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靠土匪發現的溫泉,如何從醫療用途變成放鬆身心的全民享受?

吳亮衡 2022-09-17
收藏

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郁永河,《裨海紀遊》[1]

三百多年前的初春,福州火藥庫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炸。這起災害雖未釀成太多人員傷亡,但卻讓大清帝國在一夕間少了近數十萬斤火藥原料,這讓福州的地方官員好生焦急。就在官員們各個愁容滿面時,小道消息說海峽對岸那塊島嶼上藏有大量的硫磺資源,或許可以解決眼前的窘境。但如此重責大任應該交付給誰呢?生性喜好冒險、探索奇山曠野的郁永河聽到消息後馬上自告奮用,表示願意擔起重任,一探消息的真偽。
 

身為探險家,郁永河總是對於臺灣各項新事物感到好奇,舉凡山野、漢人聚落甚至連沿途原住民的群像,都成為他紀錄的對象。當然,這趟旅途也不盡然是有趣的,除了要克服道路難行的問題外,層出不窮的突發狀況更是讓郁永河發出「非人類所宜至也」的感嘆。
 

歷經無數日月,一行人終於來到硫磺所在之處。一旁的解說者表示眼前這塊縈繞白靄的氣體、寸草不生且地熱如炙之處,就是郁永河此行的終點。說時遲那時快,一陣風讓山間的磺氣撲向眾人,大夥紛紛露出嫌惡之情,大喊吃不消。
 

此趟臺灣行的經驗讓郁永河畢生難忘,待他回到中國後,便將數個月以來的所見所聞彙集成《裨海紀遊》,一發行便引起各界關注。這部堪稱是清治前期首部以人文地理為主的專書,自然成為日後想要理解臺灣各地民情的重要資料。
 

臺灣坐擁豐沛的硫礦資源一經證實,大清帝國自然不會放過。在《裨海紀遊》出版約三十餘年,大清帝國基於軍事考量,再次派遣巡臺御史黃叔璥來臺視察,也同樣有經典著作《臺海使槎錄》問世。雖說《臺海使槎錄》多著重在臺灣各地的攻守條件、海道風信等軍事記述,然而有趣的是,身經百戰的黃叔璥在麻少翁社(約今日社子島一帶)考察時,卻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該處長處於漫天的磺氣裡,讓身經百戰的他不敵「昏悶」的噁心感,休息了好長一段時間後才勉強復原,也讓他在《臺海使槎錄》記下「毒氣蒸鬱」的感嘆。
 

不管是郁永河筆下的「硫氣甚惡」或是讓黃叔璥不敢恭維的「毒氣蒸鬱」,看似由自然環境導致的體感經驗,背後也牽扯出影響聚落發展的原因。一方面,終年滾燙的硫磺水,不僅會造成鄰近地區的土質改變,不利於農作生長,再加上該區鄰近凱達格蘭族的傳統生活區域,數百年來在邊界之處就多有衝突,久而久之甚至在民間流傳著滾燙熱水其實是由部落女巫施行巫術所使用的「女巫湯」的謠言,更是讓眾人不敢輕易靠近。
 

種種因素都讓漢人移民不願靠近此地,但如果你認為這樣就中斷了該區的發展,那可能就陷入傳統漢人史觀的陷阱了。其實早在清治初期,該地的原住民部落就有將礦產資源轉售給外國商人的紀錄,甚至有少數的原住民部落會將全身浸入溪谷裡潺潺的溫泉進行療傷以及保養之效。至於漢人有規模地進入該區墾拓,則遲至 1884 年劉銘傳在北投、金包里兩地興建了「磺務局分局」後,才基於開發礦產資源的理由被重視,但對於汩汩的磺水(hông-tsuí)資源,仍舊敬謝不敏。
 

相對於傳統漢人的趨之若鶩,遊覽各地的外國商人卻早已在此地嗅出商機。
 

相傳 1893 年,在大稻埕經商的德國樟腦商歐利(Ohly)[2],無意間某次歐利在進行交易中,無意打聽到鄰近北投溪之處,有一畝風景絕佳的空地,鄰近於一旁的溫泉池水,更是放鬆身心的絕佳選擇。
 

幾次探聽後,歐利決定投注鉅資,打造臺灣史上首個私人經營的「礦(磺)水俱樂部」[3],爾後也成為許多外籍官商的休閒空間。

 

進入日治初期後,日本軍隊在征討反抗勢力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北投沿山地區湧出的溫泉,幾經調查,意外發現該地的泉質不僅具有舒緩疲憊的功能,更深具療養的效果,尤其對於罹患慢性病的患者而言(例如腳氣病),更是一絕佳的休養地點。
 

