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想要研究道教,可得先交八字拜師入門──專訪身兼道士與教授二職的李豐楙

2020-05-25
成堆的書籍佔據了木質長椅,牆上掛著同治年間的匾額,「翰林學院待詔」六個大字有些斑駁,一旁的木紋老桌刻著歲月痕跡。前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李豐楙一邊泡茶一邊講古,作為國內第一個「道士教授」,在學術和實務間遊走數十載,有太多趣聞可以分享。

親身參與 感受宗教奧妙

俗語說「一廟一社會」,李豐楙認為,宗教是一種集體訴求,有需要就會存在,現代人受科學訓練,當然會覺得是心理作用,但親身參與其中,就能感受玄妙的氛圍,比如自己「出道作」是福州斗壇的虎年大普,就發生兩件神奇事蹟。


大普位於臺北市第二殯儀館旁的三山善社,每逢虎年農曆九月底,全臺各地的福州人,都會回來參加為期七天的祭祖法會。當時辛亥隧道還有軍營駐守,法會期間,站崗的士兵不時有奇異感覺,彷彿有千軍萬馬持續奔來,士兵們太害怕,只好增派人員一同站崗;另一件則是大普用電量太大,臺電人員上山調整電線,沒過多久就急忙跑回來求助,原來他也感覺到千軍萬馬奔騰的氣勢,不敢一個人上去。


「我常說我們做道教研究真的很可憐,圖書館、博物館都很少相關資料。」李豐楙有感於此,平日也會收藏一些畫作、卷軸和神像。他透露,先前因為房子整頓,上萬尊佛像無處可擺,便開神壇詢問該怎麼處理,得到「有個長輩會幫忙」的答覆。沒幾天後,弟弟就跟他說,有長輩願意相借二樓空間安置神像,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製香工廠,他笑著說:「他們自己要去聞香,我哪有辦法呀。」


奇妙經驗不只一樁,他分享,有次弟弟到南部廟宇,快到門口就聽到廟裡響起專門迎接佛神的鐘聲,原來是童乩感應到門外有神尊降臨,敲鐘相迎,後來弟弟想到,應該是自己平時都幫忙自己整理佛像,才有一大群神佛護體。


李豐楙家中有許多收藏,佛像更多達上萬尊,需要一間房子才能擺得下。(攝影/周筠羚)

拜師入教 才知道法博道精深

回憶起過去經歷,李豐楙直言,若不是自己拜師入門,根本無法體會道教的箇中精髓。最初他醉心於道教文學,但他翻遍文學經典、歷史文獻,發現資料稀少,深入田野調查後,漸漸了解道教注重神秘性和儀式實踐,相關細節只傳給入門弟子,便毅然決然拜師學藝。


「道士不是想當就能當,要先算八字命格、對道教是否有幫助,不合老師也不收。」他透露,拜師第一件事是交出生辰八字,算命的說他命很重,有當大官大師的特質,對道教絕對很有幫助,老師才安心收他為子弟。除了基本的道、法、術等基本運用,他還要練太極拳,每晚子時則要打坐運氣,一動一靜,修練體內的「氣」,寫出來的符才有足夠的能量。


實務學術一把罩 廟有問題全找他

身兼道士和教授兩個身分,李豐楙居中調和整理,他利用道教經典、歷史文獻的知識,融合道士法術開壇的實務操作,開創道教文學和華人宗教的研究之路,讓臺灣民俗信仰逐漸被學術接受,在地廟宇也更能體會本身的歷史文化,他強調,「學術界肯定與否不重要,但這樣的傳承民間很需要。」


某次他受內政部委託至東港東隆宮調查,但廟方以沒有申請為由,拒絕讓他進入,拿了張椅子放在遠遠的柱子旁邊,規定他「只能坐在椅子上看」。他不死心,三年後再去,還是被拒於門外,無奈之餘聽到廟方討論王船上的對聯規定,他翻出歷史資料幫助廟方解決問題,順利找到破口,和廟方變成好友。


李豐楙透露,其實很多廟宇人士也想要知道宗教相關的知識,只是沒有學習的管道,「我演講不是給一般人聽的,底下都是廟裡的主委、內行人。」許多廟宇會來諮詢如何按照古例動土、解土,也會請他演講,讓廟裡的人了解信仰背後的歷史典故。


退休後更忙 四處開講還要辦雲端大學

2015 年李豐楙卸下教授身分,沒想到退休反而更忙。除了到各地演講教課、整理收藏品,他還跟上科技腳步,計畫要串聯省道教會、中華民國教會和高雄、臺南廟宇,準備開辦「道教雲端大學」,預計將基礎的道教相關知識做成一系列課程,放在網路上讓有興趣的人學習,若想要更深入了解,也可以做付費的進階學習方案。


「我有信心,道教永遠不會消失。」李豐楙強調,宗教盛衰有一定的循環,但人是有文化性的,所以他不擔心失傳,現在也看到越來越多青年重視這一塊,回頭參加東港燒王船、跟著媽祖遶境,自己能做的就是極盡可能傳給想知道的人,讓臺灣宗教文化可以繼續延續。

 

文章資訊
作者 周筠羚
攝影 周筠羚
刊登日期 2020-05-2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