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美好戀曲,也不是每個皇帝都在紫禁城大婚。如清太祖努爾哈赤迎娶葉赫氏時,共同前往迎親者是當時的諸位貝勒,還沒有一套做為舉辦婚宴流程的皇家儀式;皇太極立后時也僅行冊立之禮,迎娶、服裝、婚宴等流程都省了,原因是皇太極登基前就已娶了他的大福晉,因此即位後只需冊立其為后即可。
入關後,真正在紫禁城裡「大婚」的皇帝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這四位帝王的大婚讓後人得以一窺皇家的婚姻,真是好辛苦、好燒錢!
帶頭跑流程的順治
順治八年,年輕的皇帝大婚,這時清宮也開始逐項確立屬於清朝的大婚儀式。
民間嫁娶得要行六禮,所謂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禮中還能再分出細項,若遇到講究人家或者富貴家庭嫁娶,花上個一年半載也是很正常的事。
清宮大婚與民間嫁娶不同,皇帝不需要問名,整個皇族已經幫皇帝挑好人選,娶就對了!納吉,納什麼吉?皇帝結婚就是吉得不得了!請期,這關乎「日子」、「時辰」,欽天監的角色很重要,星象和皇帝的生辰合不合、大婚之日的天象會不會沖到國運,這都要聽欽天監的話。他們將帝后的生辰八字合在一起,再搭配星象推算出哪些日子可以挑選、哪些日子千萬避開、大婚之日的天象會不會沖到國運。此外,皇帝當然不可能親迎,天底下沒人比皇帝還大,派出使臣持節迎娶就可以了。所以,皇帝大婚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納采」和「大征」(民間稱納征)。
首先是諏吉行、納采禮。納采的前一天,皇室會派專人祭告郊、社、太廟,也就是向祖先報告:「我要結婚了,這是國家大事,希望列祖列宗保佑喔!」納采的當天,皇帝要在太和殿設節案,獻上祭品、文馬,而大婚正、副使要在丹墀東等待,在名贊官的主持下,使臣行三跪九拜大禮、走上臺階、立於陛上,接著由宣制官宣制,使臣再跪。宣制後,正、副使則在儀仗與衛士引領下,出太和中門,前往皇后的娘家。
在這段過程中,正副使的地位相當重要,他們必定是滿州貴族、正使持金節、副使持冊,代表的是皇帝。
正副使出發後,皇后娘家這邊也要準備妥當。在大婚使前來冊封前,皇后的儀仗就要在宅邸內等待,皇后的父親著朝服在門外道路的右邊跪迎,使臣進屋納采,皇后的父親和兄弟要跪拜受禮;皇后本人則在庭中迎接,皇后母親及家中女眷在庭中著朝服跪迎,等待使臣入內冊封。禮畢後,皇后的父親必須跪送使節和皇后出府。
在使節到達之前,皇后會在家中先向父母親行家禮、跪謝養育之恩、說些體己話,一旦行了禮,踏出成為皇后的第一步,此後就是「先國禮再家禮」了,也就是皇后的雙親見到自己女兒時也得先行跪拜。
正副使節行完冊封禮後準備回紫禁城,此時儀仗在前、皇后鳳輦在後,由中門進入中宮、行至太和殿外,皇后下輦。清朝最初的帝后大婚,皇后不一定從大清門入宮,這是康熙之後的慣例,《大清會典》中記載順治的第一次大婚,皇后就是從協和門至太和殿下鳳輿進宮的。
清初時禮制尚未完備,康熙大婚的時候,因皇后府邸在宮外的緣故,所以走大清門行至午門就成了合情合理之舉,之後的帝后大婚也走大清門,順理成章的成了規矩。
有段野史不就是這麼說的嘛!專權的慈禧太后非常討厭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因為她是慈安太后中意的媳婦人選,遂多次刁難、欺壓她。有次,阿魯特氏忍不住暴走了,她對慈禧說了一句霸氣十足的話:「我是從大清門進來的」,潛臺詞就是:我是皇后,你只是先帝的妃嬪而已!換句話說,「你不過是個小妾,憑什麼跟我爭?」慈禧的出身本來就不高貴,聽到阿魯特氏竟然這樣貶低自己的身分,使得她怒火中燒,自尊心瞬間炸裂,鬧到最後阿魯特氏的生命可不就斷送在慈禧手中了!