漸漸地,有越來越多軍籍傷患、病患被移往北投的溫泉地進行療養,再加上平田源吾、松本龜太郎等日本商人大力宣傳下,截至 1896 年底,北投當地就出現了「天狗庵」、「松濤園」、「保養園」、「清泉館」等數家溫泉旅館,可以說是始祖級的溫泉旅店。
 

緊接在「天狗庵」之後,星乃湯(相傳孫文曾來此泡過)、松島屋、桔梗屋、松濤園、養氣閣等溫泉旅館也相繼開業。根據史料顯示,全盛時期的溫泉旅館高達 25 家,又依據不同的服務項目,細分為「休憩所」、「旅館」、「料理店」,消費金額則是從兩圓五十錢到六圓不等,可供客倌自由選擇。
 

本圖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公共浴場內有浴池、休憩所、食堂以及娛樂室等設備,入場收費大人為20錢、孩童為10錢,入浴部分大人5錢、小孩3錢。(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1.008.1046)

正當溫泉產業蓬勃發展之際,「新北投」這個詞彙也悄悄地降臨於史冊之中。
 

眼見溫泉產業日益蓬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從臺灣各地前往北投一睹溫泉旅館的風采,然而受到交通條件的影響,許多旅客必須先搭乘淡水線鐵路,一路從臺北車站、圓山站、士林站到北投站,出了火車站後,還必須要選擇人力車或是徒步走去溫泉地。
 

由於北投車站與溫泉地的聯繫道路未臻完善,造成許多日本旅客的抱怨,有鑑於此,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的主導下,專闢一條由「北投—新北投」的鐵路支線,其目的就是來分擔溫泉觀光的日籍遊客人次。
 

西元 1916 年日本人為了發展溫泉觀光產業,設置了「新北投乘降所」,後於1919年改稱為「新北投驛」(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1.008.0971)

1916 年 4 月 1 日,「新北投車站」開始接送來往的旅客。也因為這一條鐵路的建設目的就是專門供泡溫泉旅客所用,當時這條鐵路就已經有「浴場線」的美稱。也從這個時刻開始,凡是談到「新北投」者,腦海當中大多會出現舒服的、享受的泡湯圖像,也榮獲了「溫泉鄉」的美稱。

 

再來看看另外一個著名的溫泉地——草山溫泉。
 

與北投溫泉相似的是,草山溫泉之所以被發現,也有賴於「土匪」的功勞。
 

相傳日本軍隊在鎮壓簡大獅勢力時,偶然在一片陰鬱的林野間發現了潺潺的溫泉水,但考量到必須專注於防範土匪的侵襲,當時並沒有餘力進行探採與開發。
 

隨著北部反抗勢力一一遭到殲滅,由受降者修築的「土匪仔路」也讓草山溫泉露出曙光。像是基隆煤炭礦療養所的經營者木村泰治、若草屋旅館的開創者半田治右衛門以及宮川一水等少數與殖民政府關係良好的商人就藉此獲得開發的權利,在 1901 年之後便於草山上興建私人溫泉療養所,民間輿論甚至指出草山的溫泉利用價值將高於北投。
 

此番言論馬上吸引了開發者的目光,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很快地就大量收購紗帽山一帶的土地,並著手進行「臺北─草山」的道路修築工事,可惜的是礙於當時的技術未臻成熟,道路品質依然低落,甚至讓許多慕名而來的泡湯者僅能以步行的方式登山,諸多不便下導致開發程度始終不彰,另一方面,正因為在殖民政府的空間建構藍圖中,草山被設定為首都的水源保護區,因此不管是在營造、建築方面都有諸多限制,不具備相當背景的人,是沒有辦理在此地插旗營運的。
 

正因為北投與草山皆擁有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再加上觀光休閒的需求,在臺北州主事者的規劃之下,兩地自 1912 年之後都開始籌建大型的「公共浴場」。
 

自從 1913 年「草山公共浴場」開始興建後,各機關單位也相繼在草山設置專營的溫泉休憩療養所,諸如草山警察職員療養所(1918 年)、草山警察官吏療養所(1919 年)、遞信俱樂部療養所等,各單位插旗的意味濃烈。
 

日治時期位於草山上的溫泉旅館相當多元,其中最富盛名則是圖中的「臺北州立公共浴場草山眾樂園」。佔地廣闊的公共浴場草山眾樂園採用阿里山檜木作為建材,標榜除了基本的男、女泉池外,還提供兒童浴池、撞球間、食堂以及販賣部等休閒設施。(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1.008.0081.0007)

當然,商業嗅覺靈敏的民間業者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像是巴旅館、若草屋旅館、多喜の湯旅館、山梅旅館、草山ホテル等也在此後陸續開張。
 

