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因革命而誕生,又要和警察捉迷藏,香港報紙檔的百年史詩

O'爸爸 2020-10-08
香港的「檔」尤其多,遠近騁名的「大排檔」、耳熟能詳的「車仔麵檔」,這些「檔」的前身大多是流動小販,從上一代推着車子到處兜售到現在站穩一店苦心經營。
 
「檔」可不限於食肆,還有能伸縮折合的報紙檔(報檔或報攤)。小小的報紙檔仿如變形金鋼,從一個盒子,開展成一個攤檔,擺賣著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報紙、雜誌,以至香煙、玩具、利是封(紅包袋)等小商品。它們通常靜靜地躲在鬧市街道的一隅,又或者默默地守在地鐵站出口、天星小輪馬頭等人流較多的地點,讓市民隨手取得不同的新聞資訊,可算是鬧市中的迷你新聞資訊中心,也是「地攤經濟」的重要形式。
 
只不過,在僅憑指尖便能觸控到大部分資訊的年代,實體報紙、雜誌銷量銳減,報紙檔在新聞訊息傳遞上的角色日漸式微,生存空間也因便利店的競爭而收窄。究竟「能屈能伸」的報紙檔在香港歷史上如何為普羅大眾提供新聞訊息,又如何陪同香港大眾一同成長呢?

香港史上第一個報紙檔:革命生報紙,報紙生報檔

時間回到十九世紀。隨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展開,外文報刊首先蓬勃發展。1841 年到 1860 年,先後創辦的英文報刊有 23 家,葡萄牙文報刊 2 家,前者以The China Mail (《德臣報》) 和 The Daily Press (《孖剌報》) 的規模和影響最大。[1]


1860 年代後,香港的轉口貿易、交通運輸、金融與文化教育逐漸步上軌道,趕上近代工業的浪潮。華人的經濟力量日益增加,人口從 1861 年的 11.9 萬增加到 1901 年的 28.4 萬人,這為報業發展締造了良好土壤。


另一方面,香港憑藉其殖民地的特殊身份逐漸成為政治敵對勢力的必爭之地,無論是百年前的革命黨與保皇黨,還是內戰的共產黨和國民黨,都爭相在這小小的島嶼展開文宣攻勢。十九世紀後期,在中國革命浪潮的帶動下,香港成為反清人士的避難所,孵育出數份反清報紙。謝贊泰的South China Moring Post (《南華晨報》,後稱《南華早報》)便是其中一份。[2]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O'爸爸
刊登日期 2020-10-08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十月關鍵字 報紙:將世界送到你手中
時代快速向前捲動,但報紙的精神,真的消逝了嗎?