皇后入宮後,皇帝率皇族到中和殿向皇太后行禮,禮畢後親臨太和殿賜皇后父親及男性親屬宴飲,此刻文武百官均需在場;皇太后則到保和殿賜皇后母親及家中女眷宴飲,由公主、福晉、命婦作陪。這兩場婚宴的規模不大,主要是聯繫雙方家族的關係。皇帝娶妻,娶的多半是有政治、軍事實力的宗族女兒,不管是皇帝也好、皇太后也好,和皇后娘家人的聚餐宴會自然充滿了權力意味。
這是順治八年的大婚流程,康熙四年大婚的納采宴就是在皇后府邸進行,到了同治十一年時,清帝大婚的儀式才算定型。
甜蜜的政治婚姻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年紀最輕就大婚的皇帝,也是擁有最多皇后的皇帝,他一生共立了四位皇后。
他登基時只有八歲,朝中權力都被輔政四大臣掌控。為了能拿回實權,替康熙鋪下政治坦途,他的祖母孝莊皇太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康熙舉行大婚,代表皇帝已成年,可掌權親政。
一般來說,選妃一事都由禮部籌辦,再從貴族、八旗官員家中挑選秀女。然而皇帝要成婚的事傳了出去,幾位輔政大臣自然想跳過諸多步驟,直接大力推薦自己的女兒。很明顯地,皇帝的婚姻不僅僅是皇帝個人的事情,而是牽動整個朝堂的大事。孝莊為了制衡各個大臣並提升自己這一方的勢力,選擇了顧命四大臣之一、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
十一歲時,康熙迎娶第一任皇后、十二歲的赫舍里氏。
皇帝夫婦結婚的前一天,內務府正式向赫舍里氏下聘彩禮,有黃金兩萬兩、白銀一萬兩、綢緞、金銀珠寶,以及駿馬和馬鞍。兩萬兩黃金相當於二十萬兩白銀,再扣除幣值、通貨膨脹等因素,換算成新台幣,這場婚禮光是聘禮就花了三億多元,十分驚人。
這場婚姻實際上是一場政治聯姻,所幸康熙和赫舍里婚後的感情和睦,相處十分融洽。大婚四年後,十六歲的赫舍里氏生下了皇子承祜。
只負責出席的新郎
同治在位期間,由兩宮太后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同治大婚,他還能做些什麼主呢?兩位皇太后早於兩年前就已頒下懿旨,決定好相關事宜,同治只需在婚禮當天微笑出場就可以了!
皇帝大婚所用的衣物、首飾、器皿皆已備妥,只等著兩宮太后點頭,婚禮就可展開。
大婚當日陪侍皇后的公主、福晉、命婦等人的穿戴都有明確懿旨規定:
當時的清朝已是日幕西山,但同治的婚禮卻一點都不馬虎,反而相當隆重,共消費了一千一百萬兩白銀。這還不包括做瓷器的開銷,因為大婚用的瓷器不能和平時用的一樣,必須更為精緻高級,當時特別燒製的瓷器多以日用器皿為主,有碗、杯、盤、碟、渣鬥、勺、盒、燈等。根據《景德鎮陶瓷史稿》記載,自同治五年起,共用了十三萬兩白銀在景德鎮復建御窯廠,專門燒製同治大婚瓷器。首先,瓷器的顏色多是以明黃色底為主,上繪多彩,藍、綠、粉、紅和藕色;其次,皇家大婚之喜,一定要用金粉在紅地描金雙喜字,在黃地描金萬壽無疆等字樣以象徵吉慶。瓷器上的圖案生動繁多,但因「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植物圖騰有蘭、梅、百合等,動物則見蝴蝶、蝙蝠、鴛鴦等,不可免去八寶、喜福壽等字,可說是將瓷器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同治登基沒多久,兩宮太后便已開始籌備婚禮,該花的錢一毛都不能少,該有的排場一項也不輕忽。雖說在紫禁城內大婚確實值得大肆慶祝,但當時的清朝國事衰弱、經濟疲乏、人民生活艱困,如此龐大的開銷獲得漂亮的面子卻大大失去了銀子。
這情形也反映在阿魯特氏的嫁妝上,阿魯特氏比同治大兩歲,是清朝繼孝惠章皇后後第二位出身蒙古的皇后。她的妝匲極為豐厚,光是帽子就令人驚嘆,共有冠帽二十八頂,其中包括朝冠八頂、其他冠十二頂、帽八頂。