如果細究草山地區溫泉旅館的經營者,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相對於新北投地區。草山當地溫泉業者大多是和殖民政府的殖產事業有所關連,例如巴旅館的經營者館野小捨,就是那專營往返臺北與草山之間的「巴自動車商會」創始者館野弘六的女兒;「多喜の湯」的經營者德永萬七,則是殖民地海路運輸業的翹楚。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草山庄的人口或是發展程度並沒有北投或士林來得優良,但是在官商共同經營之下,依然成為臺灣北部最具盛名的觀光地之一。這樣跨時代的噱頭,不僅讓更多日本人前仆後繼地造訪,也在無形中改變了許多臺灣人對於溫泉的觀念。
 

(Source: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北投溫泉附近圖〉,《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30,無頁碼。)

如前所述,早期會流連於溫泉區的消費者,多半是以日本籍的官商為主。然而隨著現代化教育逐漸普及,以及臺灣總督府有目的性地形塑泡溫泉的益處,許多新世代的臺灣青年早在學生時期,就已經透過「修學旅行」或是參訪研究機構來認識「溫泉」這個兼具自然與人文要素的資源。
 

(Source: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二種 卷七》,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頁31。)

也從此刻開始,新世代的臺灣人自小便逐漸接受溫泉的存在,甚至認為泡溫泉這項行為並不僅是種生理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追求進步的象徵。話雖如此,當時有能力負擔進行溫泉消費者,大多仍是以中上階層的仕紳、資產人士為主,這些人不只各處「考察」日本人經營的溫泉旅館,也時常會在臺灣人所開設的溫泉旅館進行消費。
 

例如在 1921 年新竹仕紳黃旺成的日記裡就有「浴後出,再入沂水園註〔注〕文支那料理」、1942 年臺南醫生吳新榮的日記「一道去新北投,到沂水園休息,舒舒服服地洗溫泉,閒談世事」等紀錄,在在顯示這些受過教育的臺灣人不只不懼怕「溫熱的湧泉」,甚至還懂得「享受」溫泉業者提供的各種服務。
 

但是,何以草山會和「神聖」、「精神」的意象畫上等號呢?這還要從1923 年裕仁皇太子來臺「行啓」的開始說起,那有是另一個故事了......。
 


[1]

《裨海紀遊》,又名《採硫日記》,為清朝官員郁永河所著,描繪十七世紀的臺灣風土民情。


[2]僅管目前出土的史料中對於「歐利」的講述甚少,但從一八九五年來臺採訪兼行商的美國籍記者達飛聲(James Wheeler Davidson)在《臺灣的過去與未來》(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一書當中,我們可以知道在一八九五年日本軍隊即將進入臺北城之際,許多傳統的地方仕紳像達飛聲、英籍商人湯姆遜(G. M. T. Thomson)、德籍商人歐利(R. N. Ohly)等人求援,希望透過這群外籍人士與日本軍隊協商如何以勿濫殺平民為前提,迅速恢復臺北城之秩序。

[3]直到今日,仍然無法確定歐利的「礦(磺)水俱樂部」究竟是否有進行商業上的利用,但如果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個「礦(磺)水俱樂部」極有可能是臺灣史上第一個私人經營的溫泉會館。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當中便有記載,殖民政府以一坪四錢的價格大量收購北投地區的土地,以作為日後溫泉俱樂部建地之用。當時僅用三千七百一十三圓四十六錢的價格就收購了四萬九千兩百五十九坪的土地。(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北投庄溫泉場買收ノ件〉,32-5,頁38。)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陽明山(或舊稱草山)以大屯火山群的火山地形著稱,受地形影響而生成的自然景觀深受民眾歡迎,週邊溫泉設施更是一大特色,使其成為許多人熱愛的休閒樂園;平日遊客絡繹不絕前來,而每年花季時前來賞花的旅客更是將近百萬人次。
 
除自然景觀之外,這片山林隨著時勢政局的更迭也是政治權力的據點,這裡曾留有日本皇太子巡視的足跡,戰後更建有國家領袖的居所、辦公室,以及培養黨政軍幹部的「革命實踐研究院」,甚至是美﹑日各國政﹑軍人員來台駐居的區域。
 
從日本時代的開拓、建設,50年代呼應國家情勢變成政治力的所在,如今再次以提供休閒娛樂功能為人熟知,這座山林堆疊著層層歷史記憶。透過作者對史料紀錄的整理,讀者可以看到這座大家以為所熟知的山林中,不只有自然景觀、生物紀錄,還有許許多多曾經來過、建設過、居住過的人們所遺留下的歷史故事。
文章資訊
作者 吳亮衡
刊登專欄 尋「臺」啟事
刊登日期 2022-09-17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