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不只有花海,三層崎還蘊藏了李宗盛與北投社往事

洪德青 2020-02-20

這幾天我一直被家門口的人潮與車潮嚇到。本來家附近這一帶是墳墓區,後來墓遷走了,改為「北投社三層崎公園」,去年公園蓋好,一直沒啥動靜。


今年農曆年前某天,我在陽臺晾衣服時,看到對面山坡有人開始種花。5、6 天後,居然整片山坡都鋪好了花海。墓園變成花園,總是好事。接著大場面來了,過年期間,遊客突然暴增,大南公車載來一批批遊客,大家扶老攜幼,為的是一睹媒體所謂的「臺北版富良野」。


原本寂寥的秀山路與水磨坑溪大排,天天熱鬧滾滾。我看到房地產公司派人來公園入口舉牌廣告,旁邊的派出所還被問可否借廁所,三層崎花海的名聲一下子傳開,翻轉了之前北投第三公墓的鬼仔坑(貴子坑)形象。


不過三層崎除了花,還有更流長的人文故事,妙的是還有主題曲可點播。


早上十點前,下午四點後,遊客較少。

多嬌國際北投社

大家都知道總統府前有條凱達格蘭大道,是用來紀念臺北市最早的原住民凱達格蘭人。不過凱達格蘭人彼此之間有不同的語言,其中講巴賽語的巴賽族人世居北投,北投的地名就來自巴賽語的 Ki-pataw,也就是後來的北投社。


1632 年,西班牙厄斯基貝神父(Jacinto Esquival)到北投社宣教,據他記錄,當年北投社是由 8、9 個小村落組合而成的大社,其中靠近山區、位於河流上游的兩個村落,因不像其他平地村落常受洪水侵擾,較為興旺,約有 200~300 間房舍,頭目聲望也高。我猜西班牙神父說的地點就在今日三層崎公園與鄰近的貴子坑這一帶,因為這裡剛好是貴子坑溪與水磨坑溪的上游地區。


西班牙人走後,漢人移民進來,據北投文史資料指出,當時漢人與原住民以牛磨坑溪為界,此溪又稱為番仔溝,以東是漢人區,以西則是原民區。


不過我查了地圖,北投似乎沒有牛磨坑溪,只有水磨坑溪。如果真是水磨坑溪,那麼坐落在溪西邊有三座層層疊疊小山的三層崎,果然是巴賽族傳統領地。清代官署把這裡納入「嗄嘮別庄」統理。


馬偕牧師與李宗盛外曾祖父

清代三層崎住著一位頭目,叫做潘朱山。潘朱山當年為了爭取北投社頭目的位子,曾與另一頭目比武,可惜落敗。不過他的後代倒是幫他爭了一口氣──他的外曾曾孫,就是「華語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


到了李宗盛的外曾祖父潘水生那代,遇到了來三層崎傳教的加拿大人,馬偕牧師成功說服了潘水生改信基督教。後來,李宗盛的外公出生,日本人開始統治臺灣,日本人看上三層崎(頂社)品質優異的白瓷土,為了發展陶瓷產業,強迫三層崎的巴賽族移居到中社(今日復興崗國防大學一帶)。等到李宗盛的外公從淡江中學畢業,成為臺灣神學院第一屆校友後,日本人又徵收他們中社的家來蓋競馬場,命令他們搬到下社(今幼華中學對面的田心仔綠地)。經過一連串密集遷徙,昔日三層崎頭目家族就此分散各地,不再聚居了。  

 

三層崎因日本人開挖,導致山形破碎,加上颱風地震,變得面目全非。1970 年代起,政府鑒於水土嚴重破壞,禁止開採,有一批北投陶瓷師傅南遷到鶯歌另起爐灶,造就了鶯歌今日的盛況。如今三層崎的山崙雖慢慢復育,但仍可以看到裸露的白土岩層,長不出樹木。


這幾年我聽過李宗盛最動人的一首作品叫做〈山丘〉,歌名的原型會不會就來自他祖先住過的三層崎?越過山丘、「疊疊」不休?

 

李宗盛的舅舅潘慧耀是北投著名的耆老,曾任中和街家樂福對面的自立長老教會長老,他晚年致力於凱達格蘭文化傳承,聽說辭世前要求錄下他傳唱的族語歌曲。有一次我在北投樂雅樂吃飯,看到李宗盛站在落地窗外,一派自在,緊身吊嘎背心、短褲、夾腳拖,是個有型的阿伯。感謝他陪伴我們六年級生長大,面對中年感慨時還有〈山丘〉可聽。


來三層崎賞花,記得順道參觀旁邊的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那裡由楊英風雕塑大師的女兒寬謙法師主持,再往上走到到貴子坑,欣賞落羽松與情人湖。花期只到 2 月底,祝你有個愉快的北投小旅行。
 

文章資訊
作者 洪德青
刊登專欄 移動的頑固賦格
刊登日期 2020-02-2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