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百年前,義大利人舉家追逐的美國夢,開啟了一場義大利麵與美式食物的大戰

2020-11-28
Wikimedia

說到義大利與「美國」的關係,首先來關注「移民」這種人口動態!在思考世界飲食文化上,這一點也非常有趣,能讓人有所啟發。

 

稍微將時代往前,如前所述,義大利完成國家統一的時間非常晚,是在 1861 年。國家統一是義大利人的夙願,所以非常值得祝賀,但人民生活並沒有因此就馬上變富裕。都市化、工業化確實有所進展,但也因此出現副作用,那就是一直以來從事手工業產業的人失去了工作,許多人的生活反而變貧困。而且便宜的工業產品從北歐等地湧進,也使打擊倍增。


此外對南部農民而言,不變的重稅和管制加強本就是沉重的負擔,再加上從國外引進便宜小麥,狀況便愈來愈悽慘。儘管如此,如同之前所見,義大利只有人口急速增加,許多男性在國內找不到工作、無法養家,尤其是南部地區的失業者,就開始尋求新世界,出發前往海外。


如今在移民方面,主要是亞洲和非洲的移民問題,但十九世紀前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歐洲各國之間的移民,或是從歐洲到美國的移民規模非常巨大。義大利人前往美國的情況尤其多。


首先,1880 年代,南義開始出現大移民。這個移動最初是發生在卡拉布里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這些半島南部的各個大區,接著在 1900 年之後,西西里也受到影響,情況簡直可以說是一場大型的《出埃及記》,1876 年至 1924 年,有超過四百五十萬的義大利人前往美國。在這當中,超過兩百萬人是集中在 1901 年至 1910 年這十年之間,這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當然,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其他目的地,比如歐洲他國和南美。


歧視義大利人

1910 年之後,已經不是只有一家之主去外地打工,而是攜家帶眷一起到移居地「居住」。換句話說,全家一起移居成為主流。


在移民地區,出身於同一個義大利村落的人會聚在一起生活,所以會原封不動地直接移植具有強烈地域特徵的農民文化,簡直就是呈現栩栩如生的「鐘樓主義」(鄉土愛、誇耀自己的國家)。


紐約的小義大利(1900 年)

許多義大利移民都是季節性勞工,在工地、鐵路、礦山和其他公共事業工作,但他們在住居和工作上都受到歧視。甚至有美國人討厭、排擠義大利人,對他們處以私刑;還有很多人成為威脅和恐嚇的犧牲者;甚至還出現依據假科學優生學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將義大利人視為劣等人種。


飽受指責的移民飲食生活

義大利移民來到美國後,過著怎樣的飲食生活?


他們保護義大利家鄉地區的飲食文化,在嚴峻生活中,過著簡陋的飲食生活。食物多數是農民料理,換句話說,就是以小扁豆、蠶豆、碗豆、玉米、番茄、洋蔥和葉菜類蔬菜為主的單純料理,麵包則是以粗劣黑麵包為主。義大利麵對他們而言,不如說是一種奢侈品(這種情況簡直和當時的義大利農村一樣)。肉類是慶典之類的場合才吃得到,一年只有兩到三次的機會,但經濟狀況變好後,就更常吃義大利麵、肉類、砂糖和咖啡。

 

南義人經常吃義大利麵,被其他人戲稱為「通心粉」,飽受輕視。一般認為,這種飲食生活的「不良影響」,不只發生在義大利移民者身上,還進一步波及到其他美國人。當局擔心這種情況,便將社工(社會監察員)送到這些人家裡,建議他們改過美國的飲食生活。同時調查移民學童的飲食狀況,武斷指責他們所吃的東西完全是粗劣且不適宜的餐點,鼓勵他們積極攝取肉類和牛奶。


一些學會雜誌或一般雜誌借專家的權威,屢次斷罪義大利移民者的飲食不適宜。接著又提出批評,指盛得滿滿的義大利麵、義式雜菜濃湯,或混合各種食材的雜燴燉煮料理是將肉和蔬菜一起以鍋子烹調,會損害各別食品的營養成分,對消化也不好。除了飲食生活的「不正確」之外,社工也注意到,義大利移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生活狀態也不健康,這種勸導便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前半。


義大利雜菜湯(minestrone)(Source: Jules/CC BY 2.0

因為這個原因,美國大眾很難接受以義大利麵為主的義大利料理。當然現在義大利的飲食文化席捲美國,披薩和義大利麵在美國慢慢成為基本料理,儘管如此,義大利麵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個新天地都停留在肉類料理的「配菜」這種次要地位。


普及歐洲的美國神話

義大利有大量移民移居美國,那麼,在義大利國內流傳的「美國神話」,對義大利本土國民的飲食,又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要研究義大利這種以美國為理想的心理狀態、行動和習慣,必須追溯到很久以前。

根據文學方面的證據顯示,十九世紀的三○年代或七○年代,知識分子之間已有視美國為自由國度而嚮往不已的風潮。但是這種風潮襲捲義大利,則是在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


