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故事電子報】05:關於「勞工」的大小事沒說你不知道

編輯部 2017-06-21

進入五月暑氣漸增,走個幾步路就揮汗如雨,恨不得能立刻進入冷氣房來杯冰涼的冷飲。


電子報第 5 期在立夏出刊,不免俗地在電子報的開頭問候問候各位讀者,希望故事的讀者們都能挨過這個即將來臨想必十分炎熱的夏天。


你可能會注意到,近幾年時常進入媒體新聞下的各種勞工運動,像是 2016 年的中華航空勞資爭議事件,就是因為空服員不願意再繼續超時飛行,一同為自己權益發聲的罷工活動,或是上週仍未得到妥善安排的前國道收費員的抗議等消息,雖然因此躍上媒體版面,但臺灣社會對於勞工運動或是種種的抗議,往往抱持著敬而遠之或忽視的態度,有時是冷嘲熱諷甚至是嗤之以鼻的。


而對於「工運」的陌生或排斥,或多或少都在提醒著我們生長的這座島在歷史長期發展下,「勞權」或「勞工」就是那默默的一群,而且是被遺忘已久的一群。


▼ 勞工權益 ▼


1973 年,一位RCA員工在工廠大門口草地留影。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也許你知道這週一是「國際勞動節」,但你未必知道國際勞動節事實上是為了紀念 1886 年 5 月的一場大型罷工示威。這事發生在美國的芝加哥,共有 35 萬勞工上街要求改善工作待遇並縮短工時至每日 8 小時而走上街頭,但最後卻導致市政府派出警察鎮壓遊行射殺示威者,隨後引發一連串不可收拾的暴動,史稱乾草市場暴亂/屠殺(Haymarket Riot/ Massacre)。1889 年時由世界各國工人政黨團結起來成立的社會主義國際(後來的第二國際)便在成立大會時,決定將 5 月 1 日訂為國際勞動節,希望能支持鼓勵會員效法這樣以罷工作為手段的鬥爭。


▼ 移工故事 ▼


卓別林拍攝的喜劇默片《拐騙》(Shanghaied)

回過頭說說臺灣。生活在今日臺灣的讀者們,可能大部分都對七八零年代方興未艾的民主運動記憶猶新甚至如數家珍,像是野百合運動或美麗島事件,但對於國民政府來臺後第一場大型罷工則未必有所記憶。


這場 1988 年的罷駛,起因於政府與臺鐵皆認定員工為「公務員」而非「勞工」,不適用勞基法,因而扣留加班費,導致臺鐵員工與司機選擇在勞動節集體「休假」表達其訴求。當時的行動,成功使資方低頭並補發積欠的加班費,也成為往後臺灣工運的濫觴,開頭提到的華航罷工,也是延續此種模式,以罷工作為和資方談判的策略。


▼ 勞工運動 ▼


〈臺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大會〉,收入蔣朝根編著,《蔣渭水歷史影像紀實》,臺北:國父紀念館, 2009 ,頁 192 。

為了不讓慶祝勞動節只能是每年習以為常徒具形式的儀式,本期的電子報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文章,讓讀者們重新思考勞動節之所以成為假日的背後原因,重新拾起那些隱沒在歷史之中的勞動者的故事。


(本期編輯:芋頭,專欄《冷知識週刊》)


本文原刊於《故事電子報》第 5 期/ 2017 年 5月 5日立夏

文章資訊
作者 編輯部
編輯 芋頭
刊登日期 2017-06-2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