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除了賣電鍋,還會蓋房子、修火車!你所不知道的大同企業

2020-06-17
來源:by Chen Ying-Cheng, flickr

現在說到「大同」,你的腦中會想到什麼呢?是最近呱吉的業配事件?還是前立委黃國昌參選獨立董事的新聞呢?對於稍微有點年紀的人來說,說起這兩個字,腦袋裡可能會自動響起「大同大同國貨好~大同產品最可靠~」這首洗腦的廣告歌曲,或是當年是許多家庭放在電視上的擺設,後來成為收藏家競逐的珍貴藏品的「大同寶寶」。


也許更多的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阿嬤家服役了 2、30 年,那顆有著橘紅色身體,銀色鍋蓋的萬用電鍋,當你離鄉背井隻身在外時,這個留學生口中的必備神器,就像是把回憶中的味道帶到了國外,讓苦悶的求學、求職生活有了一絲慰藉與依靠。


婆媳問題的救星,史上最暢銷的電鍋駕到

現在煮飯很容易,按照比例把米和水丟進電子鍋,時間到了,香噴噴的白米飯就好了。過去用「灶」或「煤球爐」煮飯,火侯的掌控十分重要,稍有誤差,一鍋白飯就有可能不熟或是燒焦,當年新嫁娘要是飯煮不好,肯定被婆婆嫌棄,而電鍋的誕生,無疑是拯救了無數婆媳煮飯問題。


臺灣電鍋的祖先是來自於 1955 年日本東芝製造的 ER-4「自動式電氣釜」,除了讓煮飯自動化之外,具有可以同時煮飯及燉煮其他料理的功能,卻因為臺日雙方飲食習慣的不同,最後電鍋在日本並不受到青睞,反而是在臺灣發揚光大,成為你我飲食記憶的重要一環。


根據秦先玉在《「蒸煮」幸福:臺灣戰後廚房電氣化發展,1945-1970》一文中指出,目前可以找到臺灣第一臺電鍋是 1958 年臺北市永大電機工業社推出的「皇冠牌自動炊飯器」,功能和我們現在認識的電鍋無異。而大同電鍋則是在 1960 年登場,在 1959-1961 年間,除了大同外,亦有三東、大豐等其他八間廠商投入電鍋的製造,到了 1963 年,整個電鍋產業更有多達30幾間的製造廠商。


但這項掀起廚房革命的重要發明,卻沒有在剛推出時馬上受到家庭主婦們的青睞,根據臺電調查各區管理處小型電器普及率,1962 年全臺電鍋普及率最高的地方在臺北市區,每一百戶家庭中,只擁有 7.78 臺電鍋,其他地方就更低了,原因在於除了電鍋本身的售價相對高昂之外,多數民眾的使用習慣也非一夕之間可以改變,再加上當時電力供應與電費的影響等因素,都讓電鍋難以普及。


直到 1963 年大同電鍋以為了紀念銷售國內外超過 20 萬臺作為理由,將售價調降6%-18%,6 人用的電鍋售價為 330 元,10 人用的是 380 元,相較於當時國際牌電鍋的售價是 500 元,對於月薪約 400-700 元的軍公教家庭來說,大同電鍋顯然是比較負擔得起的選擇。


為了推廣使用電鍋,大同也不時在自家發行的刊物《大同半月刊》推出電鍋食譜,提供給家庭主婦們參考,同時,積極在雜誌、報紙上投放廣告,更請來當時著名的女明星代言,讓大同電鍋更為人所知。除此之外,本身具有重工業基礎的大同,憑藉著長久以來與政府建立的良好關係,成為美援挹注的企業之一,與日本東芝、美國奇異等技術合作,在那個大家競相抄襲日本技術的年代,大同電鍋不僅具有領先的技術優勢,搭配成功的行銷手法,在競爭者中殺出重圍,成為電鍋的代名詞。


延續著電鍋的成功,大同公司持續深耕家電市場,除了電鍋之外,旗下也有電扇、電冰箱、電視機等等。1969 年大同寶寶問世,標榜只送不賣的行銷手法,除了刺激消費外,也讓大同寶寶成為當時人們另類的「財力證明」,要是家裡能擺上一尊,那表示自己家境小康,而且跟得上時代潮流。隨著電視廣告的播出,「大同大同國貨好~」唱進了大家的腦中,也讓大同國貨的印象深植人心。


大同寶寶曾是六七年級生,年輕時重要的回憶與收藏 (Source:by Lordcolus, flickr)

大同不只做電鍋,一百年前本來是蓋房子的!?

