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居酒屋不只辦展覽還創雜誌:「家吶子」要找回萬華年輕人的家鄉認同

蔡亦寧 2021-05-05

位於加蚋仔的臺式居酒屋「家吶子」,復古手感的綠漆大門,貼滿了顯眼標語,是東園街最吸睛的存在。這裡也是社區中少數讓大家下班喝酒放鬆的小酒館,經營三年多,已累積了不少熟客。老闆娘 Ashlyn (周盈君)是土生土長的加蚋仔居民,卻因為經營這間居酒屋,而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故事,為此,她編了第一本地方刊物《東園誌》和舉辦展覽,要和加蚋仔在地居民以及像她一樣的新一代萬華人,一起凝結對家鄉的情感。


從好朋友變老闆娘

走近「家吶子」,店內有許多小巧思等待發掘。牆上掛著「歡迎回家」、「蜜蜜小米酒」、「生氣燒」等富有設計感的海報,令入內的饕客食指大動。家吶子的用餐環境有別於一般居酒屋,復古風的花磚吧檯別具特色,軌道燈照耀的明亮桌面,擺著鯊魚、獅子等形色各異的動物玩偶,作為各桌的代表桌號,替家吶子增添了不少童趣,有股充滿人情味的溫馨感。

 

延伸閱讀:居酒屋的前世

老闆娘 Ashlyn 是道地加蚋仔人,求學過程離不開臺北市,她原先從事設計工作,而大學時期認識的好朋友劉哲豪想開一家臺式居酒屋,找她商量。Ashlyn 當時只是以好朋友身分義氣相挺,協助劉哲豪尋覓店址,找到位於東園街,前身為卡拉 OK 店的店面,取名為「家吶子」,於 2017 年 11 月開始經營,她協助店內的宣傳、菜單設計、行銷、裝潢等工作。然而兩人開設家吶子後不久墜入愛河,交往一年即結為夫妻。

 

加蚋仔
萬華加蚋仔地區,曾是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來自新店溪的河水沖積,使得加蚋仔一帶土壤肥沃,曾盛產麻竹筍、豆芽菜、茉莉花等農作物,而加蚋仔這個地名,其實就是從凱達格蘭語的「沼澤」演變而來。

「開在這邊其實大家都滿不看好的」,Ashlyn 坦言,家吶子開業之初,親朋好友都認為附近沒有同類型的居酒屋,認為家吶子經營會很辛苦。然而家吶子秉持著「臺灣也應該要有台灣自己的居酒屋」的理念,以平價美食、嚴選臺灣在地食材作為號召,希望加蚋仔的居民不必遠赴東區、中山區,在社區內就有居酒屋可以放鬆身心,洗去工作的疲憊。再加上 Ashlyn、劉哲豪自身對於社會議題、性別議題的關心,開業近三年來,也留住不少志同道合的常客。


Ashlyn 說,家吶子所在的東園街,在萬大路還沒開通之前,曾是來往萬華與板橋之間的交通要道。短短 850 公尺的東園街,就有 9 間銀樓,且當時銀樓從上午 7 點一路營業到凌晨 12 點才打烊,足以想見當時東園街的盛況。但到了她的成長時期,加蚋仔的繁華光景已褪去,目前以住宅區與學區為主,店面租金也比臺北市的信義區等商業區來得便宜。


至於當初家吶子為何會與老屋新用計畫結緣?Ashlyn 指出,她原本希望將家吶子的 2 樓改建為工作室,但因為房屋結構安全的問題,申請的想法因此作罷,然而老屋新用團隊很欣賞家吶子,建議其申請微型計畫,以籌辦活動為主。於是她申請 106 年度老屋新用微型計畫。運用這個計畫,她邀集朋友籌辦了在地刊物《東園誌》,並在出刊後,於家吶子以「東園街的一生」為主題舉辦展覽,獲得廣大迴響。