不過,在十九世紀末期,義大利人心中的美國象,大部分是由富裕有教養的美國人特意塑造出來的。義大利知識分子或藝術家們拜訪美國時,所接觸、談話的對象都是這些美國人。這些義大利人只想看到美國的優點,由他們介紹出來的美國形象,便因此扭曲變形。
 

其實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不只是義大利,歐洲各國千篇一律的美國形象——如「平等社會」、「自由」──這種形象非常普及,但這也是歐洲社會停滯時期的解毒劑。知識分子不僅和一般庶民共享模糊的憧憬,還透過「時髦」、「嶄新」、「快速」、「奇特」、「自由」、「民主主義」、「無限可能性」和「女性解放」這些關鍵字去討論這種夢想世界。

 

總之,從這個時代到二十世紀初期,義大利虛構了幻想的美國形象,「美國夢」開始普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固定下「能歌頌經濟發展和自由的夢想之國──」這種形象,美國形象又更加歪曲、擴大發展。


對已經失去主導世界力量的歐洲而言,美國在文化、精神,或經濟方面,都掌握著霸權。因此,相對於「古代之海」的地中海,大西洋就成為「新世界之海」、「未來之海」。某些豐富、奇妙的事物、某些未知事物,就在那片海的彼端。


到美國成立為止,所謂的「新大陸」,換句話說就代表「殖民地」,是物資從該處引進舊大陸的供給源頭。然而美國建國後,開始進入新階段,人們在那裡看到「未來」。出現大量前往美國的移民,和這種「憧憬」也有一定關係。


紐約曼哈頓的小義大利(Little Italy)得名自該地曾有大量義大利移民落腳的過往(Source: Wikimedia

戰後復興和美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 1950 年代,美國的存在感在義大利愈來愈大,美式的實用主義、競爭、社會福利、個人主義、近代化等一系列價值觀和制度成為義大利人追求的目標。


義大利在 1940 年 6 月,選擇與德國同盟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最後戰敗,但美軍在 1940 年代駐留義大利,給義大利帶來巨大影響。因為美軍享受著豐富的供給品,每天展露這種情況給義大利人看。然後,從 1950 年代開始,美式的生活形式、習慣在義大利又帶來更廣泛的影響。


在義大利出現了美國崇拜滑稽模仿作品──斯坦諾(Steno)導演的《一個美國人在羅馬》(1954 年)。


《一個美國人在羅馬》 的海報

在這部作品中,由演員亞柏托.索帝(Alberto Sordi)扮演南多。南多是一位沒本事也沒工作的無用年輕人,對美國很著迷,想過美式生活,不管什麼東西都以美式名字來稱呼。比如,他照美式叫法,把長條麵稱為「通心粉」。這部作品描繪出一種象徵,就是義大利擺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良善靈魂和純粹美好。


不過,在這個時期,美國食物才真正開始被視為美式生活的象徵。代表食物是漢堡、熱狗、可口可樂、奶昔及其他速食。透過美國電影和電視節目,人們逐漸熟悉「好萊塢明星將香菸夾在指間,以獨特吐菸方式裝帥,一邊吃速食──」這些形象。一般認為與此對比的義大利料理,全都「很差勁」。


因為崇拜美國,義大利的戰後復興和近代化都打算以美國為範本。幸虧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太久──日本雖然也是如此,但義大利的年輕人一直對美國抱有憧憬。即使同樣都是歐洲國家,法國則是和英美對抗,堅持主張自己國家文化的優越性,語言上也打算阻止英語的滲透,積極處理這些問題。相對於此,義大利的情況則大不相同。是因為民族性的差異嗎?還是與日本同為戰敗國夥伴關係的悲哀造成的?這個問題似乎值得思考一下。


總之,在這種美國神話、美國崇拜的風潮中,似乎也有很多人主張:「想將食物、料理都做成美國風格」,甚至出現了抵制行動,將義大利主食「義大利麵」視為落後國家的貧窮食物。就好像義大利本國的菁英分子繼承了美國社工的任務,對義大利人進行教育一樣。

不過幸運的是,要禁止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由人們與自然協力合作打造出來、在義大利確實扎根的義大利麵,並非那麼簡單的事。義大利風格的飲食文化立刻復甦,不只入侵美國,還入侵其他各國的飲食文化,充滿活力地給予反擊。

 

本文摘自世潮出版《吃出來的義大利史:推動義大利千年歷史的義大利麵》
一盤熱氣騰騰的義大利麵,連結起義大利兩千年歷史。
義大利麵誕生、發展的過程,也是義大利從外族侵略、城市林立走向國家統一的過程。凝結農民生活智慧和貴族的精緻考究,折射出不同階層的生活光景。重返義大利麵的誕生地,發現藏在義大利麵裡的文明史。
文章資訊
作者 池上俊一
譯者 邱顯惠
刊登日期 2020-11-28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