了稍微挽回國格的隆興和議。孝宗對外停止用兵,對內則強調休養生息,成就了「乾淳之治」的佳話。

 

始終活在高宗陰影下的孝宗,注定只能做一個守成的君主與一個聽話的孝子。

 

重複上演的家庭悲劇

孝宗終其一生都在營造父慈子孝的形象,然而諷刺的是,孝宗自己的家庭關係卻與「父慈子孝」一詞完全沾不上邊。

 

後來,孝宗與兒子光宗的關係相當疏離,一方面他除了操勞國事,又要面對高宗無止盡的情緒勒索,實在沒有多餘精力去經營父子關係。由於光宗的兩個哥哥早逝,他被寄予很高的期待,孝宗在無形中給予了光宗極大的壓力,此外光宗迎娶的李氏性格既強勢又善妒,時常搬弄是非,無形間惡化了孝宗與光宗的父子關係。孝宗曾規勸李氏,豈料李氏聽了竟大聲回嘴,惹的孝宗相當不快,家庭關係就此變得烏煙瘴氣。
 

宋光宗像(Sourece:wiki/公有領域)

高宗以 81 歲高齡離世後,終於擺脫陰影的孝宗已垂垂老矣,心灰意冷地將皇位禪讓給兒子光宗時極鈍,[5]然而,太上皇期間的孝宗卻始終未能解開父子心結,孝宗彌留之際,光宗並未守在病榻邊,甚至直接缺席了孝宗的喪禮!大臣們看不下去,以趙汝愚為首的士大夫集團發動了不流血政變,[6]迫使光宗退位為太上皇,以其子寧宗繼位。終身奉行孝道的孝宗,晚年迎來的卻是這樣的結局,讓人不勝唏噓。

 

本是旁系宗室子弟的孝宗,在命運的安排下,意外成為皇位候補人選之一,皇儲期間歷經各種考驗,在宮中無親無故的孝宗,盡孝成為他競爭皇位的唯一資本,高宗之所以選擇孝宗作為繼承人,也正是因為他最為恭順聽話。孝宗在位期間對養父高宗百依百順,猶如傀儡般受其操縱,有時扮演聽命的孝子甚至多於統治者的角色,北伐功敗垂成,以及無法擺脫高宗陰影施展抱負,使得孝宗只能抱憾而終。他的諡號「孝」,究竟是褒是貶,猶待世人自行評斷。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訂閱支持《故事》,一起灌溉臺灣的人文土壤!


[1]筆者文中統一用其諡號「孝宗」代稱之。
[2]吳氏時為才人,後成為高宗的第二任皇后,史稱憲聖慈烈皇后。
[3]筆者文中統一用「信王」代稱之。
[4]此段原文出自《朱子語類》一書,內容與官修史書記載有所矛盾,但根據學者推斷《朱子語類》的記載可信度較高。
[5]高宗與孝宗均刻意模仿三代禪讓典故,高宗自比堯舜,孝宗為大禹,而光宗則是夏啟。高宗、孝宗是遠親,代表太宗、太祖二系,可謂傳賢不傳子;禹、啟是父子,為傳子世襲,孝宗、光宗二帝是親父子,亦為傳子世襲。
[6]這場宮廷政變史稱紹熙內禪。孝宗晚年彌留期間,光宗的行為變得相當反常,故學者推斷光宗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文章資訊
作者 庭光
刊登日期 2024-03-15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