大同的前身是 1918 年創立的協志商會,那可是當時少數的臺籍營造商之一。創辦人林煶灶(字尙志,1893-1971)是第一屆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的臺籍畢業生。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大同紅色圓圈商標便是從協志商會時期就開始使用並流傳至今,圓圈是「志」字的變形,上面「士」的一豎與下方「心」的兩點所構成。

 

1926 年底協志商會承接馬場町新店溪堤防修建工程,由於堤防年久失修,每到颱風季節便容易潰堤、造成氾濫。對當時的協志商會來說,堤防修建工程浩大,過程更可以用曲折離奇來形容,儘管前後經歷三次工程的重建過程,但林煶灶並未放棄。耗時兩年多的時間,堤防終於完工,經歷過颱風與洪水的檢驗,堤防並未潰堤成災。這也使協志商會一戰成名,之後商會更因為堅持善盡職責,且工程品質優良,成為臺籍營造業中的佼佼者。


「與日本人競爭,如果你付出與日本人一樣的力量,那是輸定了!如果加倍努力,還算平平;真要勝過對方,就要付出三倍的努力!」從林煶灶的名言中,可見他如何在當時的環境下憑藉著努力與韌性,為協志商會打下一片江山。在這之後,協志商會更承接了許多當時重要的建築,像是基隆高等小學校、臺北電話局、臺北市役所(今行政院)、臺北飛行場、新竹飛行場、臺灣博覽會的糖業館、電器館、國防館和臺北競馬場等等,都是協志商會的代表成果。


協志商會創辦人林煶灶 (Source:Wikipedia)

轉向民生家電:要價一兩黃金的第一臺國產電扇

而我們所熟悉的大同又是怎麼來的?時間要先回到 1941 年,此時林煶灶的營造事業發達,工程需要大量的鋼筋、建材,若自家產業能有個鐵工廠配合生產是最好不過了。於是在這年林煶灶併購了「株式會社大同鐵工所」,並在隔年交由他的 23歲獨子林挺生負責經營。

 

大同鐵工所與協志商會相輔相成,逐漸成長,並與高雄的唐榮鐵工廠並列,戰後曾有「北大同、南唐榮」之稱,二者在當時均是臺灣首屈一指的鋼鐵廠。


戰後臺灣物價飛漲,對營造業造成重大打擊,林家企業的重心也逐漸從協志商會轉移到大同鐵工所。1945 年大同鐵工所更名為「株式會社大同鑄鋼機械公司」,並受臺灣省鐵路管理委員會委託,修理戰時被炸毀的火車工廠,後續更協助鐵路局修復火車車廂 577 輛,數量相當可觀。除了修火車外,當時蔣介石採納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的建議,將民間企業納入國家動員體系,配合國家政策,若國家遇到戰爭,由民間的企業製造相關軍用品,大同便是其中之一,配合生產彈殼、鋼盔、機場跑道用登陸席、電木引信等。這些經歷也成為了林挺生日後參政的金獎券。

 

但受損的火車總有修完的一天,承攬政府工程能服務的對象畢竟也只是小眾,訂單也不穩定。隨著訂單減少,大同逐漸捉襟見肘,林挺生於是決心轉型,將眼光放在一般大眾與民生需求上,運用大同重工業本業的優勢,轉戰家電與重電業。


現在夏天沒有冷氣就活不下去的我們,難以想像過去連電扇都沒有的夏天應該如何度過吧?當時舶來品電扇費用昂貴,一般民眾大多無力負擔,大同看準了這項商機,在 1949 年推出了第一臺臺灣國產電扇,雖然一臺要一兩黃金,但與進口電扇相比還是比較便宜,加上品質優良,推出後造成轟動,也為大同進入家電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而後大同發展出經典大同電鍋、電冰箱、電視等家電用品,奠定 1970年代稱霸臺灣家電龍頭地位。


生意歸生意、政治歸政治?才沒這回事!