具體如下:熏貂朝冠一頂(隨黃綾冠盒)、元狐朝冠一頂(隨黃綾冠盒)、海龍朝冠一頂(隨黃綾冠盒)、羅胎涼朝冠一頂(隨黃綾冠盒)、熏貂皮冠一頂(隨黃綾冠盒)、本色貂冠一頂(隨黃綾冠盒)、海龍冠一頂(隨黃綾冠盒)、絨冠一頂(隨黃綾冠盒)、羅胎涼冠二頂(隨珍珠帽珠黃綾冠盒)、萬絲涼冠二頂(隨珍珠帽珠黃綾冠盒)、如意冠四頂(均隨各式鑲嵌寶石帽花黃綾冠盒)、熏貂朝冠一頂(鑲嵌珍珠石,隨黃綾冠盒)、熏貂朝冠一頂(鑲嵌仿珍珠石,隨黃綾冠盒)、天鵝絨朝冠一頂(鑲嵌珍珠石,隨黃綾冠盒)、天鵝絨朝冠一頂(鑲嵌仿珍珠石,隨黃綾冠盒);團鳳飄帶帽成分(隨黃綾冠盒)、團鶴飄帶帽成分(隨黃綾冠盒)、萬福飄帶帽成分(隨黃綾冠盒)、萬壽飄帶帽成分(隨黃綾冠盒)、雙喜字飄帶帽成分(隨黃綾冠盒)、雙如意飄帶帽成分(隨黃綾冠盒)、牡丹花飄帶帽成分(隨黃綾冠盒)、海棠花飄帶帽成分(隨黃綾冠盒),每頂冠帽都配有相應的珠石、帽花以及黃綾冠盒,根據材質和樣式不同,適用於不同的場合和季節。
可惜的是,風風光光地嫁進紫禁城的阿魯特氏,最終成為死因成謎的皇后。那些生前的榮華啊,終究如夢一場。
無緣的心上人
光緒十四年,十八歲的光緒皇帝大婚。
期待親政、改革國家的光緒知道,大婚是掌政的首要步驟,這使得聽政多年的慈禧太后不得不認命撤簾。但捨不得放下權力的慈禧並不想完全歸政,因此她為了挑選光緒的大婚對象可說是用心良苦。最後,她決定肥水不落外人田,讓自己的侄女、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做皇后,就是日後的隆裕皇后。
隆裕是自己人,方便慈禧瞭解光緒的一切,好持續把持朝政。隆裕比光緒年長三歲,大婚之後,兩人之間有做夫妻的緣分卻沒有做夫妻的情分,彼此之間沒什麼感情可言。光緒鍾情的是聰穎的珍妃,但皇家婚姻豈是兩情相悅就能成就的一段姻緣呢?光緒終究得聽從「上面的安排」,這「上面」可以說是慈禧,或是命運,說到底就是身不由己。
大婚之前,一個不祥的事發生:太和門失火了!
這是個非常糟糕的預兆,這裡曾是順治舉行登基大典的地方,更是皇帝御門聽政的所在。失火一事將使新娘被認為是會禍害夫家的不祥之人,這段婚事也可能就此告吹。但這是慈禧親自決定的親事,怎可輕易取消呢!婚禮仍然如期舉行。
不過,被燒毀的太和門該怎麼辦?籌辦婚禮的眾人想出的應急之策是用紙臨時紮出一道「太和門」。內務府找來大批搭棚、裱糊、扎彩的工匠,在一個月內趕工,用紙糊了一座太和門,外觀上和真正的太和門所差無幾,讓光緒大婚得以順利進行。但是,不吉就是不吉、假的終歸是假的,成不了真。這樣的不祥之兆百姓看在眼裡、懼在心裡,慈禧為此頒佈了一道命令,一是以光緒名義,對天下獎懲並行;二是暫停頤和園修建工程,保持國庫資本;三是大肆獎賞,藉此籠絡人心。
然而假的太和門怎會真的太和?這一切隱約暗示著清朝未來的國運,一如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嘆道:
此災奇也,驚心動魄,奈何奈何!
光緒十四年正月,光緒和隆裕的大婚典禮在紫禁城盛大舉行。大婚當日,鳳輦來到桂祥的府邸迎娶新娘,隆裕一路經過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最後停在坤寧宮。新娘要跨過火盆、馬鞍,福晉命婦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和如意;皇后得吃合巹宴、飲交杯酒,同時有成雙成對的侍衛夫婦用滿人語唱著合巹歌,最後是帝后坐帳,一起吃長壽麵。 光緒的大婚,短短的一段文字就敘述完了,但這場婚禮約花費五百五十萬兩銀子,以當時風雨飄搖的清朝而言,在最終仍堅持享有一絲苦不堪言的繁華。
而在講究秩序、階級分明的紫禁城裡,每一套服飾都有不同意義、每一個角色都有各自價值,至於那些隆重的皇家婚禮、風光的狩獵大會、奢華的滿漢宴席背後,更有著令人唏噓不已的故事。
李純瑀老師繼《歡樂宋》之後,再度以活潑生動的筆法,引領讀者回到那個被影視改編最多的朝代,一窺皇家的食衣住行、生活禮儀、養生秘訣和各種不為人知的小插曲,體驗大清盛世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