《東園誌》第三期封面

「東園街的一生」記錄加蚋仔歷史

Ashlyn 介紹,以「東園街的一生」為主題的展覽指的是,民眾無論遇到生老病死、婚喪喜慶,都能在東園街這條百年老街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東園誌團隊以「出生」、「求學」、「結婚」等主題來發想,分別採訪東園街上的銀樓、繡制服店、嫁妝店、西裝店等數十年來屹立不搖的老店,這些店家記錄了加蚋仔人的生活軌跡,例如繡制服店是許多加蚋仔學生的求學記憶,西裝店則反映南部人來臺北打拚,成為老闆之後,買套西裝衣錦還鄉的需求。


「如果沒有開店,我也不知道加蚋仔的意思。」Ashlyn 解釋,儘管她從小在這裡長大,知道這裡就是加蚋仔,但她過去不知道加蚋仔是什麼意思,也沒有機會進去老店,認識東園街與加蚋仔的歷史。在家鄉開店,再加上老屋新用計畫進一步促成《東園誌》創刊,也讓她有機會親近在地店家。


然而 Ashlyn 與在地店家接洽採訪時,並非一帆風順。曾有店家一聽到《東園誌》團隊要採訪,就立刻回絕,因為曾有許多團隊前來東園街採訪,但在成果發表時,沒有辦在東園街,也未將採訪成果分享給店家知道,久而久之,東園街上的店家就不太了解團隊採訪的用意。為了取得店家的信任,Ashlyn 直接穿上家吶子的制服拜訪店家,說明未來會有一份《東園誌》出刊,還會在家吶子舉辦展覽。後來有店家很願意受訪,甚至還會問:「我要給妳廣告費嗎?」


《東園誌》出刊後,Ashlyn 將熱騰騰的刊物免費發送給採訪過的店家,以便老闆們讓顧客自由索取《東園誌》,更認識加蚋仔的故事。


「東園街的一生」主題展覽,利用居酒屋的空間舉辦

雖蠟燭兩頭燒卻甘之如飴

《東園誌》與家吶子的工作都要兼顧,讓 Ashlyn 蠟燭兩頭燒。她坦言,由於開設居酒屋,作息與一般人不同,凌晨 12 點家吶子打烊後,她與先生必須收拾店面;凌晨 1、2 點吃晚餐;凌晨 3 點去菜市場挑選新鮮食材;清晨 5 、6 點才能睡覺,睡到下午起床,再準備晚上居酒屋開店。在展覽期間,上午 11、12 點,家吶子就必須拉起鐵門,歡迎訪客,形同壓縮周盈君的睡眠時間。


儘管工作疲累,Ashlyn 仍對自己的努力甘之如飴。她認為自己成立家吶子與創立《東園誌》,目標都是「希望在地認同感提升,這是我們 3 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她進一步解釋,其實她希望提升的在地認同感,不只是關於加蚋仔的認同感,也包括對萬華的認同感。她發現許多人常常將萬華與老舊、流氓等刻板印象掛勾,導致住萬華的年輕人不願意承認自己住在萬華。


她希望透過《東園誌》的發行以及家吶子的展覽,找回年輕人的在地認同感。家吶子的佳餚也很符合臺灣在地特色,店裡賣最好的招牌菜是香菇肉燥飯,飲料不只有南投信義鄉、阿里山的梅酒,與花蓮、臺東出產的小米酒、臺灣精釀啤酒。不喝酒的顧客也可在家吶子喝到艋舺青草巷的青草茶、桂圓紅棗茶,以及 Ashlyn 小學同學販賣的甘蔗汁。


家吶子希望透過展覽和刊物,提昇萬華年輕人的在地認同感

《東園誌》第 1、2 期出刊後,Ashlyn 在家吶子辦講座,介紹雜誌兩期採訪的店家,原本重視在網路宣傳活動的她,以為只有年輕人會出席活動,實際出現的參加者卻出乎她意料,有一半是大約 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地居民,顯示他們舉辦的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打入在地居民的生活圈。而地方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不僅熱衷參加在家吶子舉辦的講座,並在講座現場分享東園街與加蚋仔的歷史,也讓 Ashlyn 印象深刻。