大同的蓬勃發展,除了仰賴林挺生獨到的眼光及積極拓展外,他與國民黨政府的良好關係也帶來不少助益。


1945 年國民黨接收臺灣,臺灣政治局勢開始詭譎多變,1947 年發生二二八事件、1949 年國民黨撤退來臺,都為當時社會帶來不小動盪。林挺生深知,要在戰後的混亂世道生存下去,一定要和國民黨打好關係。因此,除了經營公司之外,林挺生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與兩蔣尤其要好,兩者的關係,可從這場「大同 vs. 海軍司令部」的官司看出些端倪。


1953 年,海軍司令部控告大同公司侵佔日本海軍所遺留下來的物資,判決林挺生應返還檜木鐵料等時值約 3500 萬元──當時臺北蛋黃區的房子,一間不過 20 萬元,3500 萬無疑是一筆天文鉅款。


林挺生認為,這批物資是戰前大同與日本海軍簽約工程的尾款,工程因日本戰敗而未完工,故日本海軍以物資作為賠償付給大同。但海軍司令部認為,這批物資應當列為被接收的財產,故控告大同侵佔,林挺生不服提出上訴,遭到高等法院判決敗訴。


這場官司纏訟整整七年,一審、二審都敗訴的大同,若法院最後強制執行,大同無疑瀕臨破產,但在三審時,竟出現了奇蹟──蔣介石在此案的卷宗上批示:「大同公司為新興之企業單位應加愛護,不使以此案致其破產,應用適當辦法早日了結為宜。」大筆一揮,改寫了大同破產的命運,也難怪高玉樹曾說「唐榮不是國民黨,最後被接收;而大同則是聽從黨意,就大同大同國貨好了!」昔日「北大同、南唐榮」,兩者的下場南轅北轍。


1967 年,林挺生在蔣介石的徵召下參選臺北市議員。首次參選的林挺生打出「一通電話,服務就來」的競選口號,狹帶著富商參政的話題性,最後以最高票當選,並當選議長,總共連任了三屆市議員及議長。結束了 12年的議長生涯後,林挺生的政治生命並未結束,之後又出任李登輝的總統府資政,持續在政界發揮影響力。

 

 

曾經輝煌的企業王國,能否東山再起?

回顧大同發展史,從營造業起家,以鋼鐵業為基礎,轉移重心至家電與重電業,而後又跨足資訊業,旗下的產業多元,科技、電子、化工、醫護、映像管、電梯還有教育業等,種類繁多讓人眼花撩亂。


這座曾經輝煌的企業王國,在大家長林挺生過世後,卻因接班問題出現了陰影:林挺生逝世後,嫡長子林蔚山不僅逼退自己的弟弟,取得子公司華映的經營權,還在 2011 年爆出涉嫌掏空大同資產。經過多年的官司纏訟,林蔚山於 2019 年遭判處 8年有期徒刑、併科罰金 3 億元、沒收不法所得 13.5 億元。大同的經營權也在 2018 年交棒給林蔚山的妻子林郭文艷,但林郭文艷去年也因涉嫌隱匿華映的重要資訊及財報不實,以 500 萬元重金交保並限制出境。


不僅如此,大同旗下許多投資大多虧損,公司 19年 未發放股利,也引發投資人強烈不滿。負責人官司纏身、企業連年虧損,都讓百年老店的黃金招牌蒙上一層又一層陰影。回顧大同企業百年史,每一代似乎都有「化危機為轉機」的大事件,從第一代林煶灶的馬場町新店溪堤防修建工程、第二代林挺生的海軍司令部官司,令人不禁好奇,大同第三代的未來會如何發展?而這間百年企業又將以何種姿態,繼續迎接下一個百年?

參考資料
  1. 司馬嘯青,《臺灣新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5。
  2. 劉益昌、林祝菁,《林挺生傳》,臺北:商訊文化,2008。
  3. 秦先玉,《「蒸煮」幸福:臺灣戰後廚房電氣化發展,1945-1970》,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4. 秦先玉,〈從鍋內到鍋外,看見電鍋與臺灣的羈絆〉,科技大觀園,2013。
  5. 蘇容子,《日治時期臺灣本土營造業者發展-以協志商會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6. 夏安,〈紅頂商人與國民電鍋:大同公司百年興衰史〉,端傳媒,2019。
  7. 徐珍翔,〈大同董事會遭批一毛不拔  市場派人士:連1毛股利提案也刪除〉,鏡週刊,2020。
文章資訊
作者 劉艾靈
刊登日期 2020-06-1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