 


超強地域性連立委也踩雷

展覽期間,家吶子營業時掛著大幅的加蚋仔地圖,並準備便利貼供來訪的顧客留言。Ashlyn 笑稱:「有酒會比較好聊。」顧客看著地圖就會聊開,不僅會在地圖上留言,還會回覆留言的人。她指出,加蚋仔的居民很看重地緣關係,因此很喜歡問老闆:「你是加蚋仔人嗎?」一旦聽到是在地人就很高興。


加蚋仔人也不喜歡自己的居住地被誤認為「艋舺」。萬華、中正區的立委林昶佐接受《東園誌》訪問時曾告訴 Ashlyn,他在加蚋仔跑行程時,曾因為誤稱這裡是艋舺,惹得加蚋仔居民不高興。Ashlyn 解釋,萬華其實可分為北萬華、中萬華與南萬華,北萬華就屬西門町,中萬華就是龍山寺,即為俗稱「艋舺」的地帶,西藏路以南的地帶則屬於南萬華,加蚋仔就在南萬華,是萬華區內住宅區、學區密度最高的區域。

 

Ashlyn 透過《東園誌》與家吶子力推在地認同感,不只觸及到在地的中老年居民,也成功接觸到加蚋仔的年輕人。她坦言,過去覺得在社區裡很難接觸到年輕人,因為連自己都曾覺得社區裡的事情不關她的事。但在她創立《東園誌》、經營家吶子之後,發覺這群年輕人並非不願意知道在地的事情,而是平常沒有管道接觸在地的事務。她認為家吶子經營社群網站的無厘頭調性,正好能打動年輕族群。她也發現常客來店裡,會主動向來訪的朋友介紹加蚋仔,讓她覺得籌辦老屋新用計畫確實收穫良多。


加蚋仔店家一同串聯共好

2020 年 5 月,《東園誌》出刊第 3 期,主題為「回家呷飯」,主要關注在地第 2 代新成立的店家。Ashlyn 說,近年來有許多新店家在加蚋仔開幕,期待透過此專題策劃,讓更多人了解他們。另外,她也和華江高中、萬大國小等在地學校合作,以聽導覽、學習採訪等形式,建立學生與社區的聯繫。


Ashlyn 認為,老屋新用計畫成功拉近她與周邊店家之間的距離。她已和一些在地年輕人創立的店家組成群組,每月開一次會,互相交流開店事務,就連員工旅遊也一起辦。她認為若萬華人能發揮草根性強、親切的個性,串聯社區店家,就可以創造「共好」的局面,促使客人互相光顧。她說,家吶子的常客進店裡就有如回家,甚至有熟客會買飲料、送菜給她,把老闆當朋友對待,「這就是我覺得加蚋仔特別的地方」。

 


「我希望加蚋仔原有的店家繼續在這裡好好工作、生活。」周盈君直言不期待捷運萬大樹林線通車,反而擔心通車之後可能會破壞加蚋仔的狀態
 
本文收錄自臺北都市更新處老屋新用計畫案例集《居所本事》
↗Living Better, Living New↗
說到「都更」,一般民眾腦海中想到的,就是拆除重建。但「砍掉重練」的更新式重建,真的有比較好嗎?由建商主導的都更,未能呼應各地的發展紋理,清一色的高樓大廈,讓歷史與街區的樣貌消失了,生活在這的人與空間的故事,也被抹除了。
城市的進步,在於生活於此的人能不能感受到歸屬與幸福,邁向永續低碳城市,拆除重建不是唯一途徑!臺北都更處「老屋新用」計畫,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讓空間說自己的故事。

文章資訊
作者 蔡亦寧
刊登日期 2021-05-05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